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但看電視、用電腦、開空調,使用各種電器能不能也依靠太陽呢?以往,這可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在今天,夢想卻能變為現實。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的試點工程之一,河南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微網運行控制試點工程的運行成功使河南財專的廣大師生夢想成為現實――白天,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夜晚,繼續享受太陽帶來的光明與溫暖。2月24日,迎著和煦的春光,我們來到位于鄭東新區的河南財專新校區。
發電加儲能,用電更可靠
在該校宿舍區,我們看到,整齊劃一的銀灰色宿舍樓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據介紹,結合7棟學生宿舍樓設計的380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2組100千瓦/100千瓦時儲能系統,共同組成了光儲聯合微網系統,為7棟宿舍樓和學生食堂供電。
在校方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4號宿舍樓的屋頂。一排排光伏板組成的方陣,像戰時沙場上士兵手中的盾牌,折射出迷人的光線。能量正在以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在眼前的建筑中循環流淌,一幢幢樓房在金色的陽光中仿佛有了生命。
參與建設的工程師王璟告訴我們,“運行過程中,當微網內的光伏發電大于負荷需求時,儲能系統將多余光伏發電存儲,盡量減少光伏發電向大電網送電。在用電高峰期,儲能系統向微網中的負荷供電,盡量減少使用大電網輸送的電能。還有就是,遇到大電網停止供電等突發情況時,儲能系統首先能夠保證宿舍的照明用電。”
一個簡單的計算讓我們堅信儲能系統的應急保障能力。該校共有1100間宿舍,按每間宿舍照明負荷為40瓦,總照明負荷約為45千瓦。應急照明時段按從18時到23時計算,再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儲能系統需儲備200千瓦時電能,因此現有200千瓦時的儲能系統完全可以應對突發情況。
“聽老師說新校區的宿舍樓供電與老校區不同,有太陽能發電和智能控制設備,就好像是用電有了雙保險。自從搬到新宿舍樓,還沒停過電,用電也很正常。”作為直接使用者,學生的感受更加真切。
清潔高效,踐行低碳理念
去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讓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個場館廣泛使用的太陽能,向世人展示了未來城市的美好圖景。低碳,意味著更加宜居的生態環境。智能電網技術作為綠色能源的配置平臺,可以拉近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利用屋頂光伏板,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換成電能,整個過程無污染無廢氣排放,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實現節能環保。
學校的張老師家住在鄭州西區,到學校上課時要穿過繁華的鬧市區。聊起市區和新區的不同,他深有感觸地說:“每次來到學校,我習慣先來幾次深呼吸,立刻就會神清氣爽,但如果在市區做深呼吸,感覺能讓人頭暈腦脹!”
與新區清新潔凈的環境相契合的是,河南財專的智能電網項目建設試點,為踐行低碳環保拓寬了道路。按照目前試運行情況來看,該項目年均發電量將達到233.6萬千瓦時,25年內累計產生電能5840萬千瓦時,直接產生經濟效益3270.4萬元。與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累計節約標準煤約21030 噸,減排39960噸二氧化碳、684.5噸二氧化硫、615噸氮氧化物、975噸粉塵和19565噸灰渣。
智能用電,實惠看的見
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并網光伏電站相比,學校有著一個特殊的優勢——每年長達3個月的寒暑假期。巧的是,這3個月恰好與電網每年的夏、冬負荷高峰期重合。學校放假期間,不僅退出了大電網負荷高峰,還能將光伏發電產生的多余電量通過微網并入大電網。
在微網運行控制室,我們看到微網控制柜、光伏逆變器等控制設備整齊排列。在微網控制柜正面,紅、綠色的指示燈不停閃爍,顯示屏上的3排數字標示著整個系統的實時狀態。這里就是核心指揮系統,電能的存儲、釋放通過控制設備有序運行。
根據預測,未來峰谷電價差距將逐漸增大,多用谷價電才能節約電費開支。通過光伏發電、儲能系統的引入,依托于智能電網各種高端技術的智能服務系統,將為客戶提供最優用電方案,降低電費支出。微網作為光伏等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的一種有效形式,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電網傳統的應對負荷增長的方式。
