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是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
新能源汽車共有4種類型,分別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其他新能源汽車。
在能源和環保的雙重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根據數據顯示,以2020年我國的汽車1.4億輛計算,新能源汽車可以節約石油3229萬噸,替代石油3110萬噸,共計6339萬噸,相當于削減汽車用油量的22.7%。
按照這個數值,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節約石油7306萬噸,替代石油9100萬噸,相當于削減汽車石油需求的41%。預計到2025年以后,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將與普通汽油車數量持平,足以體現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未來。
在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歡迎后,很多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向汽車行業發展,比如小米、百度、還有蠢蠢欲動的蘋果。
一提到蘋果,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手機,但其實從2014年開始,蘋果就已經有了造成計劃。不過由于蘋果的經濟都來自手機和iPad,所以汽車產業只成為了一個備選,并未正式啟動。隨著最近幾年果粉數量的不斷減少,蘋果的電子產品銷量開始下滑,于是又重新開始重視汽車行業的發展。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蘋果想要從手機品牌跨入汽車領域并不容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和充電續航問題,蘋果想要在電池上更有優勢,就選擇了我國的2大電池巨頭企業,分別是比亞迪和寧德時代。
比亞迪電池
比亞迪早在十年前就憑借電池技術,進軍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國內最早研究新能源汽車的車企,比亞迪擁有自己的心得與核心技術,引以為傲的就是續航能力和安全性。
尤其是在電池領域,比亞迪具有100%的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能力。憑借多年的努力,比亞迪在電池技術、品質、智能制造和生產效率等方面都成為了業績的標桿。
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更是超越比亞迪,如今市值已經突破萬億,相當于比亞迪、上汽和長城3家公司的市值總和。而且在全球市場上,寧德時代以32.5%的占比穩居世界第一,創始人曾毓群憑借寧德時代直接登上香港首富的位置。
蘋果如果與比亞迪、寧德時代簽署合作,對三方都是互利互惠的,可以實現共同發展,但前提是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現如今,蘋果公司仗著自己背后的國家,竟然要求我國兩大電池企業在美國建廠。面對如此無理的要求,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直接選擇了拒絕。
畢竟中國在電池領域是非常有發言權的,而且這次是蘋果求著合作,所以根本不用受到對方的挾制。這樣的做法不僅給了蘋果公司迎頭一擊,也給其他想與中國合作的企業敲響警鐘。
中國一直在發展,早已經擺脫了“東亞病夫”任人欺負的時代,未來中國企業將在國際上站穩腳跟。
新能源汽車共有4種類型,分別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其他新能源汽車。

在能源和環保的雙重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根據數據顯示,以2020年我國的汽車1.4億輛計算,新能源汽車可以節約石油3229萬噸,替代石油3110萬噸,共計6339萬噸,相當于削減汽車用油量的22.7%。
按照這個數值,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節約石油7306萬噸,替代石油9100萬噸,相當于削減汽車石油需求的41%。預計到2025年以后,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將與普通汽油車數量持平,足以體現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未來。
在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歡迎后,很多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向汽車行業發展,比如小米、百度、還有蠢蠢欲動的蘋果。
一提到蘋果,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手機,但其實從2014年開始,蘋果就已經有了造成計劃。不過由于蘋果的經濟都來自手機和iPad,所以汽車產業只成為了一個備選,并未正式啟動。隨著最近幾年果粉數量的不斷減少,蘋果的電子產品銷量開始下滑,于是又重新開始重視汽車行業的發展。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蘋果想要從手機品牌跨入汽車領域并不容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和充電續航問題,蘋果想要在電池上更有優勢,就選擇了我國的2大電池巨頭企業,分別是比亞迪和寧德時代。
比亞迪電池
比亞迪早在十年前就憑借電池技術,進軍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國內最早研究新能源汽車的車企,比亞迪擁有自己的心得與核心技術,引以為傲的就是續航能力和安全性。
尤其是在電池領域,比亞迪具有100%的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能力。憑借多年的努力,比亞迪在電池技術、品質、智能制造和生產效率等方面都成為了業績的標桿。

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更是超越比亞迪,如今市值已經突破萬億,相當于比亞迪、上汽和長城3家公司的市值總和。而且在全球市場上,寧德時代以32.5%的占比穩居世界第一,創始人曾毓群憑借寧德時代直接登上香港首富的位置。
蘋果如果與比亞迪、寧德時代簽署合作,對三方都是互利互惠的,可以實現共同發展,但前提是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現如今,蘋果公司仗著自己背后的國家,竟然要求我國兩大電池企業在美國建廠。面對如此無理的要求,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直接選擇了拒絕。
畢竟中國在電池領域是非常有發言權的,而且這次是蘋果求著合作,所以根本不用受到對方的挾制。這樣的做法不僅給了蘋果公司迎頭一擊,也給其他想與中國合作的企業敲響警鐘。
中國一直在發展,早已經擺脫了“東亞病夫”任人欺負的時代,未來中國企業將在國際上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