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PERC時代,TOPCon、異質結兩種電池技術誰將一主沉浮。2021年SNEC展中,多家企業都有相應的組件產品展出,或對某一情有獨鐘,或兩者兼顧。世紀新能源網收集展會現場展品相關資料,供讀者了解各企業的選擇。
企業“選邊站隊” 下注還是等待?
縱觀此次SNEC會發現,組件第一梯隊企業幾乎都有N型電池組件展出,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東方日升等,不過選擇略有不同。
隆基在此次SNEC展上推出了首款TOPCon組件——Hi-MO N。6月1日,隆基宣布,經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測試,單晶雙面 N 型 TOPCon 電池轉換效率達25.21%,單晶雙面 P 型 TOPCon 電池效率達 25.02%,單晶 HJT 電池轉換效率達25.26%,一舉突破三項世界紀錄。
對于未來的選擇,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在SNEC展期間曾表示,隆基在多種電池技術路線上都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進行研發,但由于研發基本上都是以實現量產為目標,所以這些成果基本上都會在兩到三年內具備投入量產的條件。2021年隆基會率先將TOPCon投到量產產線上。
相較隆基的多方發力,晶科能源首席技術官金浩在SNEC展期間針對電池技術路線的選擇予以了明確回復——選擇N型TOPCon作為下一代產品研發的主流技術方向,后續電池轉換效率目標將擴大到25%、26%。其認為,雖然TOPCon和異質結兩者在效率方面的潛力和表現非常相似,但在成本投資和應用規模上,從可靠性和兼容性來看, TOPCon潛力更大。
在隆基宣布突破三項世界紀錄之后,晶科宣布大面積N型單晶硅單結電池效率達到25.25%,創造了新的大面積N型單晶鈍化接觸電池效率世界紀錄。該測試已獲得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光伏實驗室的驗證。
晶澳此次SNEC展上雖然僅展示了580W異質結組件,但據晶澳科技董事、執行總裁牛新偉透露,晶澳對N型技術已經儲備多年。在TOPcon技術方面,晶澳揚州工廠已經實現中試線量產,目前在評估量產可行性。
天合、通威與晶澳策略幾乎相同,不選邊、不站隊,在此次SNEC展上兩者在TOPCon、異質結方面都有產品展出。“兩手準備”成為部分企業的選擇,諸如騰暉光伏新增累計15GW的電池產能全部保留著升級到TOPCon的空間,今年年底異質結亦或實現量產。賽拉弗在N型電池上雖然現未有產品,但是賽拉弗總裁李綱表示無論是TOPCon還是異質結,都有技術儲備。
東方日升此次展出NewT@N(牛頓)組件,其采用新型隧道氧化物/非晶硅 N 型技術,實現了TOPCon與HJT優勢借鑒、融合互補。東方日升產品管理總監宋毅鋒對此的解釋為“未來更具效率潛力的不會是某種單一技術,更可能是融合技術”。牛頓組件預計2021年11月實現量產,電池量產時間將早于組件。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N型電池技術取代PERC電池技術毋庸置疑,降本增效為主要推動力,基于自身的研判,各企業自有選擇,但綜合來看,“兩手準備”成為較多企業的選擇,畢竟在多方面還不明朗的情況下,“穩”成為大家的應對手段。2022年是否會成為TOPCon的量產元年,兩三年之后異質結是否會迎來量產,這些都需要時間給予答案。
TOPCon贏在當下 異質結贏在未來?
雖然各企業的選擇不同,也各有原因。但對于TOPCon與異質結的未來走向, “TOPCon或將贏在當下,異質結則贏在未來”此種觀點為很多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認為接棒PERC的一定是Topcon,而非異質結。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上述判斷的依據大抵為TOPCon可與PERC產線部分兼容(Topcon設備與現有PERC產線有60%通用),而異質結由于工藝完全不同于PERC,需要重新投建產線。同時,亦有效率、技術、設備成本等方面的考量。
(圖片來源:中信證券)
對于TOPCon、異質結兩者優劣點不需贅述,行業已較為明晰,但新近幾年仍將是PERC的舞臺。
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大量PERC產線主要為近三年投建,2020年新建產能PERC技術更是占據主要地位。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2020年電池、組件擴產皆超300GW。同時,伴隨著部分電池企業對產線的升級改造,PERC電池產能快速提升,根據CPIA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0版)》,2020年PERC電池市占率已達到86.40%,N型電池則由于相對較高的成本,量產規模依舊不大,2020年市占率約為3.5%,較2019年小幅提升。高成本依舊是N型電池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行業預測,PERC未來兩三年內仍然是最具性價比的電池技術路線且占據主導地位。2020年,單晶 PERC 電池行業平均轉換效率為22.8%, 較 2019 年提高 0.5%。但PERC轉換效率接近瓶頸是不爭的事實,在平價時代,降本增效的空間變得較為有限。因此,主要包括異質結、TOPCon在內的N型電池被普遍認為有望成為下一代推動產業升級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然而,誰將成為未來的“真命天子”,現在沒有明確的答案。
