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本是低調的,看起來也是想繼續低調的,可是似乎實力不允許。
低調卻實力不俗
大全新能源,在業內可以算是一個較為低調的企業。但低調并不意味著實力弱。按照硅業分會的相關數據顯示,其年產70000噸產能位居中國當然也是全球的第四位,僅落后于協鑫、通威、特變。
2019年末至2020年初,硅料市場并未見到起色,價格持續下行成為諸多業內人士對其發展趨勢的預判。彼時業界認為,多晶硅市場的競爭將在協鑫、通威、新特、大全、東方希望五者之間展開,頭部優勢將進一步加大。規模優勢、成本優勢等在此五企業身上各有體現。
2020年上半年多晶硅市場的確與業內判斷一致,多晶硅價格穩中有降,波瀾不驚。
然而,2020年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場卻風起云涌。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硅料市場突然走高,因此多晶硅企業大多在2020年收獲頗豐,其中自然包括大全新能源。其2020年財報顯示,營收6.76億美元,上年同期為3.50億美元,同比增長93.14%;凈利潤1.3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2952.3萬美元,同比增長354.24%。
創立于“盛世”
大全新能源,前稱萬立國際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22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但于2009年8月更改為現名。其成立時間恰為全球多晶硅價格開始走高之際,彼時由于多晶硅快速上漲的價格,我國多家多晶硅企業在其前后成立,諸如永祥硅業成立于2006年7月18日,中能成立于2006年3月,亞洲硅業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新特能源成立2008年2月20日……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曾有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中國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已有19家企業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每年3萬噸,另有十多家企業在建、擴建多晶硅項目,還有十幾家在籌建。全國的總規劃產能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而在2005年,中國多晶硅總產量僅60噸,2006年也只有287噸。
如果追溯多晶硅的歷史,可發現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多晶硅昔日并沒有今日的榮光。以2000年左右為例,彼時全球多晶硅的技術和供應主要被Hemlock、瓦克、REC、MEMC等七大廠商壟斷。數據顯示,在2004年,中國多晶硅產量60噸,七大企業總產能2.4萬噸。但此時全球多晶硅需求超2.6萬噸。多晶硅供不應求局面已經呈現。這便為后續多晶硅價格的“瘋漲”奠定了基礎。
大全新能源的成立應該算是好事多磨,畢竟當時多晶硅技術和專利掌握在巨頭手中。要想順利開展多晶硅業務,僅僅承擔不菲的相關費用并不夠。但在徐廣福的努力下,兜兜轉轉兩年多的忙碌之后,2007年6月27日,大全新能源多晶硅項目在重慶萬州開工,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首期1500噸多晶硅項目于2008年7月投產,同年,大全新能源開工建設一期擴建1800噸多晶硅項目,2009年7月投產。而此時大全新能源年實際產能已經達到達4000噸。
紐交所上市
時間來到2010年,此年對大全新能源來說為較為重要且特殊的一年。2010年10月7號,大全新能源在紐交所上市。
此時,徐廣福表示大全新能源的目標是太陽能產品生產商的上游原料領先提供商,同時從戰略上擁有自己的下游生產能力。當時相關報道顯示,上市后,大全新能源將加快多晶硅擴能技改,延伸太陽能產業鏈,投資建設硅片、電池組件等項目,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太陽能光伏制造商。
事實上,在2010年,南京大全新能源建成200MW組件生產線,而一期項目第一條50MW組件生產線在同年3月便已建成投產。同年,重慶大全于10月28日在萬州鹽氣化工業園區隆重舉行了二期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開工慶典儀式,此時一期項目及其擴建多晶硅項目已建成投產,二期多晶硅項目計劃于2012年投入商業運行,屆時大全新能源的規劃產能將達到年產6300噸多晶硅。同年6月,大全新能源一期250MW硅片項目開始建設,并于2011年3月9日正式投產。
