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换脸,又黄又大又爽a片三年片,毛茸茸的撤尿,麻豆短视频传媒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山東青島:大力推進公共機構屋頂光伏項目建設 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

   2022-05-20 青島發展改革委31920
核心提示:日前,山東青島就《青島市“十四五”節約能源規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該意見稿指出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中應用比例。加大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高效儲能技術推廣力度,大力推進公共機構屋頂光伏項目

日前,山東青島就《青島市“十四五”節約能源規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該意見稿指出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中應用比例。加大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高效儲能技術推廣力度,大力推進公共機構屋頂光伏項目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

意見稿還指出強化可再生能源發展支撐,以國家試點為契機,整縣制有序推進黃島區、膠州市、萊西市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

原文如下:

青島市“十四五”節約能源規劃

(征求意見稿)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以來,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把節能降耗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節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一)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2020年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為3187萬噸標準煤,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達0.27噸標準煤/萬元,順利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十三五”能耗“雙控”目標。“十三五”期間,全市能耗強度累計降低率達到21.5%,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十三五”能耗強度降低16%的目標。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重點領域節能全面推進

工業領域,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達0.38噸標準煤/萬元,較2015年下降27%。建筑領域,獲批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十三五”期間新建民用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建成綠色建筑面積5734萬平米。交通領域,高質量創建公交都市,多式聯運網絡不斷完善,青島港連續5年蟬聯全國港口海鐵聯運冠軍。公共機構領域,截至2020年底,累計建成10家國家級、11家省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

(三)節能示范引領不斷增強

圍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升級,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企業和綠色工業園區,培育綠色發展先進典型,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24家綠色工廠、172個綠色設計產品和3家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入選國家綠色制造名單,入選數量在同類城市中位居首位。

(四)節能監督管理扎實開展

印發實施《青島市節能與綠色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科學分解“十三五”時期能耗“雙控”目標;研究制定《關于開展用能權交易工作的實施意見》,推進能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強能耗源頭管控,依法依規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探索體制機制改革,印發實施《青島市區域能評實施方案(試行)》,推動區域能評改革試點,在省內首次開展區域能評審查。

二、面臨形勢

節能降耗工作是我國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也是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抓手,“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節能降耗工作將彰顯更為重要的價值。

從國內看,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節能減排壓力持續增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開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落實節約優先方針,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從省內看,“十四五”期間,我省將開啟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征程,擴大內需機遇、產業升級機遇、創新發展機遇、戰略疊加機遇,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在能源剛性需求增加、產業結構偏重等因素影響下,需要以節能降碳為總抓手,堅持和完善能耗 “雙控”制度,充分發揮節能工作的引導作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從全市看,“十四五”時期,“一帶一路”、雙循環體系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我市經濟將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和一批工業、新基建等重大項目陸續投產,全市能源需求將呈剛性增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更加突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下,我市將按照全省決策部署率先探索低碳發展路徑,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能效提升、能源結構優化均面臨更高要求。由于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密切關聯,需進一步創新節能思路,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形成全社會節能新局面,為保障經濟增長創造用能空間。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落實節能優先戰略,將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與能源高效利用,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與產出效益為核心,落實“三個堅決”決策部署,促進產業結構深化調整,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為保障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拓展能耗空間,為高質量實現碳達峰提供有力能效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觀念與重點推進相結合。既要著眼能源生產、運輸、儲存、消費全過程,圍繞城市能源消費變化趨勢,統籌謀劃能源資源節約各項工作。又要聚焦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重點用能單位和主要用能環節,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加強精細管理、推廣先進技術產品等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堅持用好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既要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能耗增量指標向重點行業、重大項目傾斜;又要盤活存量用能空間,加大高能耗、低能效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加強重點行業和用能單位能效治理、技術創新,有效盤活存量資源,為低碳高效產業發展騰出用能空間,保障經濟社會合理用能。

堅持改革引領與創新驅動相結合。既要堅持改革引領,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強化與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投資計劃、投資審批監管、招商引資目錄和產業扶持政策等有機銜接,加強能耗源頭治理;又要加快技術創新,加強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應用與開發,推進節能管理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以科技進步帶動能效水平提升。