通過對比智能電網試點項目投運前后的電費支出賬單,學校得到的實惠一目了然。根據系統試運行階段的情況,在試運行的近兩個月時間里,共發電 4.1萬度。即使不上傳大電網,在這近兩個月時間里,學校節約電費約2萬元。當然,以上計算建立在扣除建設成本的基礎上。隨著智能電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光伏發電的成本正在下降。不遠的未來,越來越多的用戶有望得到更大的實惠。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的試點工程之一,河南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微網運行控制試點工程的運行成功使河南財專的廣大師生夢想成為現實――白天,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夜晚,繼續享受太陽帶來的光明與溫暖。2月24日,迎著和煦的春光,我們來到位于鄭東新區的河南財專新校區。
發電加儲能,用電更可靠
在該校宿舍區,我們看到,整齊劃一的銀灰色宿舍樓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據介紹,結合7棟學生宿舍樓設計的380千瓦的光伏發電系統、2組100千瓦/100千瓦時儲能系統,共同組成了光儲聯合微網系統,為7棟宿舍樓和學生食堂供電。
在校方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4號宿舍樓的屋頂。一排排光伏板組成的方陣,像戰時沙場上士兵手中的盾牌,折射出迷人的光線。能量正在以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在眼前的建筑中循環流淌,一幢幢樓房在金色的陽光中仿佛有了生命。
參與建設的工程師王璟告訴我們,“運行過程中,當微網內的光伏發電大于負荷需求時,儲能系統將多余光伏發電存儲,盡量減少光伏發電向大電網送電。在用電高峰期,儲能系統向微網中的負荷供電,盡量減少使用大電網輸送的電能。還有就是,遇到大電網停止供電等突發情況時,儲能系統首先能夠保證宿舍的照明用電。”
一個簡單的計算讓我們堅信儲能系統的應急保障能力。該校共有1100間宿舍,按每間宿舍照明負荷為40瓦,總照明負荷約為45千瓦。應急照明時段按從18時到23時計算,再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儲能系統需儲備200千瓦時電能,因此現有200千瓦時的儲能系統完全可以應對突發情況。
“聽老師說新校區的宿舍樓供電與老校區不同,有太陽能發電和智能控制設備,就好像是用電有了雙保險。自從搬到新宿舍樓,還沒停過電,用電也很正常。”作為直接使用者,學生的感受更加真切。
清潔高效,踐行低碳理念
去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讓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個場館廣泛使用的太陽能,向世人展示了未來城市的美好圖景。低碳,意味著更加宜居的生態環境。智能電網技術作為綠色能源的配置平臺,可以拉近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利用屋頂光伏板,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換成電能,整個過程無污染無廢氣排放,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實現節能環保。
學校的張老師家住在鄭州西區,到學校上課時要穿過繁華的鬧市區。聊起市區和新區的不同,他深有感觸地說:“每次來到學校,我習慣先來幾次深呼吸,立刻就會神清氣爽,但如果在市區做深呼吸,感覺能讓人頭暈腦脹!”
與新區清新潔凈的環境相契合的是,河南財專的智能電網項目建設試點,為踐行低碳環保拓寬了道路。按照目前試運行情況來看,該項目年均發電量將達到233.6萬千瓦時,25年內累計產生電能5840萬千瓦時,直接產生經濟效益3270.4萬元。與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累計節約標準煤約21030 噸,減排39960噸二氧化碳、684.5噸二氧化硫、615噸氮氧化物、975噸粉塵和19565噸灰渣。
智能用電,實惠看的見
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并網光伏電站相比,學校有著一個特殊的優勢——每年長達3個月的寒暑假期。巧的是,這3個月恰好與電網每年的夏、冬負荷高峰期重合。學校放假期間,不僅退出了大電網負荷高峰,還能將光伏發電產生的多余電量通過微網并入大電網。
在微網運行控制室,我們看到微網控制柜、光伏逆變器等控制設備整齊排列。在微網控制柜正面,紅、綠色的指示燈不停閃爍,顯示屏上的3排數字標示著整個系統的實時狀態。這里就是核心指揮系統,電能的存儲、釋放通過控制設備有序運行。
根據預測,未來峰谷電價差距將逐漸增大,多用谷價電才能節約電費開支。通過光伏發電、儲能系統的引入,依托于智能電網各種高端技術的智能服務系統,將為客戶提供最優用電方案,降低電費支出。微網作為光伏等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的一種有效形式,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電網傳統的應對負荷增長的方式。
通過對比智能電網試點項目投運前后的電費支出賬單,學校得到的實惠一目了然。根據系統試運行階段的情況,在試運行的近兩個月時間里,共發電 4.1萬度。即使不上傳大電網,在這近兩個月時間里,學校節約電費約2萬元。當然,以上計算建立在扣除建設成本的基礎上。隨著智能電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光伏發電的成本正在下降。不遠的未來,越來越多的用戶有望得到更大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