新疆大全成立
同樣在2011年,大全新能源邁出了較為重要的一步——新疆大全成立。
2011年2月,大全新能源設立了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現為A股“大全能源”),后將重慶大全的多晶硅業務逐步轉移至大全能源,2012年停止了重慶大全的高純多晶硅生產和銷售業務。
報道顯示,目前,大全新能源除持有大全能源、重慶大全和香港大全股權以外,無其他實質性經營業務。而重慶大全、香港大全并未開展實質性經營業務,大全能源實際上是開曼大全的生產經營主體。所以現在很多時候業內更愿意以新疆大全的名稱來替代大全新能源,而所說的大全通常是指新疆大全,即A股的大全能源。當然,如果從公司結構上來說,此種說法并不對。
2011年,大全多晶硅產能為4000噸,憑此,大全新能源進入了全球多晶硅生產規模十強榜單。而此年也開啟了大全新能源的登榜之路,近十年不曾缺席榜單。只不過前三年登陸榜單為大全新能源,而后七年則是新疆大全。
經歷行業低谷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金融危機以及緊隨而至的“雙反”對中國的光伏行業,尤其彼時蜂擁而至的多晶硅企業和項目造成致命打擊,國內的“ 38號文”也對彼時“盲目”擴產的多晶硅形成一定的限制。數據顯示:至2013年上半年,全國在產的多晶硅企業僅為7 家,多數產能在1000到3000噸之間的多晶硅工廠倒閉。
此時大全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大全新能源的報告顯示:2012年,運營虧損為8850萬美元,毛損3740萬美元,毛利率為-43.1%。2011年大全新能源運營收入為5080萬美元,總利潤8720萬美元,毛利率為37.6%。
當時大全新能源表示,2012年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1730萬美元,其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指出,運營資本為負1.64億美元。
在2012年,大全新能源更是因為虧損,股價一度跌破1美元,從而收到紐交所退市警告。重慶時報曾報道,2013年,大全新能源停產。
行業轉機來到
恰在2013年,中國光伏行業開始迎來轉機,其中受益者也包括大全新能源。
2013年7月,中歐貿易爭端迎來轉折,大全新能源相關負責人有著“結局不算太完美,但也不算太壞”的論述,且于9月份有望復產。
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僅3萬噸,而到下半年產量則達到5.2萬噸,全年同比增長28%。此時國內已經恢復生產的企業超10家,而且部分企業已經滿產或基本滿產。
2014年,光伏行業開始復蘇。此時多晶硅價格更是穩定在150元/kg以上,同時輔以國內多項積極政策的落地,此年,我國的多晶硅產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復產、擴產。當時預計2014年國內多晶硅產能將達15萬噸,穩居世界第一。
大全新能源亦在此陣營之中。2013年11月份,大全新能源公布新疆多晶硅生產基地產能將擴產到1.2萬噸。到2014年底之前,1.2萬噸擴產項目將完成建設并投入試運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時業內擔心盲目擴產會使行業“嚴冬”再現,但結局相對而言終究還是好的。
2015年應該算是平穩發展的一年。此年,大全新能源硅片技改和擴產項目啟動、大全新能源多晶硅二期B段擴建項目順利達產、大全新能源多晶硅三期A段擴建項目啟動。
試水新三板
2016年,也是較為有意義的一年——登陸新三板。當時,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姚公達曾表示:新疆大全成功登陸新三板標志著公司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然而,在2018年5月,僅僅過了兩年時間,新疆大全從新三板摘牌。對于此舉,當時媒體報道新疆大全的說法是——據當前行業發展趨勢,結合自身業務發展戰略規劃,以及當下實際經營狀況,現階段需要更加專注業務拓展和生產、研發。另外考慮到目前信息披露成本較高、股票流動性較低、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決策效率,降低成本,擴大競爭優勢,促進公司更好的發展,公司董事會、臨時股東大會都已審議通過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的議案等。
此報道提及,新疆大全彼時“沒有在其他上市計劃”。
同年大全新能源退出了硅片制造業務,其目的是“停止太陽能硅片制造業務,以適應多晶硅晶片日益嚴峻的市場條件”。此舉將使大全將所有資源集中在核心多晶硅制造業務和3B期擴建項目上。