(PERC效率趨近瓶頸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圖片來源: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認為,TOPCon電池量產效率有更高的提升空間,并與現有PERC產線兼容,是未來2-3年具備性價比的技術路線。異質結工藝流程簡化,且與IBC和鈣鈦礦等能夠形成疊層電池,極限效率有望超30%。未來隨著設備、材料等方面的有效降本,預計其將成為下一代主流電池技術。觀點與“TOPCon贏在當下 異質結贏在未來”相契合。
當然,在此次SNEC展會上,除了TOPCon、異質結電池組件之外,HBC/IBC、鈣鈦等電池技術的組件亦有展出,對于未來到底是TOPCon、異質結的雙強之爭,還是多種技術的群雄逐鹿,或者幾種技術的融合,都需要等待。
但有一點幾乎確定:降本增效恒久追求,N型將接棒PERC,開啟電池新的發展階段。
【附SNEC展會部分N型電池組件展品及相關】
TOPCon相關企業及產品:
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此次展會同時展出了TOPCon和HJT兩種組件。其中N型i-Topcon組件最高功率達700W +,組件效率22.3%,采用多分片技術,單瓦發電量提高3%+,首年衰減低至1%。
隆基股份
Hi-MO N采用基于N型TOPCon的HPC技術,量產轉換效率22.3%,功率達570W,發電量比主流P型雙面組件高2%-3%。光照下無PID效應。首年衰減小于1%,線性衰減小于0.4%/年。以30年生命周期計算,Hi-MO N組件的轉換效率將比市場主流產品高出2.45%。
中來股份
Niwa Max 采用12BB多主柵技術,采用210mm電池片半片技術,具備700W超高功率, 10%-30%的額外功率增益, 80%-85%雙面率,無LID和LeTID。其提供30年優異質保,首年衰減1%,功率年衰減率0.4%。經計算,在BOS成本方面,Niwa Max的高功率可以節約BOS成本2-3美分/W,相比目前主流產品有3.5-5美分/W的溢價能力。
通威
通威與天合光能同樣,在此次SNEC展上同時推出了TOPCon與異質結兩種組件。TOPCon疊瓦雙玻組件功率為695W,組件無PID、無LID,采用低溫工藝。
尚德
尚德TOPCon 組件,組件功率620W,最高轉換效率為24%,采用 182 電池 78 片設計。組件產品采用雙面版型設計,雙面率80%,組件背面最高可增加 25% 的發電量。
晶科
晶科此次展出的Tiger Pro N-type 78TR-TV 為高效N型疊焊透明背板組件,該組件最高輸出功率為625W,組件效率為22.86%,背板增益 Plus 5-30%。
一道新能源
一道新能源雙面雙玻N型半片組件,功率560W,轉換效率不低于21.7%,首年衰減1%,雙面率不低于80%,30%額外發電。
異質結相關企業及產品:
通威股份
通威異質結組件為疊瓦雙玻組件,功率為705W, 與TOPCon同樣組件無PID、無LID,采用低溫工藝,其兼容薄片。
日托
日托C-Pro繼承MWT技術的平臺優勢,疊加HJT電池,組件功率可達700W,轉換效率達22.8%。適用于超薄硅片的應用需求。組件具備更低溫度系數,有效降低電站BOS和LCOE成本。
愛康
愛康逐夢者HJT 9BB半片組件功率可達700W,組件效率22.53%;無LID、PID,溫度系數-0.25%/℃,相對常規PERC組件每瓦實際發電量可實現增益20%。
海泰
海泰新能異質結組件最高效率490W,效率為22.54%,雙面率92%,30年組件功率衰減低于12%。
鈞石
鈞石HDT 二代(HBC)雙玻組件功率505W,轉換效率為23.3%,其為2021年SNEC展組件最高轉換效率。鈞石能源中試線電池效率主要分布于25.5%至26.3%區間。此外,在此次展會上,鈞石還推出其他多款異質結產品。
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HJT組件最高功率達710W,效率達22.87%,采用直接半片生產工藝,零切割損失,系統發電量提升4-8%,逐年衰減0.4%,雙面率較PERC提升15%。
東方日升
東方日升RSM132-6-380HDGB組件采用異質結電池,組件效率超過20.6%,為首創黑色雙玻組件,具有超低低功率溫度系數<-0.25%。
晉能
晉能此次推出多款異質結組件,分別為470W、510W。兩款組件采用166半片及多主柵異質結電池技術,電池效率最高達24.73%。應用了MBB、小間距、無損切割、圓形焊帶等技術。
晶澳
晶澳異質結72片多主柵半片組件,功率達580W,組件效率可達22.4%,溫度系數為-0.25%,雙面率85%以上。
阿特斯
阿特斯推出的新品異質結電池,功率為430W,效率達22.0%,其采用182mm電池。
【其他】
東方日升
東方日升NewT@N組件功率700W,平均效率達到了24.5%,通過空穴接觸選擇性優化、印刷圖形優化、硅片質量優化等手段有望將效率提升到24.9%。相比傳統182的 540W組件,NewT@N的占地面積減少6.60%,裝機容量增加29.63%,整體BOS成本降低約6.68%-8.95%,LCOE成本降低約4.84%-6.16%。
企業“選邊站隊” 下注還是等待?
縱觀此次SNEC會發現,組件第一梯隊企業幾乎都有N型電池組件展出,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東方日升等,不過選擇略有不同。

