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通威正式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和中國企業氣候行動,以實際行動積極踐行可再生能源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農業和光伏行業龍頭企業,通威將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下,借助新能源產業優勢,持續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助力我國及全球“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隸屬于聯合國秘書處,是世界最大的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組織,擁有160多個國家的13000多家企業會員和3000多家其他利益相關方會員。會員承諾履行以聯合國公約為基礎的,涵蓋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和反腐敗領域的全球契約十項原則,并每年報告進展情況,支持更廣泛聯合國目標的實現。近幾年,中國企業加入異常活躍,并成為企業形象國際化、品牌國際范的重要象征,包括通威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入駐。
中國企業氣候行動于2018年9月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上正式啟動,是由行業協會、公益組織、研究機構自愿發起的非營利性合作項目。該平臺自成立之日起便積極向社會各界發起倡議,呼吁行業協會、商會、聯合會引領及帶動全產業鏈、產業群的碳減排、綠色轉型和綠色創新,并號召工商企業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推廣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典范,以帶動市場、行業及政策走向。目前,萬科、蔚來汽車、比亞迪、京東、通威等均是其成員企業。
作為全球農業和光伏行業龍頭企業,今年2月1日,通威集團在全國率先按下了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按鈕,宣布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推動公司綠色低碳發展,并計劃于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成為全行業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民營企業,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碳中和的企業——相比2060年的國家目標,整整提前了37年。
根據公司規劃,將借助通威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并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繼續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助力我國及全球“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

據統計,在通威旗下相關產業的整個生產和運營環節,2020年全年外購電力超過70億度,其中用電總量的67%來自于水電,僅三分之一來自于火電。而通威“漁光一體”為核心的光伏電站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2020年電站并網規模超過2GW,年清潔電力發電量已超過20億度。隨著公司“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快發展,通威僅新增用電量預計將超過100億度。在此量級和水平上,通威將繼續借助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兩者持續品迭形成碳流閉環,以持續實現碳中和目標。
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指出,目前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而從制造過程來看,我國光伏產業已建立起從核心原材料到主要設備、主要產品、系統集成的完整體系,規模全球第一、成本全球領先。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中國光伏是中美兩國對比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從能源投入產出來看,制造光伏發電系統全過程的能源消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左右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統設計壽命為25年,可以實現長期零排放、接近零消耗持續發電。
劉漢元主席表示,十多年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已成為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光伏產業成本進一步降低,不僅支撐了行業的發展空間,更為光伏企業與社會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提供了最大的共同成長空間和全球能源轉型的巨大市場,從而推動光伏產業成為全球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主角。
未來,通威集團將繼續致力于綠色農業、綠色能源“雙綠色發展” 道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積極貢獻通威力量。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隸屬于聯合國秘書處,是世界最大的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組織,擁有160多個國家的13000多家企業會員和3000多家其他利益相關方會員。會員承諾履行以聯合國公約為基礎的,涵蓋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和反腐敗領域的全球契約十項原則,并每年報告進展情況,支持更廣泛聯合國目標的實現。近幾年,中國企業加入異常活躍,并成為企業形象國際化、品牌國際范的重要象征,包括通威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入駐。
中國企業氣候行動于2018年9月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上正式啟動,是由行業協會、公益組織、研究機構自愿發起的非營利性合作項目。該平臺自成立之日起便積極向社會各界發起倡議,呼吁行業協會、商會、聯合會引領及帶動全產業鏈、產業群的碳減排、綠色轉型和綠色創新,并號召工商企業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推廣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典范,以帶動市場、行業及政策走向。目前,萬科、蔚來汽車、比亞迪、京東、通威等均是其成員企業。
作為全球農業和光伏行業龍頭企業,今年2月1日,通威集團在全國率先按下了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按鈕,宣布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推動公司綠色低碳發展,并計劃于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成為全行業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民營企業,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碳中和的企業——相比2060年的國家目標,整整提前了37年。
根據公司規劃,將借助通威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并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繼續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升級,助力我國及全球“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

通威泗洪“漁光一體”基地
據統計,在通威旗下相關產業的整個生產和運營環節,2020年全年外購電力超過70億度,其中用電總量的67%來自于水電,僅三分之一來自于火電。而通威“漁光一體”為核心的光伏電站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2020年電站并網規模超過2GW,年清潔電力發電量已超過20億度。隨著公司“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快發展,通威僅新增用電量預計將超過100億度。在此量級和水平上,通威將繼續借助新能源產業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光伏電站所發清潔電力實現碳減排,兩者持續品迭形成碳流閉環,以持續實現碳中和目標。
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指出,目前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而從制造過程來看,我國光伏產業已建立起從核心原材料到主要設備、主要產品、系統集成的完整體系,規模全球第一、成本全球領先。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中國光伏是中美兩國對比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從能源投入產出來看,制造光伏發電系統全過程的能源消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左右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統設計壽命為25年,可以實現長期零排放、接近零消耗持續發電。
劉漢元主席表示,十多年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具備了大規模應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已成為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光伏產業成本進一步降低,不僅支撐了行業的發展空間,更為光伏企業與社會找到了最大公約數,提供了最大的共同成長空間和全球能源轉型的巨大市場,從而推動光伏產業成為全球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主角。
未來,通威集團將繼續致力于綠色農業、綠色能源“雙綠色發展” 道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積極貢獻通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