提起2018年,大家并不難想到“5·31”新政,其對我國光伏行業影響頗深。對其出臺,雖然各有評論,但是并不能改變太多。
“5·31”新政,更多人認為其出臺的重要原因是2015-2017年中國光伏行業“野蠻式”“失控”增長。
位處第一集團
受益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2017年,新疆大全數據較為亮眼。此年,公司實現營收21.84億元,比2016年增加8.8億元,增幅為67.6%;多晶硅銷量17950噸,比2016年同期增長56.13%;營業成本11.87億元,比2016年增加52.03%;毛利率達45.64%,較2016年同期增加了5.57%;多晶硅銷售單價較2016年同期上升7.35%,單位制造成本下降5.76%。
新政對中國光伏行業的影響終究是不小的。2018-2019年,中國光伏行業進入了相對的低潮期,多晶硅企業日子并不好過。但隨著國外多晶硅企業的日漸式微,我國的多晶硅企業實力則有所凸顯,但是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多晶硅企業格局開始明晰,協鑫以8.5萬噸的產能排名第一,通威、特變、大全分別以8萬噸產能、7.2萬噸產能、7萬噸產能緊隨其后,而后則是東方希望、亞洲硅業。前四家企業則被業內稱為第一集團。
再迎多晶硅高光時刻
2020年隨之而來,突發疫情沖擊光伏行業,二線多晶硅企業相繼停產,國際上傳統多晶硅企業紛紛開始“瘦身”之旅。諸如,REC在2019年關停全部產能、德國瓦克將部分產能切換為電子級硅料、Hemlock關停田納西生產基地、韓華OCI群山基地關停。我國成為主要的多晶硅供應地,隨之而來的多晶硅價格迅猛上漲則與此種局面關系密不可分。
2020年7月,由于安全事故,加之疫情影響,多晶硅供不應求的現象愈發嚴重,價格迅速上浮。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7月至2020年底,多晶硅價格漲幅達47%。
此年,鎖定多晶硅的長單合同愈發多了起來。數據顯示,在2020年簽訂的長單便鎖定了2021年超80%的產能。
2020年,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張龍根表示,大全新能源在2021年至少有7.98萬噸高純硅料已經被長單預定。其中包括上機、晶澳、天合等企業。
2021年長單依舊,僅僅上半年,大全又與中環股份、高景、上機等簽訂了銷售長單合同,約定未來3-4年的供貨。
新疆大全招股書顯示,與國內硅片龍頭企業簽訂且正在履行的多晶硅長期供貨協議中,約定的采購量在2021年、2022年占公司目前產能的比重均超過100%,其中2021年比重為129.00%-151.29%,2022年比重為186.86%-200.57%,如不進一步擴產,產能將仍處于飽和狀態。
伴隨著多晶硅較好的市場表現,久違的多晶硅擴產開始出現。
2020年6月5日,大全新能源發布公告稱,擬在未來兩年內將主要運營子公司新疆大全分拆,單獨在科創板上市。2021年6月22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同意新疆大全科創板IPO注冊。擬募資50億元,主要用于年產1000噸高純半導體材料項目、年產35000噸多晶硅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新疆大全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其硅料產量是7.7288萬噸,2021年預計產量在8萬到8.1萬噸之間,目前該公司約占全球市場份額15%。
2021年7月22日,新疆大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21年8月18日,公司發布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45.12億元,同比增長111.9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61億元,同比增長597.96%;扣非凈利潤21.55億元,同比增長603.04%。
這個業績大幅超出預期。公司此前曾在上市公告書中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41.3億元-41.7億元,凈利潤約為18.8億元-19.2億元。實際上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比預計的上限高出約4億元、2億元。
同時在新疆大全半年報中提及,2021年全年預計產量為8.3萬-8.5萬噸。三期B階段年產3.5萬噸多晶硅擴產項目預計年底建成投產,2022年3月底之前達產。計劃在未來三年保持年均50%左右的產能增速,擬在2024年底前實現高純硅料總產能27萬噸/年。
近期,多晶硅價格再次呈現緩漲趨勢,雖傳導整個產業鏈,但隨著裝機旺季的來臨,以及硅片企業開工率的回升,九月多晶硅的價格仍被看漲,包括大全在內的硅料企業今年業績依舊會很好看。