隆基在此次SNEC展上推出了首款TOPCon組件——Hi-MO N。6月1日,隆基宣布,經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測試,單晶雙面 N 型 TOPCon 電池轉換效率達25.21%,單晶雙面 P 型 TOPCon 電池效率達 25.02%,單晶 HJT 電池轉換效率達25.26%,一舉突破三項世界紀錄。
對于未來的選擇,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在SNEC展期間曾表示,隆基在多種電池技術路線上都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進行研發,但由于研發基本上都是以實現量產為目標,所以這些成果基本上都會在兩到三年內具備投入量產的條件。2021年隆基會率先將TOPCon投到量產產線上。
相較隆基的多方發力,晶科能源首席技術官金浩在SNEC展期間針對電池技術路線的選擇予以了明確回復——選擇N型TOPCon作為下一代產品研發的主流技術方向,后續電池轉換效率目標將擴大到25%、26%。其認為,雖然TOPCon和異質結兩者在效率方面的潛力和表現非常相似,但在成本投資和應用規模上,從可靠性和兼容性來看, TOPCon潛力更大。
在隆基宣布突破三項世界紀錄之后,晶科宣布大面積N型單晶硅單結電池效率達到25.25%,創造了新的大面積N型單晶鈍化接觸電池效率世界紀錄。該測試已獲得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光伏實驗室的驗證。
晶澳此次SNEC展上雖然僅展示了580W異質結組件,但據晶澳科技董事、執行總裁牛新偉透露,晶澳對N型技術已經儲備多年。在TOPcon技術方面,晶澳揚州工廠已經實現中試線量產,目前在評估量產可行性。
天合、通威與晶澳策略幾乎相同,不選邊、不站隊,在此次SNEC展上兩者在TOPCon、異質結方面都有產品展出。“兩手準備”成為部分企業的選擇,諸如騰暉光伏新增累計15GW的電池產能全部保留著升級到TOPCon的空間,今年年底異質結亦或實現量產。賽拉弗在N型電池上雖然現未有產品,但是賽拉弗總裁李綱表示無論是TOPCon還是異質結,都有技術儲備。
東方日升此次展出NewT@N(牛頓)組件,其采用新型隧道氧化物/非晶硅 N 型技術,實現了TOPCon與HJT優勢借鑒、融合互補。東方日升產品管理總監宋毅鋒對此的解釋為“未來更具效率潛力的不會是某種單一技術,更可能是融合技術”。牛頓組件預計2021年11月實現量產,電池量產時間將早于組件。


