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以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正逐步成為“碳中和”主力軍。不過在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看來,雖然大環境很好,但光伏發電想要以一種獨立的能源形式滿足各方需求,仍將是一個長期互動的過程,必須要和儲能、傳統能源等形式相互協調、融合發展。
怎樣融合發展,鐘寶申以BIPV為例進行了說明。
“BIPV產品就是光伏與建筑更深層次的融合產物,要讓光伏真正成為建筑的一部分,且與建筑自身的生命周期一致。”鐘寶申表示,“光伏+”其實是光伏的生態問題,需要重點關注不同領域生命周期的匹配問題,而不是簡單的疊加,需要更多的融合與創新,需要有差異化和領先意識,需要以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維度來衡量判斷,更需要站在客戶立場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創造長期價值。
“光伏+不應該是簡單地擺放在一起,要基于場景打造更加匹配和革命性的解決方案。”華為智能光伏業務總裁陳國光認為,不管光伏應用在哪種場景,想要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都離不開商業上的支持。比如光伏+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很好的方式,但儲能部分的投資沒有商業模式支持,導致投資收益降低,成為光伏電站的負擔。因此呼吁政府和電網應該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以此建立光伏電站儲能的商業閉環機制。
除此之外,陳國光認為,要解決成千上萬在各種場景中的光伏、儲能的智能化管理問題,還需要做好運維管理和電網調度管理:
運維管理方面,所有設備、電站應該是智能化的系統,底層部件智能化,從發電側到并網側全鏈路數字化,要有一個智能管理平臺對分散的電站進行統一智能化的管理,降低整體的運維成本;
電網調度管理方面,光伏+儲能由于其靈活性,未來會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電網如果不能做到管理和調度,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來說也是一種災難。因此,光儲電站的安全接入電網,以及電網對分布式光儲的協調調度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光伏等新能源發展還遠遠不足,不夠挑起能源供給的大梁,與社會最終需求相距甚遠。”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同樣認為,光伏發電想要健康長遠發展,需要加強產業鏈合作,“原材料價格遵循市場機制,但電價相對是固定的,光伏產業鏈相當于一頭撞到了墻上。光伏產業協同說了多年,但產業鏈還是存在不少打打殺殺局面。”
曹仁賢表示,為了進一步加強產業鏈合作,光伏行業協會將繼續做好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溝通交流平臺的搭建,努力創造健康可持續、標準有序發展的市場環境。
“近幾年由于技術迭代和硅片尺寸變化,導致原有的較多投資兩三年便要做技改和升級投入。”正泰新能源董事長陸川表示,由于光伏產業鏈不能協調發展,導致從硅料到組件等環節固定資產支出高,使光伏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不高,從產業本身來看,創造的價值是有限的。
陸川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將有更多的一體化企業出現,可能有多家企業占絕大多數市場份額,且其相互之間規模差異不大;剩下幾十家企業占較少份額且經營壓力大,并會逐漸退出;也不排除隨著固定資產支出多、更新快,新資金不斷進入,行業故事將輪番多次上演。
(注:以上內容為根據嘉賓會議現場發言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