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新華社受權全文發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的《關于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報告中列出了2022年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的重點工作,轉發供參考。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
一是加快推進經濟綠色轉型。
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建設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修訂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施“十四五”清潔生產推行方案,在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工業綠色低碳領域匯聚。
二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
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堅持“全國一盤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積極發展分布式新能源,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穩妥推進西南等地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抽水蓄能,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積極研究開發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優化完善能耗雙控政策,合理增加能耗總量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全面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強化工業、交通和建筑節能,不斷降低單位產出能耗物耗和碳排放。對標能效標桿水平,推動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重點行業企業,有序實施改造升級,促進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繼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合作,主動參與全球綠色治理體系建設,加強綠色經貿、技術與金融合作。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深入治理城鄉黑臭水體,繼續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強重點海域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持續抓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設節能低碳標桿污水處理廠。
四是持續強化生態系統治理。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把公益保護不斷做深做實。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復制推廣福建、江西、貴州、海南的經驗。研究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農林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深入推進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推進石油儲備重大工程建設,加快華北、西北等地下儲氣庫新建和擴容達容建設。有序核增一批煤炭先進產能,加快提升煤炭儲備能力。加強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建設,繼續發揮傳統能源特別是煤炭、煤電的兜底保供和調峰作用,積極推進現有煤電項目改造升級。推進白鶴灘、羊曲等重大水電工程建設。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儲備建設,健全統一的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
一是加快推進經濟綠色轉型。
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建設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修訂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施“十四五”清潔生產推行方案,在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工業綠色低碳領域匯聚。
二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

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堅持“全國一盤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積極發展分布式新能源,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穩妥推進西南等地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抽水蓄能,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積極研究開發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優化完善能耗雙控政策,合理增加能耗總量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全面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強化工業、交通和建筑節能,不斷降低單位產出能耗物耗和碳排放。對標能效標桿水平,推動能效低于基準水平的重點行業企業,有序實施改造升級,促進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繼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及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合作,主動參與全球綠色治理體系建設,加強綠色經貿、技術與金融合作。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深入治理城鄉黑臭水體,繼續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強重點海域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持續抓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設節能低碳標桿污水處理廠。
四是持續強化生態系統治理。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把公益保護不斷做深做實。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復制推廣福建、江西、貴州、海南的經驗。研究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立農林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深入推進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推進石油儲備重大工程建設,加快華北、西北等地下儲氣庫新建和擴容達容建設。有序核增一批煤炭先進產能,加快提升煤炭儲備能力。加強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建設,繼續發揮傳統能源特別是煤炭、煤電的兜底保供和調峰作用,積極推進現有煤電項目改造升級。推進白鶴灘、羊曲等重大水電工程建設。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儲備建設,健全統一的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