低調卻實力不俗
大全新能源,在業內可以算是一個較為低調的企業。但低調并不意味著實力弱。按照硅業分會的相關數據顯示,其年產70000噸產能位居中國當然也是全球的第四位,僅落后于協鑫、通威、特變。
2019年末至2020年初,硅料市場并未見到起色,價格持續下行成為諸多業內人士對其發展趨勢的預判。彼時業界認為,多晶硅市場的競爭將在協鑫、通威、新特、大全、東方希望五者之間展開,頭部優勢將進一步加大。規模優勢、成本優勢等在此五企業身上各有體現。
2020年上半年多晶硅市場的確與業內判斷一致,多晶硅價格穩中有降,波瀾不驚。
然而,2020年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場卻風起云涌。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硅料市場突然走高,因此多晶硅企業大多在2020年收獲頗豐,其中自然包括大全新能源。其2020年財報顯示,營收6.76億美元,上年同期為3.50億美元,同比增長93.14%;凈利潤1.3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2952.3萬美元,同比增長354.24%。
創立于“盛世”
大全新能源,前稱萬立國際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22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但于2009年8月更改為現名。其成立時間恰為全球多晶硅價格開始走高之際,彼時由于多晶硅快速上漲的價格,我國多家多晶硅企業在其前后成立,諸如永祥硅業成立于2006年7月18日,中能成立于2006年3月,亞洲硅業成立于2006年12月31日,新特能源成立2008年2月20日……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曾有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中國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已有19家企業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每年3萬噸,另有十多家企業在建、擴建多晶硅項目,還有十幾家在籌建。全國的總規劃產能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而在2005年,中國多晶硅總產量僅60噸,2006年也只有287噸。
如果追溯多晶硅的歷史,可發現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多晶硅昔日并沒有今日的榮光。以2000年左右為例,彼時全球多晶硅的技術和供應主要被Hemlock、瓦克、REC、MEMC等七大廠商壟斷。數據顯示,在2004年,中國多晶硅產量60噸,七大企業總產能2.4萬噸。但此時全球多晶硅需求超2.6萬噸。多晶硅供不應求局面已經呈現。這便為后續多晶硅價格的“瘋漲”奠定了基礎。
大全新能源的成立應該算是好事多磨,畢竟當時多晶硅技術和專利掌握在巨頭手中。要想順利開展多晶硅業務,僅僅承擔不菲的相關費用并不夠。但在徐廣福的努力下,兜兜轉轉兩年多的忙碌之后,2007年6月27日,大全新能源多晶硅項目在重慶萬州開工,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首期1500噸多晶硅項目于2008年7月投產,同年,大全新能源開工建設一期擴建1800噸多晶硅項目,2009年7月投產。而此時大全新能源年實際產能已經達到達4000噸。
紐交所上市
時間來到2010年,此年對大全新能源來說為較為重要且特殊的一年。2010年10月7號,大全新能源在紐交所上市。
此時,徐廣福表示大全新能源的目標是太陽能產品生產商的上游原料領先提供商,同時從戰略上擁有自己的下游生產能力。當時相關報道顯示,上市后,大全新能源將加快多晶硅擴能技改,延伸太陽能產業鏈,投資建設硅片、電池組件等項目,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太陽能光伏制造商。
事實上,在2010年,南京大全新能源建成200MW組件生產線,而一期項目第一條50MW組件生產線在同年3月便已建成投產。同年,重慶大全于10月28日在萬州鹽氣化工業園區隆重舉行了二期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開工慶典儀式,此時一期項目及其擴建多晶硅項目已建成投產,二期多晶硅項目計劃于2012年投入商業運行,屆時大全新能源的規劃產能將達到年產6300噸多晶硅。同年6月,大全新能源一期250MW硅片項目開始建設,并于2011年3月9日正式投產。
新疆大全成立
同樣在2011年,大全新能源邁出了較為重要的一步——新疆大全成立。
