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是重慶的軍工重鎮、工業大區,擁有慶鈴汽車、中鋁高端制造、重慶格力、隆鑫通用等龍頭企業,集聚大有表面、遨博智能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九龍坡區緊緊把握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趨勢,將氫能作為重大戰略新興產業培育,以完善氫能產業鏈為目標,以氫燃料電池生產研發為核心,以重大產業項目為支撐,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彭組團規劃3平方公里,聚力打造“西部氫谷”。
總體情況:
(一)規劃布局
依托博世慶鈴、國鴻氫能等重點項目,以完善氫能全產業鏈為目標,以氫燃料電池研發為核心,打造能源革命新基地,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彭組團規劃3平方公里氫能產業核心區,總投資超過200億元,配套建設集孵化和培育功能為主的“氫能科技孵化園”,以產業化開發為主的“氫能智造產業園”,以氫能科技展示和示范應用為主的“氫能科技會館”及“氫能智慧社區”。
集聚全區乃至全市力量,通過積極引入氫能源龍頭企業,加快應用示范驅動,出臺針對性的配套文件,有指導性的布局產業鏈上游的原料端(制、儲、運、加氫)、中游的制造端(電堆、系統集成及關鍵零部件等)、下游的應用端(線路示范運行),優先集中力量支持發展燃料電池制造端的8大關鍵核心產品產業鏈,抓住3-5年時間窗口期,力爭率先建設“西部氫谷”。
(二)項目簡介
博世慶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德國博世集團明確選擇慶鈴集團作為其在華重型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含大巴)唯一合作伙伴,雙方已在產品、產業、資本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建設輻射全國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占地300余畝,總投資30億元人民幣。
國鴻氫能科技產業園項目:為國鴻氫能與鴻基創能、勢加透博、理工清科、蘇州瑞驅、群翌能源等5家氫燃料電池領域頭部企業一起,在九龍坡投資建設“核心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氫能科技產業園,建成國內領先的氫燃料電池 8 大關鍵核心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40億元,占地400余畝,計劃今年投產、今年升規。
(三)發展定位
國家級氫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依托九龍坡汽車及其零配件產業基礎,聚焦商用車領域,以氫能源商用整車制造為核心,加快慶鈴與博世項目建設,推動國鴻氫能與慶鈴、五十鈴、長安跨越等整車企業深度合作,支持國鴻氫能及關聯企業并購中車恒通等具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落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氫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
國家級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中心:發揮博世-慶鈴、國鴻氫能、鴻基創能、勢加透博、理工清科、蘇州瑞驅等在燃料電池領域研發制造優勢,加快提高雙極板、質子交換膜、膜電極、電池電堆、碳紙、催化劑、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泵等的國產化水平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吸引更多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企業入駐,構建起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增強九龍坡區燃料電池產業競爭力,打造氫能源產業生態圈,把九龍坡培育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氫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中心之一。
國家氫能產業示范區:當前把交通領域作為氫能的主要應用場景,隨著市場的不斷培育成熟,探索氫能多元應用。依托“成渝”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發展戰略,與成都一體化發展,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拓展氫能應用市場,探索氫能應用商業化路徑;積極開展氫能社區建設,探索氫能在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等領域應用,構筑氫能綜合應用體系,打造全國氫能產業示范區。
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和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區:通過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氫能智慧社區建設等途徑,力爭2025年公共服務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全區占比超過30%,氫能社區示范應用初見成效,把氫能源產業發展成九龍坡區重要的支柱產業,推動九龍坡區創建全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和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區。
(四)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氫能產業產值達到200億,集聚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研發生產企業30家左右,燃料電池商用車合計產量9000輛,燃料電池電堆合計產量43000臺,建設氫能社區1個,建設綜合能源站10座左右。展望2030年,氫能產業產值達千億規模,每個重要環節形成1—2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建成集制氫、儲運、加注、應用一體化的氫能產業體系,“西部氫谷”成為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高地。
重點任務:
(一)打造示范應用場景。以物流、公交等交通運輸領域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廂式物流車、短駁運輸牽引車、公交車、市政用車、城際客車等燃料電池車示范應用。開拓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等領域示范運行。開展氫能社區建設,加大燃料電池在儲能發電及備用電源領域應用推廣,構建氫能多元應用格局。
(二)加快構建產業鏈條。一是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技術研發與制造產業。二是加快發展氫能儲運技術研發與裝備制造產業。三是積極發展氫能制備技術研發與裝備制造產業。四是大力吸引集聚氫能下游應用企業。
(三)健全創新支撐體系。建設以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新型研發平臺、公共檢測平臺和氫能產業發展聯盟平臺為支撐的“一院三平臺”創新體系,構建“產業智庫-科技研發-檢驗檢測-產業合作”的創新生態系統。
