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宣布關閉該國7座老式核電站3個月,成為歐洲首個宣布關閉核電站的國家。受日本福島事件影響,歐洲各國領導人也相繼下令嚴查本國核電站安全隱患。
這些臨時關閉的核電站均于1980年底前投入使用。默克爾同時還表示,德國將于6月15日前完成對該國其余10座核電站的安全評估。反對黨則批評默克爾的舉措是為本月舉行的地區選舉“撈分”。
3月12日,6萬名示威者在德國斯圖加特地區舉行抗議,對去年10月通過的《能源法》中延長該國17座核電站“服役期”平均12年的決定表達不滿。示威者薩格爾(Karin Sager)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說,“(我們要)給默克爾的信息是:現在馬上停止。如果(德國)有絲毫核泄漏,她馬上就得下臺。”
根據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歐洲國家對核能發電依賴最強。歐盟27國的三成電力由橫跨歐洲的143座核電站供應。德國媒體Die Welt報道稱,71%的歐盟公民所居住的國家擁有反應堆。
但隨著福島核電站反應堆接二連三的爆炸,歐洲各國領導人開始“談核色變”,態度趨于謹慎。
據《華爾街日報》周二報道,意大利將于4月15日至6月15日間,對該國的“核復興”展開全民公投。意大利曾于1987年就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事故”展開全民公投,使得政府決定放棄核設施,終止當時即將完工的核電站。但近年來,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計劃用核能提供該國25%的電力。諷刺的是,為了說服意大利民眾,貝盧斯科尼多年來將福島的“安全核電站”作為“最佳案例”。
在瑞士,政府周一宣布暫停三座新核電站的審批,徹查其中安全隱患。瑞士目前的五個核反應堆提供該國四成電力。這三座新的核電站原先計劃替代即將“退役”的老式核電站。
奧地利環境部長波拉克維奇(Nikolaus Berlakovich)周日也呼吁歐洲對核電站的防震能力進行“壓力測試”,并呼吁歐洲領導人在該問題上能“更積極”。波拉克維奇說,“一旦出現問題,后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法國是世界上使用核能供電最多的國家,約占該國電力產出的80%。自上世紀中后期起,法國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建造先進核電站,比如被視為“最安全”的第三代核電站。但周一,法國歐盟議會成員柯恩-本迪特(Daniel Cohn-Bendit)呼吁國民對核能的使用進行公投,并希望該議題能成為明年5月總統選舉中的主要議題。
面對批評聲音不斷,總統薩科奇的最高顧問關諾(Henri Guaino)出面否認該國可能面臨的核安全問題。“相反,法國的核電技術在安全問題上是能夠脫穎而出的。”關諾在周日對媒體表示,并強調法國本土公司在核電問題上“尤其強調安全問題”。
周一,德國公共廣播公司(ARD)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愈七成德國人認為,日本的“核事故”會在德國重演。
在英國,能源秘書長修恩(Chris Huhne)周二要求該國首席核督察魏特曼(Mike Weightman)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核電站檢查。此前,英國政府對核電站的建設被媒體描述成“雄心勃勃”,因為這將幫助英國達成減少碳排放目標,并取代多個老化反應堆。
“福島事件后,歐洲顯然將重新審視核能的安全問題,”英國智庫皇家國際問題研究院(Chatham House)能源問題研究員派特森(Walt Patterson)對財新記者表示,“自25年前切爾諾貝利事故后,決策者對核電站的關注,更多是從經濟上考慮,而非對安全問題的評估,”派特森說。
歐盟委員會于周二在布魯塞爾舉行能源部長及核能專家會議,討論歐盟成員國的核安全問題。但派特森并不表示樂觀,“對于發展核能,決策者一貫的思維是,要還是不要。決策者應該想到,或者發展核能技術,或者開發一些更有意義的技術,也可以兩者結合。”
派特森認為, 福島事件給各國決策者上了重要一課。但他認為,全球新建核電站的數量在未來若干年內不會大幅減少。周一,俄羅斯總理普京對媒體表示,俄羅斯并不會改變核電計劃,俄繼續建自己的核電體系。■