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更好地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政策激勵等方面的作用,營造有利于節能減碳、全民共同參與的良好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模式,調動用能單位節能減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節能長效發展。

三、主要目標

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節能綠色標尺作用,推動節能增效成為控制增量、優化存量的重要途徑,持續提升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開創全市節約能源、綠色發展新局面。到2025年,全市能效水平持續保持全省領先、全國前列,力爭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確保完成省下達的能耗強度降低基本目標,力爭完成激勵目標,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合理區間,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章 實施節能重點工程

圍繞各項目標,瞄準主要方向,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增效,深化重點領域節能,強化技術能力支撐,加強節能示范引領,構建全社會節能綠色發展新格局。

一、產業能效水平提升工程

(一)強化“兩高”項目管控

深入貫徹國家、省關于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決策部署,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為抓手,促進能源資源高質量配置利用,引導產業全面綠色轉型、能效不斷提升。以煤電、煉化、鋼鐵等“兩高”行業為重點,開展專項摸排,掌握企業底數,建立擬建、在建、存量“兩高”項目清單,實行動態調整,開展分類處置。新建“兩高”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五個減量替代”要求。實行“兩高”行業用能用煤閉環管理,對不符合強制性能耗限額和能效標準的項目限期改造提升,鼓勵企業積極對標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國家能效標準。“兩高”行業騰挪的能耗煤耗指標,專項用于新上有利于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兩高”項目建設。非“兩高”行業騰挪的能耗煤耗指標,不得用于“兩高”項目建設。

(二)加速傳統產業轉型

以“兩高”行業為重點,加強行業工藝革新和先進技術應用,積極推廣綠色低碳適應技術,深入開展能效對標行動,引導重點企業爭創能效“領跑者”。立足我市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著力改造提升裝備制造、高端化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四個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將項目能評與區域能評有機結合,強化屬地責任和屬地管理,以能效為標尺嚴控低能效、高能耗項目準入。深化“畝產效益”改革,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效、安全等項目準入標準,嚴控產能過剩行業增加產能項目,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

(三)加快綠色產業發展

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提質升級。堅持創新引領,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以“互聯網+制造”加速制造業轉型,著力建設“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級,打造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現代海洋和生物等9類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工業增效綠色轉型工程

(一)促進能源消費高效低碳轉型

1.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用能結構,將節能增效作為控制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措施。推廣一批重大節能低碳技術,加快重點用能行業的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持續推進典型流程工業能量系統優化。圍繞泵、風機、壓縮機、變壓器、電機等量大面廣的用能設備加快節能改造。全面開展節能診斷和能效“領跑者”行動,引導和促進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能效邁向標桿值水平。

2.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鼓勵氫能、生物燃料等在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應用。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鼓勵工廠、園區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微電網建設,發展屋頂光伏、多元儲能、高效熱泵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到2025年,全市工業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1.強化綠色制造標桿引領。圍繞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持續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創建等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綠色制造名單,強化綠色制造試點示范。鼓勵引導企業推行綠色設計、實施綠色制造,采用先進適用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加大綠色產品供給。

2.培育綠色制造服務市場。探索建立有利于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和運行的長效機制。鼓勵引導第三方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面向重點領域、用能企業開展咨詢、檢測、評估、認定、審計、培訓等一攬子服務,提供產品綠色設計與制造一體化、工廠數字化綠色提升等系統解決方案。

(三)推進智能制造賦能發展

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變革,采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管理水平,深化生產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應用,加速賦能綠色制造。實施重點領域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構建以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體系。鼓勵“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深入推進企業“上云用平臺”。推廣先進節能技術集成優化運用,利用先進智能控制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工具,推動工業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

(四)強化余能資源綜合利用

1.加快工業固廢規模化綜合利用。推進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加快大宗工業固廢在建筑材料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依托大數據分析強化資源適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強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不斷提高工業固廢資源利用水平。