2011年2月,大全新能源設立了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現為A股“大全能源”),后將重慶大全的多晶硅業務逐步轉移至大全能源,2012年停止了重慶大全的高純多晶硅生產和銷售業務。
報道顯示,目前,大全新能源除持有大全能源、重慶大全和香港大全股權以外,無其他實質性經營業務。而重慶大全、香港大全并未開展實質性經營業務,大全能源實際上是開曼大全的生產經營主體。所以現在很多時候業內更愿意以新疆大全的名稱來替代大全新能源,而所說的大全通常是指新疆大全,即A股的大全能源。當然,如果從公司結構上來說,此種說法并不對。
2011年,大全多晶硅產能為4000噸,憑此,大全新能源進入了全球多晶硅生產規模十強榜單。而此年也開啟了大全新能源的登榜之路,近十年不曾缺席榜單。只不過前三年登陸榜單為大全新能源,而后七年則是新疆大全。

經歷行業低谷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金融危機以及緊隨而至的“雙反”對中國的光伏行業,尤其彼時蜂擁而至的多晶硅企業和項目造成致命打擊,國內的“ 38號文”也對彼時“盲目”擴產的多晶硅形成一定的限制。數據顯示:至2013年上半年,全國在產的多晶硅企業僅為7 家,多數產能在1000到3000噸之間的多晶硅工廠倒閉。
此時大全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大全新能源的報告顯示:2012年,運營虧損為8850萬美元,毛損3740萬美元,毛利率為-43.1%。2011年大全新能源運營收入為5080萬美元,總利潤8720萬美元,毛利率為37.6%。
當時大全新能源表示,2012年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1730萬美元,其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中指出,運營資本為負1.64億美元。
在2012年,大全新能源更是因為虧損,股價一度跌破1美元,從而收到紐交所退市警告。重慶時報曾報道,2013年,大全新能源停產。
行業轉機來到
恰在2013年,中國光伏行業開始迎來轉機,其中受益者也包括大全新能源。
2013年7月,中歐貿易爭端迎來轉折,大全新能源相關負責人有著“結局不算太完美,但也不算太壞”的論述,且于9月份有望復產。
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僅3萬噸,而到下半年產量則達到5.2萬噸,全年同比增長28%。此時國內已經恢復生產的企業超10家,而且部分企業已經滿產或基本滿產。
2014年,光伏行業開始復蘇。此時多晶硅價格更是穩定在150元/kg以上,同時輔以國內多項積極政策的落地,此年,我國的多晶硅產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復產、擴產。當時預計2014年國內多晶硅產能將達15萬噸,穩居世界第一。
大全新能源亦在此陣營之中。2013年11月份,大全新能源公布新疆多晶硅生產基地產能將擴產到1.2萬噸。到2014年底之前,1.2萬噸擴產項目將完成建設并投入試運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時業內擔心盲目擴產會使行業“嚴冬”再現,但結局相對而言終究還是好的。
2015年應該算是平穩發展的一年。此年,大全新能源硅片技改和擴產項目啟動、大全新能源多晶硅二期B段擴建項目順利達產、大全新能源多晶硅三期A段擴建項目啟動。
試水新三板
2016年,也是較為有意義的一年——登陸新三板。當時,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姚公達曾表示:新疆大全成功登陸新三板標志著公司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然而,在2018年5月,僅僅過了兩年時間,新疆大全從新三板摘牌。對于此舉,當時媒體報道新疆大全的說法是——據當前行業發展趨勢,結合自身業務發展戰略規劃,以及當下實際經營狀況,現階段需要更加專注業務拓展和生產、研發。另外考慮到目前信息披露成本較高、股票流動性較低、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決策效率,降低成本,擴大競爭優勢,促進公司更好的發展,公司董事會、臨時股東大會都已審議通過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的議案等。
此報道提及,新疆大全彼時“沒有在其他上市計劃”。
同年大全新能源退出了硅片制造業務,其目的是“停止太陽能硅片制造業務,以適應多晶硅晶片日益嚴峻的市場條件”。此舉將使大全將所有資源集中在核心多晶硅制造業務和3B期擴建項目上。
提起2018年,大家并不難想到“5·31”新政,其對我國光伏行業影響頗深。對其出臺,雖然各有評論,但是并不能改變太多。