這些臨時關閉的核電站均于1980年底前投入使用。默克爾同時還表示,德國將于6月15日前完成對該國其余10座核電站的安全評估。反對黨則批評默克爾的舉措是為本月舉行的地區選舉“撈分”。
3月12日,6萬名示威者在德國斯圖加特地區舉行抗議,對去年10月通過的《能源法》中延長該國17座核電站“服役期”平均12年的決定表達不滿。示威者薩格爾(Karin Sager)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說,“(我們要)給默克爾的信息是:現在馬上停止。如果(德國)有絲毫核泄漏,她馬上就得下臺。”
根據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歐洲國家對核能發電依賴最強。歐盟27國的三成電力由橫跨歐洲的143座核電站供應。德國媒體Die Welt報道稱,71%的歐盟公民所居住的國家擁有反應堆。
但隨著福島核電站反應堆接二連三的爆炸,歐洲各國領導人開始“談核色變”,態度趨于謹慎。
據《華爾街日報》周二報道,意大利將于4月15日至6月15日間,對該國的“核復興”展開全民公投。意大利曾于1987年就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事故”展開全民公投,使得政府決定放棄核設施,終止當時即將完工的核電站。但近年來,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計劃用核能提供該國25%的電力。諷刺的是,為了說服意大利民眾,貝盧斯科尼多年來將福島的“安全核電站”作為“最佳案例”。
在瑞士,政府周一宣布暫停三座新核電站的審批,徹查其中安全隱患。瑞士目前的五個核反應堆提供該國四成電力。這三座新的核電站原先計劃替代即將“退役”的老式核電站。
奧地利環境部長波拉克維奇(Nikolaus Berlakovich)周日也呼吁歐洲對核電站的防震能力進行“壓力測試”,并呼吁歐洲領導人在該問題上能“更積極”。波拉克維奇說,“一旦出現問題,后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法國是世界上使用核能供電最多的國家,約占該國電力產出的80%。自上世紀中后期起,法國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建造先進核電站,比如被視為“最安全”的第三代核電站。但周一,法國歐盟議會成員柯恩-本迪特(Daniel Cohn-Bendit)呼吁國民對核能的使用進行公投,并希望該議題能成為明年5月總統選舉中的主要議題。
面對批評聲音不斷,總統薩科奇的最高顧問關諾(Henri Guaino)出面否認該國可能面臨的核安全問題。“相反,法國的核電技術在安全問題上是能夠脫穎而出的。”關諾在周日對媒體表示,并強調法國本土公司在核電問題上“尤其強調安全問題”。
周一,德國公共廣播公司(ARD)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愈七成德國人認為,日本的“核事故”會在德國重演。
在英國,能源秘書長修恩(Chris Huhne)周二要求該國首席核督察魏特曼(Mike Weightman)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核電站檢查。此前,英國政府對核電站的建設被媒體描述成“雄心勃勃”,因為這將幫助英國達成減少碳排放目標,并取代多個老化反應堆。
“福島事件后,歐洲顯然將重新審視核能的安全問題,”英國智庫皇家國際問題研究院(Chatham House)能源問題研究員派特森(Walt Patterson)對財新記者表示,“自25年前切爾諾貝利事故后,決策者對核電站的關注,更多是從經濟上考慮,而非對安全問題的評估,”派特森說。
歐盟委員會于周二在布魯塞爾舉行能源部長及核能專家會議,討論歐盟成員國的核安全問題。但派特森并不表示樂觀,“對于發展核能,決策者一貫的思維是,要還是不要。決策者應該想到,或者發展核能技術,或者開發一些更有意義的技術,也可以兩者結合。”
派特森認為, 福島事件給各國決策者上了重要一課。但他認為,全球新建核電站的數量在未來若干年內不會大幅減少。周一,俄羅斯總理普京對媒體表示,俄羅斯并不會改變核電計劃,俄繼續建自己的核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