2.推進余熱資源利用模式創新與實踐。加快余熱利用技術普及。推廣開展余熱發電、余熱制冷和蓄熱、熱能輸配等余熱技術應用,推進余熱余壓利用技術與工藝節能相結合,在煤電等重點行業推廣高效煙氣除塵和余熱回收一體化技術。強化能源梯級綜合利用,開展余熱供暖項目示范,探索推進核能余熱供暖,深入挖掘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青島特殊鋼鐵等大型企業工業余熱潛力,建設高效采集、管網輸送、終端利用供熱體系,建立工業余熱資源供熱典型模式。

三、建筑節能綠色發展工程

(一)推動新建建筑能效提升

1.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居住建筑執行75%節能技術標準,公共建筑執行72%節能技術標準。以國家《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節能指標為基準,適時提高城鎮新建建筑節能標準要求,探索開展新建居住建筑75%+、公共建筑72%+的標準試點。積極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開展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等高能效建筑示范。

2.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以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為契機,打造高品質綠色建筑示范城市,深入實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攻堅行動,探索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加快提升綠色建筑星級水平。加強綠色建筑全過程監管,規范綠色建筑星級標識認定,強化綠色建筑標準落實,提升綠色建筑運營水平。強化綠色建材試點示范,持續推廣綠色建材應用,有效提升綠色建筑工程品質。

(二)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綠色社區建設、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既有建筑用能系統調適,持續推進城鎮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和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統籌考慮既有居住建筑存量規模、建造年限、財力條件等因素,科學合理制定改造計劃,深入實施老舊小區非節能住宅圍護結構保溫工程,開展供熱管網保溫及智能調控改造,進一步提升建筑用戶側能效水平。擴大城市級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建設工程,加強公共建筑節能運行管理,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效公示制度,加強民用建筑用能監管平臺運用,推進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

(三)促進綠色能源和技術應用

1.擴大綠色低碳能源應用。提高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力度,推廣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穩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鼓勵采用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高效熱泵、工業余熱等多種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滿足建筑用能需求。在保障熱力穩定供應前提下,積極推進集中供熱“煤改氣”工程,加快供熱清潔低碳化轉型。提高建筑用能中綠色電力消納比例,鼓勵在新能源電力富集地區,利用低谷富余電力實施蓄能供熱。強化可再生能源發展支撐,以國家試點為契機,整縣制有序推進黃島區、膠州市、萊西市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

2.推廣綠色智能建造技術。強化政策支持,夯實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基礎,打造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有序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提升綠色化建造水平。重點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結構體系,推動新建公共建筑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逐步提高鋼結構應用比例。大力推行綠色施工,降低建設過程能耗水平,發展綠色施工適宜技術,積極創建國家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推進智能建造發展,開展智能建造試點示范。加快BIM技術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一體化集成應用,促進建造方式智能升級。

四、綠色交通體系構建工程

(一)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

加快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深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多式聯運總體布局,完善多式聯運運輸服務網絡,加快海公鐵協同聯運發展。完善疏港鐵路建設,優化港口大宗貨物集疏運方式,統籌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動貨物集疏運主要采用鐵路、管道、新能源車輛等綠色運輸方式。加快構建綠色出行體系,深化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優化道路公共交通、軌道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協調運轉,打造高效銜接、快捷舒適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引導公眾選擇綠色低碳交通方式。構建集約高效的低碳物流體系,創新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配送模式。

(二)建設綠色智能交通基礎設施

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促進交通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統籌推進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機場建設。鼓勵新建和改擴建交通樞紐采用光伏、自然照明和通風等節能技術,推進零碳、低碳樞紐建設。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加快綠色科技創新技術應用,提升綠色交通智慧化水平,推進大數據中心、云控平臺、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與綠色交通融合發展,積極運用大數據優化運輸組織模式,優化交通大數據資源共享、分析,提升交通通行效率。

(三)加快清潔低碳運輸裝備發展

大力發展清潔高效運輸裝備,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提前淘汰更新,加快國六排放標準營運車輛推廣應用。持續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加快交通運輸行業能源動力系統的電動化、低碳化、高效化變革,逐步替代降低傳統燃油交通運載工具保有量占比。以公交車為重點,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物流車、環衛清掃車等新能源汽車應用比例。支持港口作業機械有序推廣應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促進岸電設施常態化使用,提升港口設施設備清潔化水平。