(四)構筑氫源供應網絡。一是確保氫源穩定。打造立足本地和周邊區縣協同成渝經濟圈的氫能中長期供應體系。二是完善儲運體系。加快高壓長管拖車運輸技術研究與示范,探索大規模液氫運輸業務;中遠期探索形成“干線管道+支線拖車”,提高氫氣儲運效率。三是統籌布局加氫設施。加強與全市及成都在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統籌布局和一體化發展。短期保障現有項目及示范運營需求,2021年建設2座加氫站。到2025年建成10座綜合能源站。
(五)營造氫能社會氛圍。一是以陶家氫能科技產業園為載體,建設氫能科技館和氫能公園等平臺,布局氫能展廳。二是主動承接和主辦各類高水平氫能產業大會、展覽、論壇等。三是建立氫能宣傳保障機制,制訂宣傳計劃。
(六)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與長壽、潼南、兩江新區等市內區縣在氫氣供給及燃料電池技術領域合作,擴大九龍坡氫能發展“朋友圈”,形成差異化分工、有序發展局面。緊抓“成渝氫走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融入成渝產業協同創新體系,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同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九龍坡區氫能產業發展管理委員會(西部氫谷),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相關副區長任副主任,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主要負責制訂產業布局規劃、落實產業政策、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開展產業發展研究、指導產業技術創新、開展產業應用推廣及招商引資等工作。
(二)完善政策支撐。按“一事一議”原則,對技術先進的優質氫能企業給予科技、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支持;全力爭取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項目及資金支持;配合全市出臺氫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加氫補貼、市域內出行不受尾號限行、停車過路收費減免等政策,加大多元應用推廣政策支持。創新工作舉措,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對涉氫項目、研發檢測服務平臺以及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審批“綠色通道”,在燃料電池車輛購置運營、加氫站建設等環節給予一定支持。
(三)創新人才引育。依托九龍坡區“人才龍卡”等人才政策體系,發揮博世慶鈴項目及國鴻氫能院士工作站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平臺優勢,引進培育行業領軍人才。針對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堅持“引進來、留得住、服務好”的原則,實行“一對一”的服務政策,夯實人才支撐。以示范應用為牽引,建立燃料電池系統維護保養體系及專業維護團隊。協助創新人才及團隊解決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其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助力我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搭建合作機制。依托“成渝氫走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發展戰略契機,推動氫能產業技術成果在全市、成渝地區以及長江沿岸城市群的推廣應用。加強行業合作,立足國內、放眼國際,全方位推動我區參與氫能合作交流。鼓勵企業選派人才出國考察,支持參與氫能行業標準規則制定。通過舉辦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論壇、研討會、展會等,全面提升我區在氫能領域的公眾認知度和國內外影響力。
(五)強化安全監管。加大氫能安全管理力度,成立由分管應急管理的區領導任組長的氫能產業安全保障及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強化重大風險辨識,依托區級數據監控管理平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及時預警氫能終端泄露、疲勞、爆燃等風險狀態,加強氫能產業過程監管,以技術創新驅動管理變革,通過應急預案、專項處置演練等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來源:上游新聞
總體情況:
(一)規劃布局
依托博世慶鈴、國鴻氫能等重點項目,以完善氫能全產業鏈為目標,以氫燃料電池研發為核心,打造能源革命新基地,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彭組團規劃3平方公里氫能產業核心區,總投資超過200億元,配套建設集孵化和培育功能為主的“氫能科技孵化園”,以產業化開發為主的“氫能智造產業園”,以氫能科技展示和示范應用為主的“氫能科技會館”及“氫能智慧社區”。
集聚全區乃至全市力量,通過積極引入氫能源龍頭企業,加快應用示范驅動,出臺針對性的配套文件,有指導性的布局產業鏈上游的原料端(制、儲、運、加氫)、中游的制造端(電堆、系統集成及關鍵零部件等)、下游的應用端(線路示范運行),優先集中力量支持發展燃料電池制造端的8大關鍵核心產品產業鏈,抓住3-5年時間窗口期,力爭率先建設“西部氫谷”。
(二)項目簡介
博世慶鈴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德國博世集團明確選擇慶鈴集團作為其在華重型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含大巴)唯一合作伙伴,雙方已在產品、產業、資本方面深化合作,共同建設輻射全國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占地300余畝,總投資30億元人民幣。
國鴻氫能科技產業園項目:為國鴻氫能與鴻基創能、勢加透博、理工清科、蘇州瑞驅、群翌能源等5家氫燃料電池領域頭部企業一起,在九龍坡投資建設“核心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氫能科技產業園,建成國內領先的氫燃料電池 8 大關鍵核心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40億元,占地400余畝,計劃今年投產、今年升規。
(三)發展定位
國家級氫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依托九龍坡汽車及其零配件產業基礎,聚焦商用車領域,以氫能源商用整車制造為核心,加快慶鈴與博世項目建設,推動國鴻氫能與慶鈴、五十鈴、長安跨越等整車企業深度合作,支持國鴻氫能及關聯企業并購中車恒通等具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落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氫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
國家級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中心:發揮博世-慶鈴、國鴻氫能、鴻基創能、勢加透博、理工清科、蘇州瑞驅等在燃料電池領域研發制造優勢,加快提高雙極板、質子交換膜、膜電極、電池電堆、碳紙、催化劑、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泵等的國產化水平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吸引更多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企業入駐,構建起燃料電池產業集群,增強九龍坡區燃料電池產業競爭力,打造氫能源產業生態圈,把九龍坡培育成為全國最為重要的氫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中心之一。