“5·31”新政,更多人認為其出臺的重要原因是2015-2017年中國光伏行業“野蠻式”“失控”增長。
位處第一集團
受益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2017年,新疆大全數據較為亮眼。此年,公司實現營收21.84億元,比2016年增加8.8億元,增幅為67.6%;多晶硅銷量17950噸,比2016年同期增長56.13%;營業成本11.87億元,比2016年增加52.03%;毛利率達45.64%,較2016年同期增加了5.57%;多晶硅銷售單價較2016年同期上升7.35%,單位制造成本下降5.76%。
新政對中國光伏行業的影響終究是不小的。2018-2019年,中國光伏行業進入了相對的低潮期,多晶硅企業日子并不好過。但隨著國外多晶硅企業的日漸式微,我國的多晶硅企業實力則有所凸顯,但是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多晶硅企業格局開始明晰,協鑫以8.5萬噸的產能排名第一,通威、特變、大全分別以8萬噸產能、7.2萬噸產能、7萬噸產能緊隨其后,而后則是東方希望、亞洲硅業。前四家企業則被業內稱為第一集團。
再迎多晶硅高光時刻
2020年隨之而來,突發疫情沖擊光伏行業,二線多晶硅企業相繼停產,國際上傳統多晶硅企業紛紛開始“瘦身”之旅。諸如,REC在2019年關停全部產能、德國瓦克將部分產能切換為電子級硅料、Hemlock關停田納西生產基地、韓華OCI群山基地關停。我國成為主要的多晶硅供應地,隨之而來的多晶硅價格迅猛上漲則與此種局面關系密不可分。
2020年7月,由于安全事故,加之疫情影響,多晶硅供不應求的現象愈發嚴重,價格迅速上浮。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7月至2020年底,多晶硅價格漲幅達47%。
此年,鎖定多晶硅的長單合同愈發多了起來。數據顯示,在2020年簽訂的長單便鎖定了2021年超80%的產能。

2020年,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張龍根表示,大全新能源在2021年至少有7.98萬噸高純硅料已經被長單預定。其中包括上機、晶澳、天合等企業。
2021年長單依舊,僅僅上半年,大全又與中環股份、高景、上機等簽訂了銷售長單合同,約定未來3-4年的供貨。
新疆大全招股書顯示,與國內硅片龍頭企業簽訂且正在履行的多晶硅長期供貨協議中,約定的采購量在2021年、2022年占公司目前產能的比重均超過100%,其中2021年比重為129.00%-151.29%,2022年比重為186.86%-200.57%,如不進一步擴產,產能將仍處于飽和狀態。
伴隨著多晶硅較好的市場表現,久違的多晶硅擴產開始出現。
2020年6月5日,大全新能源發布公告稱,擬在未來兩年內將主要運營子公司新疆大全分拆,單獨在科創板上市。2021年6月22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同意新疆大全科創板IPO注冊。擬募資50億元,主要用于年產1000噸高純半導體材料項目、年產35000噸多晶硅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新疆大全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其硅料產量是7.7288萬噸,2021年預計產量在8萬到8.1萬噸之間,目前該公司約占全球市場份額15%。
2021年7月22日,新疆大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2021年8月18日,公司發布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45.12億元,同比增長111.9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61億元,同比增長597.96%;扣非凈利潤21.55億元,同比增長603.04%。
這個業績大幅超出預期。公司此前曾在上市公告書中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41.3億元-41.7億元,凈利潤約為18.8億元-19.2億元。實際上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比預計的上限高出約4億元、2億元。
同時在新疆大全半年報中提及,2021年全年預計產量為8.3萬-8.5萬噸。三期B階段年產3.5萬噸多晶硅擴產項目預計年底建成投產,2022年3月底之前達產。計劃在未來三年保持年均50%左右的產能增速,擬在2024年底前實現高純硅料總產能27萬噸/年。
近期,多晶硅價格再次呈現緩漲趨勢,雖傳導整個產業鏈,但隨著裝機旺季的來臨,以及硅片企業開工率的回升,九月多晶硅的價格仍被看漲,包括大全在內的硅料企業今年業績依舊會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