在眾多民企紛紛甩賣光伏電站之際,信義光能卻在持續加碼。
起步汽車玻璃
6月6日,云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信息網發布“曲靖市2022年光伏發電建設項目投資人”中標結果公告,8個中標企業中,7個都是業內耳熟能詳的央、國企老面孔,信義新能源是唯一的民企。公告顯示,總容量482.9萬千瓦的光伏電站中,信義能源中標了55萬千瓦。
云南曲靖2022年光伏發電建設項目中標結果詳表(下)
信義能源曾經是信義光能的子公司,拆分上市后專門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在協鑫新能源、東方日升、晶科科技等眾多知名民企紛紛轉讓光伏電站的當下,信義光能為何會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底氣何來?
1988年11月,此前在香港從事汽車零部件生意的福建泉州人李賢義正式決定改行生產汽車玻璃。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他在做汽車零部件生意時發現,國內的汽車玻璃大多依賴進口。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信義集團(玻璃)有限公司(簡稱“信義玻璃”)應運而生。
依靠著此前香港汽修廠生意積累下來的大量海外汽車制造商與供應商,信義玻璃在短短幾年之間,就打通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等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汽車維修配件公司。截至2001年,信義玻璃生產的汽車玻璃,已經實現了70%以上的出口。2005年2月,信義玻璃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生產生產浮法玻璃、汽車玻璃、節能建筑玻璃等產品,銷售網絡遍布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汽車玻璃上的成功,并不能滿足李賢義繼續擴張的欲望,他開始把目光瞄向更多產業。
1992年,剛剛市場化不久的國內房地產行業方興未艾,看到機會的李賢義,先后成立了信義地產開發、信義工業城開發、義德地產開發、信義工業綜合開發等多家公司,在深圳橫崗、布吉、坂田等地開發了諸多房地產項目。
殺入光伏玻璃
2006年,歐洲興起的光伏熱帶熱了國內的相關產業,李賢義再次果斷出手決定入局。不過,與當時英利、尚德、賽維LDK等選擇生產硅料、組件不同,李賢義選擇了自己更為熟悉的光伏玻璃。
光伏玻璃是組件中的必備材料,一塊180W的光伏組件需要光伏玻璃1.2平方米。比起普通玻璃,光伏玻璃含鐵量低,透光性更好,耐腐蝕、抗沖擊,雖然有技術門檻,但對于已經在玻璃行業做了十多年的信義玻璃來說,研發難度并不高。
決定進軍光伏玻璃兩年后,信義玻璃的東莞基地首條超白光伏原片玻璃生產線正式量產,同年,作為信義玻璃子公司的信義光能正式獨立,主要負責光伏玻璃的生產。
統計數據顯示,進入光伏玻璃領域后,信義光能在對外投資現金流規模上,一直保持在18億元以上的高位,而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也讓信義光能的光伏玻璃業務整體營收規模十年(2011—2020)內增長了9.37倍,總創收近500億元。信義光能營收的穩定,也讓信義玻璃的營收水漲船高。財報顯示,2014—2020年,信義玻璃的營業收入穩定在百億級,從108.74億港元到187.84億港元,6年增加79.10億港元,增長幅度為72.74%。2021年一年的營收增長額更是超過去6年增加額之和,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311.88億港元、115.56億港元。
如今的信義光能,已經擁有安徽蕪湖、天津、廣西北海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四大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基地,總計日熔化量9800噸,同比增長約25.6%,占有全球約35%的市場份額。
進擊光伏電站
相比業內最熟知的光伏玻璃業務,信義玻璃進入光伏電站的時間則要晚上不少。
2012年,為了應對歐美“雙反”對國內光伏產業的打擊,國務院出臺了扶持光伏行業發展的“國五條”,不同資源區的補貼政策出臺。在這一政策的激勵下,幸運拿到“金太陽”項目的信義光能也借機進入了下游的光伏電站領域。
信義光能進軍光伏電站,可以吃到兩塊紅利,一是補貼,二是利率。高補貼來自于政府,低利率是因為信義光能直接從香港銀行貸款融資有時會比內地同行低3%。
2013年12月12日,憑借著穩定的業績表現,信義光能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第一大股東為信義玻璃,持股比例為26.55%。
2015年6月,為了更好地擁有并經營最初由信義光能所開發及建造的大型地面集中式太陽能發電項目,信義能源成立。股權結構顯示,信義光能持有信義能源75%得股份,余下的25%由股本投資者持有。
信義能源成立后,在2016—2018年的3年時間里,并網的大型地面集中式太陽能電站總核準容量也達到了954兆瓦,營業收入分別為9.68億港元、11.16億港元、12億港元;凈利潤分別為6.59億、7.19億、7.45億港元。
盡管營收和凈利持續增長,但對比2017年的數據可以發現,信義光能的EPC服務收入在2018年出現了大幅下降,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也從24.2%下滑到了2.5%。信義光能也在年報中表示,業績下滑是因為受本集團工程、采購及建設(EPC)服務分部貢獻下跌及自2018年5月31日中國光伏政策改變后太陽能玻璃產品售價大幅下跌的影響。
電站公司上市
為了更多融資以更好地發展電站業務,信義光能決定將信義能源再次分拆上市。
2018年12月6日,信義光能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聆訊后的相關資料,擬按每股1.89至2.42元發售18.8億股,集資最多約45.5億元。不過當月,因股市持續波動,信義光能決定暫停上市計劃。
2019年5月,信義能源分拆上市計劃重啟并最終圓滿,且引入了兩位重量級基石投資者,包括四寶投資公司總經理羅家寶,以及申洲國際主席馬建榮全資擁有的千里馬投資有限公司。
至此,再加上2016年從信義香港分拆上市出來后更名的信義儲電,李賢義在H股市場已經擁有了包括信義玻璃、信義光能、信義能源和信義儲電在內四家上市公司。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四家H股公司總資產達到1282億港元。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的最新統計顯示,曹德旺以245億元的身價排名第900位,李賢義則以510億元的身價位列第356位,首次超過曹德旺成為新的“玻璃大王”。
有了更多資本的李賢義,在2021年12月又投資33億元成立了“信義晶硅”,決定在云南曲靖建產能6萬噸/年的多晶硅企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產業鏈。
在電站方面,信義能源僅2021年就收購了8個光伏電站,業績增長了33.4%,即便不算剛剛中標的云南曲靖項目,目前地面和分布式電站的累計并網已超過3.3GW。而據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3年,信義能源的電站規模年均增幅將超過20%。
對于民營企業是否適合大規模自持光伏電站,業內人士見仁見智,但2018年5月31日之后市場上的一個大趨勢是集體賣出以盤活流動資金,不知道反其道而行之的信義光能能否殺出一條血路,走出不一樣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