國家氫能產業示范區:當前把交通領域作為氫能的主要應用場景,隨著市場的不斷培育成熟,探索氫能多元應用。依托“成渝”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發展戰略,與成都一體化發展,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拓展氫能應用市場,探索氫能應用商業化路徑;積極開展氫能社區建設,探索氫能在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等領域應用,構筑氫能綜合應用體系,打造全國氫能產業示范區。
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和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區:通過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氫能智慧社區建設等途徑,力爭2025年公共服務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全區占比超過30%,氫能社區示范應用初見成效,把氫能源產業發展成九龍坡區重要的支柱產業,推動九龍坡區創建全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和綠色發展轉型示范區。
(四)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氫能產業產值達到200億,集聚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研發生產企業30家左右,燃料電池商用車合計產量9000輛,燃料電池電堆合計產量43000臺,建設氫能社區1個,建設綜合能源站10座左右。展望2030年,氫能產業產值達千億規模,每個重要環節形成1—2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建成集制氫、儲運、加注、應用一體化的氫能產業體系,“西部氫谷”成為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高地。
重點任務:
(一)打造示范應用場景。以物流、公交等交通運輸領域為突破口,重點推進廂式物流車、短駁運輸牽引車、公交車、市政用車、城際客車等燃料電池車示范應用。開拓燃料電池軌道交通、船舶、無人機等領域示范運行。開展氫能社區建設,加大燃料電池在儲能發電及備用電源領域應用推廣,構建氫能多元應用格局。
(二)加快構建產業鏈條。一是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技術研發與制造產業。二是加快發展氫能儲運技術研發與裝備制造產業。三是積極發展氫能制備技術研發與裝備制造產業。四是大力吸引集聚氫能下游應用企業。
(三)健全創新支撐體系。建設以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新型研發平臺、公共檢測平臺和氫能產業發展聯盟平臺為支撐的“一院三平臺”創新體系,構建“產業智庫-科技研發-檢驗檢測-產業合作”的創新生態系統。
(四)構筑氫源供應網絡。一是確保氫源穩定。打造立足本地和周邊區縣協同成渝經濟圈的氫能中長期供應體系。二是完善儲運體系。加快高壓長管拖車運輸技術研究與示范,探索大規模液氫運輸業務;中遠期探索形成“干線管道+支線拖車”,提高氫氣儲運效率。三是統籌布局加氫設施。加強與全市及成都在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統籌布局和一體化發展。短期保障現有項目及示范運營需求,2021年建設2座加氫站。到2025年建成10座綜合能源站。
(五)營造氫能社會氛圍。一是以陶家氫能科技產業園為載體,建設氫能科技館和氫能公園等平臺,布局氫能展廳。二是主動承接和主辦各類高水平氫能產業大會、展覽、論壇等。三是建立氫能宣傳保障機制,制訂宣傳計劃。
(六)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加強與長壽、潼南、兩江新區等市內區縣在氫氣供給及燃料電池技術領域合作,擴大九龍坡氫能發展“朋友圈”,形成差異化分工、有序發展局面。緊抓“成渝氫走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融入成渝產業協同創新體系,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同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九龍坡區氫能產業發展管理委員會(西部氫谷),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相關副區長任副主任,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主要負責制訂產業布局規劃、落實產業政策、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開展產業發展研究、指導產業技術創新、開展產業應用推廣及招商引資等工作。
(二)完善政策支撐。按“一事一議”原則,對技術先進的優質氫能企業給予科技、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支持;全力爭取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項目及資金支持;配合全市出臺氫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加氫補貼、市域內出行不受尾號限行、停車過路收費減免等政策,加大多元應用推廣政策支持。創新工作舉措,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對涉氫項目、研發檢測服務平臺以及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審批“綠色通道”,在燃料電池車輛購置運營、加氫站建設等環節給予一定支持。
(三)創新人才引育。依托九龍坡區“人才龍卡”等人才政策體系,發揮博世慶鈴項目及國鴻氫能院士工作站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平臺優勢,引進培育行業領軍人才。針對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堅持“引進來、留得住、服務好”的原則,實行“一對一”的服務政策,夯實人才支撐。以示范應用為牽引,建立燃料電池系統維護保養體系及專業維護團隊。協助創新人才及團隊解決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其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助力我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搭建合作機制。依托“成渝氫走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發展戰略契機,推動氫能產業技術成果在全市、成渝地區以及長江沿岸城市群的推廣應用。加強行業合作,立足國內、放眼國際,全方位推動我區參與氫能合作交流。鼓勵企業選派人才出國考察,支持參與氫能行業標準規則制定。通過舉辦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論壇、研討會、展會等,全面提升我區在氫能領域的公眾認知度和國內外影響力。
(五)強化安全監管。加大氫能安全管理力度,成立由分管應急管理的區領導任組長的氫能產業安全保障及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強化重大風險辨識,依托區級數據監控管理平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及時預警氫能終端泄露、疲勞、爆燃等風險狀態,加強氫能產業過程監管,以技術創新驅動管理變革,通過應急預案、專項處置演練等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來源: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