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本打算用來技術改造激光打印機顯影輥項目的橫店東磁,突然更改了投資意向,決定用融資來的2.617億元投資建設100MW晶體硅光伏電池片生產線。此前一直從事磁性電子元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橫店東磁,為何會突然跨界光伏?這樣的選擇背后,到底有何深意?要說清這些問題,還要從橫店集團和他的創始人徐文榮開始說起。
橫店起步
徐文榮,1935年3月生人,浙江省東陽市新東村人,家中兄弟姐妹5人,3歲時跟隨父母南遷橫店。因家中沒有田地,舉家南遷至橫店后,一家人以做小生意為生,做過饅頭、賣過糖稀、還開過餛飩店、客棧。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75年。
這一年,已經從夜校教員、供銷社會計做到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文榮決定帶領鄉親一起創業。根據當地養蠶種桑多的特點,徐文榮帶頭辦起了橫店絲廠,攢下了人生第一桶金,并逐漸成為了東陽橫店鎮的靈魂人物。
到了1994年,徐文榮的橫店絲廠已經發展成為涉及磁性、機電、輕紡、制藥化工、電聲、染化、文化旅游、建筑建材等多個領域的集團型民間企業,工業產值突破10億元,產品遠銷40多個海外國家和地區。
1995年12月14日,為拍攝迎接香港回歸的歷史巨片《鴉片戰爭》,導演謝晉跑遍了全國各地取景,但都難以如意。機緣巧合下,謝晉找到了徐文榮。徐文榮從未涉足過影視領域,也從未聽說過謝晉,更是對拍電影一竅不通。但是一番溝通下來,他立馬意識到,這是發展橫店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徐文榮以3個月為期,以更低的報價,接下了謝晉南粵廣州街的單子。3個月后,包括160多所建筑在內的“十九世紀南粵廣州城市街景”拔地而起,橫店自此一炮走紅。以此為契機,徐文榮隨后又與陳凱歌、張藝謀等國際知名導演合作,搭建了“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香港街”等13個影視基地,建立了文化加旅游、影視加休閑的商業新模式。
在徐文榮帶領下,從1975年到2003年,橫店集團先后創辦了700多家工廠,形成了橫店集團的品牌效應,但也導致經營過于分散。直到徐永安走向前臺后,這種情況才逐漸有了改變。
跨界光伏
徐永安,徐文榮長子,1990年從日本學成歸來,先是兼并了虧損逾百萬的東陽市永安化工廠,并在次年轉虧為盈,將其發展成為擁有9家子公司的德邦集團。
2001年8月,徐永安被正式任命為橫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他上任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給橫店集團做減法,關停并轉了不少棉紡、化纖類企業,并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確定了電子電氣、醫藥化工、影視娛樂三大主導產業。
2001年12月28日,青島東方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橫店集團將旗下的康裕制藥、德邦化學等經營性醫藥化工資產(股權)與青島東方的商業性資產進行置換。橫店系醫藥化工資產得以借殼上市。
2002年,主要生產稀土永磁材料的太原剛玉實際控制人太原市財政局將其持有的太原雙塔剛玉集團公司70%股權轉讓給了橫店控股,30%股權轉讓給了橫店集團。至此,橫店集團間接成為了上市公司太原剛玉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40.84%。
四年后的2006年8月2日,通過IPO方式,橫店集團旗下的橫店東磁(002056)又深交所中小板市場。
上市之初的橫店東磁,主要從事的是永磁鐵氧體、軟磁鐵氧體、其他磁性材料及電池的生產和銷售,是國內最大的磁體生產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磁體生產企業之一。上市三年后,橫店東磁突然以“閃電戰”的方式快速切入了光伏制造領域。
業績受挫
2019年10月,橫店東磁變更激光打印機顯影輥技術改造項目,用2.617億元投資建設100MW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2010年3月,加碼投資3.16億元建設100MW太陽能單晶硅片項目,以保障100MW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項目的原材料所需;2010年6月,投資8.73億元建設300MW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包括200MW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片、100MW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及50MW組件項目;2010年11月,再花3.53億元建設100MW太陽能多晶硅片及13萬只坩鍋投資項目,花10.97億元建設500MW大規格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及250MW組件項目;2011年,受困于歐美“雙反”影響,光伏行業步入寒冬。但在當年8月,橫店東磁仍然投資約21.52億元在烏海市經開區投資建設了年產6000噸多晶硅及光伏產業項目。至此,橫店東磁在光伏行業里的投資已達到50.54億元,是其最近一期總資產的1.16倍,凈資產的1.62倍。