五、公共機構示范引領工程

(一)推進公共機構綠色改造

積極推進機關、學校、醫院、科技文化、體育場館等重點公共機構節能,持續開展既有建筑圍護結構、照明、電梯等綜合型用能系統和設施設備節能改造,增強示范帶動作用。開展公共機構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動公共機構既有建筑通過節能改造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持續增加。鼓勵公共機構開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試點示范。開展綠色食堂建設,推廣應用高效油煙凈化等節能環保設備。推動實施中央空調改造,運用智能管控、多能互補等技術實現能效提升,建設綠色高效制冷系統。

(二)加快綠色低碳能源替代

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中應用比例。加大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高效儲能技術推廣力度,大力推進公共機構屋頂光伏項目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推動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逐步提高公務用車新能源汽車配備比例,增加新能源汽車專用停車位、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鼓勵公共機構與社會共建共用充電基礎設施。

(三)開展公共機構示范創建

推進綠色辦公行動,充分采用自然光照,實現高效照明光源使用率100%。合理控制室內空調溫度,嚴格執行空調溫度控制標準。持續深化節約型機關、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開展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遴選,樹立先進標桿,引領節能發展。

(四)強化能源消費目標管理

深化公共機構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行“雙控”與定額相結合的節能目標管理方式。動態更新公共機構名錄庫和重點用能單位名錄庫,完善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調查制度,進一步規范能源資源消費數據統計,開展統計數據會審和質量抽查。健全考核制度,強化檢查督導,加大能耗數據公示力度,將能源利用狀況、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能效對標情況等納入通報范圍。加快“信息化”“標準化”兩化融合發展,推動公共機構智能管控平臺建設,提升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數字化水平。

六、農業農村節能發展工程

(一)推進農業生產節能管理

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業農村節能水平。加快農業生產機械化步伐,促進老舊、高能耗農業機械設備淘汰更新,加強節能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的推廣應用,推廣節能新產品、新技術,加快農業機電設備節能改造,降低農業機械單耗水平。積極發展節能農業大棚,推動設施農業與光伏發電一體化建設。探索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合理規劃建設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加快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

(二)擴大農村清潔能源利用

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居民可承受的原則,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可再生能源則可再生能源,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有序推進農村清潔取暖改造。

(三)促進農村建筑能效提升

以清潔取暖改造為契機,穩步推進農房節能改造,提升農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對既有農村公共建筑和農戶住宅,支持采用外墻保溫、屋頂改造等經濟、適用方式進行改造,改善節能保溫效果。鼓勵農村住房采用新型建造技術、綠色建材和節能門窗,將節能、綠色、環保等功能融入農房建設,提高農房品質。

七、節能技術能力強化工程

(一)加快節能技術創新

發揮能效技術標準指揮棒作用,構建行業能效標準為基礎,重大產業平臺為支撐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節能創新平臺建設,著力培育節能科技企業和服務基地,建立一批節能科技成果轉移促進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支撐節能技術與裝備研發的高水平研究機構,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節能裝備和產品。結合節能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源梯級利用和綜合優化技術、重大機電產品節能降耗技術等研發創新和適配應用。鼓勵研制針對重點用能單位、重點區域的節能低碳系統解決方案,支持開展集成技術示范。

(二)加速科技成果推廣

完善節能技術推廣機制,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進校(研)企聯合,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節能技術創新聯合體,加快突破一批符合先進能效標準、對能效提升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節能技術和裝備。加速推進研究成果轉化應用,開展關鍵技術示范推廣。發布節能技術、產品和設備推廣目錄,積極開展節能技術供需對接會、節能技術裝備推廣活動。支持有條件的技術單位建立節能技術裝備展示、展覽、交易平臺,建設一批節能技術示范推廣中心和教育示范基地。

