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又刮起了上市風。
3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經科創板上市委審議,微型逆變器巨頭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待該公司注冊完成后便可正式登陸科創板。2月24日,深交所發布《創業板上市委2022年第8次審議會議公告》,就接線盒企業蘇州快可光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蘇州快可”)(首發)的上市申請進行審議。2月9日晚,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基于公司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為前提,董事會啟動一項可行性研究,就公司在中國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可能性進行討論和計劃,包括上市方式、時間及任何發售計劃。1月28日,海泰新能北交所上市申報材料獲北京證券交易所受理。1月26日,組件巨頭晶科能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5元/股,發行市盈率為54.9倍。事實上,如果把時間維度進一步拉長會發現,這股光伏企業的上市風,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刮起。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正式提出了碳排放目標:“爭取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30·60”目標的利好下,當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48.2吉瓦,創下近三年來新增裝機規模最高值。迅猛增長的裝機量和“30·60”目標下的光明前途,讓“5·31”后沉寂了將近兩年的光伏產業重新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從最上游的設備,到中游的硅片、電池片、組件,再到配套的·玻璃、膠膜、接線盒等光伏企業,紛紛開啟了新增、擴產計劃。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19-2020年,光伏企業發布的擴產計劃共186個。這其中,僅2020年前8個月的擴產項目,就多達66個,需要花費的資金總額高達2395.24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花銷,對本就是資金密集型的光伏企業來說,要承受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解決資金缺口的最好辦法,無疑是上市融資。據不完全統計,自2001年以來,A股光伏板塊曾數次涌現上市潮:2010年和2011年,每年登陸A股的光伏公司數量均為7家;2012年和2017年均為5家;2001年、2005年、2013年、2015年及2016年,則為光伏上市空窗期。而2020年至今的不完全統計數據,沖刺A股資本市場的光伏企業已經達到了41家,成功上市31家。其中2020年17家,2021年18家(成功11家),2022年開年至今為6家(成功3家)。數量已遠超以往任何一年。

融資之外,光伏企業爭先恐后搶灘資本市場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千億光伏賽道的出現,讓光伏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特別是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都看到了新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能否登陸資本市場,往往還決定著企業的戰略成敗和在新的市場格局中的地位。中國光伏行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在《光伏行業“十三五”發展回顧與“十四五”形勢展望》的報告中指出,眾多光伏企業的集中上市,特別是光伏裝備制造企業和輔材輔料企業的上市數量增多,說明中國光伏產業融資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說明中國光伏行業的綜合實力正在增強,短板正在被補齊。但企業上市不是終點,資本的注入,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決定光伏企業生死成敗的,還是自身的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和造血能力。光伏行業發展史上,不少光伏巨頭為了迎合資本,或為了搶占更多市場份額,選擇以高負債的杠桿方式瘋狂擴張,最終因債務危機轟然倒塌的例子并不鮮見,在機遇及較好的大形勢下保持警醒的頭腦,提升自身的實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