硅片、電池、組件之外,橫店東磁還涉足了電站業務。
2012年7月24日,橫店東磁公告稱,擬以新設全資子公司甘肅張掖東磁光伏電力有限公司為投資主體,在甘肅張掖投資建設20MWp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總投資2.4億元,20%由公司自籌,其余80%申請銀行貸款,計劃施工期為6個月。
2012年12月20日,橫店東磁第一個總承包項目——橫店集團東磁股份有限公司20.7MWp全部并網發電。
盡管投入了巨資在光伏上下游都進行了布局,但從2010年開始,在歐美經濟危機和“雙反”的雙重打擊下,光伏市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橫店東磁的投入同樣也沒能收到預想的效果。財報數據顯示,2012年—2014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2,043.95萬元、27,935.06萬元、32,128.22萬元,公司的凈利潤波動比較大,主要原因在于光伏產業的波動,若剔除光伏產業,公司磁性材料產業及其他均有效較好的增長。
經營業績的不理想,讓橫店東磁放慢了投資光伏產業的步伐,截至到2019年,只有年產300MW硅片、1GW太陽能電池片、600MW組件的能力。
卷土重來
進入到2020年,沉寂多年的橫店東磁卻突然再次開啟了大規模擴張模式。
2020年8月,橫店東磁年產1.6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正式投產,讓上半年的凈利潤大幅增長。
2020年12月18日,橫店東磁再次公告稱,公司擬與江蘇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江蘇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省泗洪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下屬國有公司泗洪開源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開源投資”)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投資年產2GW高效組件項目,估算總投資規模達10億元。其中,橫店東磁持股70%,林洋能源和開源投資分別持股20%和10%。項目將在主體工程開工后的12個月內項目竣工投產。
2021年,橫店東磁擴大產能的腳步繼續。2月5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浙江省東陽市橫店光伏園區投資新建年產4GW高效大尺寸單晶電池項目。項目規劃用地約90畝,新建廠房占地面積約36,000㎡。此項目投資估算122,6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118,000萬元,流動資金約4,600萬元。項目將于廠房主體建設開工后9個月內建成并逐步投產,具體實施進度以公司有權機構審批的進度為準。2021年11月25日,橫店東磁公告稱,該項目已投產。
業內人士猜測,沉寂多年后突然發力,應該與光伏大環境持續變好和橫店東磁近些年的經營業績持續改善有關。
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橫店東磁實現營業收入81.06億元,同比增長23.50%,歸母凈利潤為10.14億元,首次突破10億大關,同比增長46.67%。其中光伏產品營收同比增長43.43%,占比提高至42.79%,超過磁性材料成為了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
2021年上半年橫店東磁實現營業收入約56.91億元,同比增長79.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5.46億元,同比增長58.90%。
有了良好的業績做保障,橫店東磁擴大光伏產業的信心也越來越強,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就表示:光伏和鋰電產業目前規模不大,但光伏產業基礎越來越扎實,市場聲譽也越來越好,2010年至2020年公司總共只有2GW電池+1.5GW組件產能,而到2022年,電池片+組件的產能,將達到10GW+5GW(有一部分委外加工)的規模。
日前,橫店東磁表示,公司光伏組件全年出貨量約有5GW,預計年底公司將有600MW 硅片、8GW電池、3.5GW組件的內部產能,2021年新投產的4GW 電池和2GW 組件將保障2022年的增速,產能將在2022年才能全面釋放。公司光伏產業2022年仍處于高速增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