(三)深化節能技術服務

培育壯大節能服務業,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節能創新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創新服務模式,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促進節能服務公司在事前審批、事中監管、事后驗收等節能管理環節中提供高質量服務。鼓勵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和用能企業利用自身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面向社會提供節能服務。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大力培育一批領軍型、復合型、專業型節能領域人才。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引才、聚才、用才的優勢,不斷吸引院士和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多層次、跨學科的節能人才培養體系。在高校探索設立節能相關專業或培養項目,大力培養跨界復合型人才。搭建人才鍛煉使用平臺,建立市級節能專家庫。積極開展重點節能業務培訓,擴大遠程培訓規模,做到分級分類,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壯大高素質、專業化節能管理人才隊伍。

八、節能降耗綠色示范工程

(一)推進園區綠色低碳發展

1.深化園區循環化改造。按照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優化、產業鏈接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基礎設施綠色化的要求,加快推進既有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重點園區實施原料/產品耦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進園區供電、供熱、中水回用等公共設施共建共享、系統優化。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高效的公共平臺,積極引進支撐園區主導產業鏈和關鍵補強鏈項目入園,促進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發展。

2.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調整優化園區用能結構,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率,支持工業負荷大、可再生能源條件較好的園區開展分布式電源建設,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供電園區。著力推進園區能源綜合利用和梯級利用。提高園區氫能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探索開展氫能利用示范。推動LNG冷能資源利用,依托青島LNG接收站,探索LNG冷能綜合利用新模式,圍繞服務工業配套、冷能發電和冷鏈物流等產業需求,拓展冷能應用場景。

(二)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創建

1.提高數據中心利用效能。結合“數字青島”建設實際需求,有序推進數據中心建設。引導數據中心進行綠色節能技術改造,探索數據采集、清洗、交換等合作新模式,促進實現跨層級、跨系統、跨業務數據應用和服務,提高數據中心使用效率。嚴格新建數據中心項目節能審查,規范數據中心選址和布局,強化數據中心用能與區域“雙控”目標有機銜接。

2.提升數據中心能源效率。落實國家《數據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強制性能效標準,積極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創建申報,引導數據中心高效、低碳、集約、循環發展。推進高能效、低能耗服務器應用,提升IT設備運行能效。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采用自然冷源、液體冷卻、熱管冷卻等節能技術,降低通風制冷設備能耗,鼓勵利用熱泵等開展數據中心余熱回收利用。推進數據中心“光伏+儲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減少電力等輔助系統能耗。

(三)打造能耗管控智慧平臺

強化節能管理數字賦能,推進信息化、大數據技術應用,進一步完善全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實現重點用能單位能耗數據的動態接入。優化提升能耗在線監測平臺智慧管控功能,通過數據系統對重點用能單位能耗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將數據有效應用于能耗監測監管、統計分析、預測預警、目標考核、節能服務等節能管控全過程,推動全市能耗管控體系建設,助力企業能效提升、用能結構優化。探索整合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相關數據,強化與企業生產實際能耗數據的對比分析,促進項目節能事中事后有效監管。

第四章 健全節能政策機制

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一)完善能耗“雙控”機制

1.完善指標設置及分解落實。堅持節約優先、效率優先,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并增加管理彈性。根據國家、省工作部署,科學分解、優化落實能耗“雙控”目標。以能源產出率為重要依據,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節能潛力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各區、市能耗強度降低目標。

2.優化能耗“雙控”預警和考核方式。強化能耗“雙控”形勢監測研判,加強對能耗強度約束性目標完成進度滯后地區的預警和指導。按照國家、省決策部署,有序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各區、市“十四五”時期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雙控”考核。

3.嚴把能耗源頭管控關口。以能耗強度控制為核心,強化新建項目對地區能耗強度的影響評估,切實做好項目節能審查與地區能耗強度約束性目標的銜接。在謀劃產業、引進項目上突出能耗強度導向,探索建立新上項目能耗強度標桿引導機制,從源頭嚴控新上項目能效水平。

(二)推行節能市場機制

著力推進能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能源要素向優質項目、企業、產業集聚,破解重大項目落地制約,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落實《關于開展用能權交易工作的實施意見》有關要求,按照“先煤炭、后其他,先增量、后存量”總體思路,有力有序推進交易制度體系、用能權確權、用能指標流轉、交易管理系統建設、能源計量和統計、履約監管等重點工作,逐步完善用能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強與國家用能權交易制度的統籌銜接。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統籌處理用能權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的關系,做好不同資源環境權益交易政策之間的有效協調。深入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愿承諾、能效標識管理、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等市場化節能機制。全面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有效提升需求側響應、用電節約管理能力。

(三)開展用能預算管理

研究建立用能預算管理體系,推動用能管理精細化、科學化,促進能源要素高效配置。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產業和能源結構、重大項目建設等情況,科學評估能源消費增量和用能預算支出。通過依法依規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節能改造等方式拓展能耗增量空間,納入用能預算統一管理。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等合理用能。實施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推動能源要素向單位能耗產出效益高的區域、行業和企業傾斜,引導產業布局優化和高質量發展。

二、加強經濟政策扶持

實施差別化電價、階梯電價、峰谷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騰出用能、節能技術創新和改造、節能數字化治理等重點節能項目,以及節能審查、事中事后監管等管理節能工作。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拓寬節能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鼓勵金融機構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業務。

三、提升統計監測能力

嚴格執行能源統計報表制度,健全能源計量體系。加強能源統計數據審核,強化統計數據質量管理,為節能決策、考核提供有力依據。強化用能單位能源計量主體責任,開展能源統計基礎知識培訓,規范能源數據報送,加強能源計量能力建設,提升能源統計基礎工作質量。完善能源統計工作機制,加強能源統計隊伍和信息化體系建設,充實基層能源統計人員力量。健全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平臺應用,強化分析預測、預警功能。

四、強化節能監察執法

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壯大節能監察執法隊伍,完善市、區兩級節能監察執法體系,建立健全節能管理、監察、服務“三位一體”的節能工作體系。建立健全節能監察長效機制,統籌日常監察與專項監察有機結合。分層次、多渠道開展節能執法人員業務培訓教育,通過聯合執法、交叉監督檢查等方式,不斷提高節能執法水平。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對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于違法違規用能行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信用等手段進行依法查處。

第五章 強化工作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能耗“雙控”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機銜接,建立健全節能主管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高效推進機制,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形成分工明確、運行順暢、執行有力的管理格局。各區、市對轄區節能工作負總責,要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動規劃各項指標和任務落實。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節能服務機構橋梁作用,促進節能工作有序開展。夯實用能單位目標責任,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共治共享。

二、強化監督考核

健全能耗“雙控”考核體系,把“雙控”目標責任落實到區、市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重點用能單位。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和離任審計重要依據。實施預警通報制度,定期對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對進度滯后的地區進行窗口指導、約談、問責。加大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察力度,推動能效提升和目標任務完成。強化節能法律法規和能效標準有力有效執行,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用能行為,推進節能違法信息公開。建立節能激勵制度,對在節能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及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

三、營造社會風尚

深入推進節能全民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低碳社會風尚。組織開展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優勢,積極運用網絡、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廣泛宣傳節能減排法規、標準和知識,推廣節能降耗新產品、新技術。鼓勵創建節能宣傳教育示范基地,加強節能基礎教育。發揮行業協會、商業團體、公益組織的作用,支持節能公益事業。表彰節能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能源行為,營造全社會主動參與節能的良好氛圍。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年县| 瑞金市| 梅州市| 文化| 南康市| 疏勒县| 永吉县| 天门市| 巴塘县| 项城市| 金阳县| 开化县| 周口市| 蒲江县| 水富县| 镇平县| 筠连县| 普定县| 安龙县| 宁强县| 攀枝花市| 普安县| 商丘市| 鄂尔多斯市| 岳阳市| 济阳县| 灌南县| 遵化市| 六枝特区| 吉安市| 兴国县| 玉门市| 井研县| 文成县| 汽车| 筠连县| 缙云县| 桐梓县| 黄浦区| 晴隆县|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