N型電池技術取代PERC電池技術毋庸置疑,降本增效為主要推動力,基于自身的研判,各企業自有選擇,但綜合來看,“兩手準備”成為較多企業的選擇,畢竟在多方面還不明朗的情況下,“穩”成為大家的應對手段。2022年是否會成為TOPCon的量產元年,兩三年之后異質結是否會迎來量產,這些都需要時間給予答案。
TOPCon贏在當下 異質結贏在未來?
雖然各企業的選擇不同,也各有原因。但對于TOPCon與異質結的未來走向, “TOPCon或將贏在當下,異質結則贏在未來”此種觀點為很多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認為接棒PERC的一定是Topcon,而非異質結。

上述判斷的依據大抵為TOPCon可與PERC產線部分兼容(Topcon設備與現有PERC產線有60%通用),而異質結由于工藝完全不同于PERC,需要重新投建產線。同時,亦有效率、技術、設備成本等方面的考量。

對于TOPCon、異質結兩者優劣點不需贅述,行業已較為明晰,但新近幾年仍將是PERC的舞臺。
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大量PERC產線主要為近三年投建,2020年新建產能PERC技術更是占據主要地位。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2020年電池、組件擴產皆超300GW。同時,伴隨著部分電池企業對產線的升級改造,PERC電池產能快速提升,根據CPIA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2020版)》,2020年PERC電池市占率已達到86.40%,N型電池則由于相對較高的成本,量產規模依舊不大,2020年市占率約為3.5%,較2019年小幅提升。高成本依舊是N型電池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行業預測,PERC未來兩三年內仍然是最具性價比的電池技術路線且占據主導地位。2020年,單晶 PERC 電池行業平均轉換效率為22.8%, 較 2019 年提高 0.5%。但PERC轉換效率接近瓶頸是不爭的事實,在平價時代,降本增效的空間變得較為有限。因此,主要包括異質結、TOPCon在內的N型電池被普遍認為有望成為下一代推動產業升級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然而,誰將成為未來的“真命天子”,現在沒有明確的答案。


(圖片來源: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認為,TOPCon電池量產效率有更高的提升空間,并與現有PERC產線兼容,是未來2-3年具備性價比的技術路線。異質結工藝流程簡化,且與IBC和鈣鈦礦等能夠形成疊層電池,極限效率有望超30%。未來隨著設備、材料等方面的有效降本,預計其將成為下一代主流電池技術。觀點與“TOPCon贏在當下 異質結贏在未來”相契合。
當然,在此次SNEC展會上,除了TOPCon、異質結電池組件之外,HBC/IBC、鈣鈦等電池技術的組件亦有展出,對于未來到底是TOPCon、異質結的雙強之爭,還是多種技術的群雄逐鹿,或者幾種技術的融合,都需要等待。
但有一點幾乎確定:降本增效恒久追求,N型將接棒PERC,開啟電池新的發展階段。
【附SNEC展會部分N型電池組件展品及相關】
TOPCon相關企業及產品:
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此次展會同時展出了TOPCon和HJT兩種組件。其中N型i-Topcon組件最高功率達700W +,組件效率22.3%,采用多分片技術,單瓦發電量提高3%+,首年衰減低至1%。
隆基股份

Hi-MO N采用基于N型TOPCon的HPC技術,量產轉換效率22.3%,功率達570W,發電量比主流P型雙面組件高2%-3%。光照下無PID效應。首年衰減小于1%,線性衰減小于0.4%/年。以30年生命周期計算,Hi-MO N組件的轉換效率將比市場主流產品高出2.45%。
中來股份

Niwa Max 采用12BB多主柵技術,采用210mm電池片半片技術,具備700W超高功率, 10%-30%的額外功率增益, 80%-85%雙面率,無LID和LeTID。其提供30年優異質保,首年衰減1%,功率年衰減率0.4%。經計算,在BOS成本方面,Niwa Max的高功率可以節約BOS成本2-3美分/W,相比目前主流產品有3.5-5美分/W的溢價能力。
通威

通威與天合光能同樣,在此次SNEC展上同時推出了TOPCon與異質結兩種組件。TOPCon疊瓦雙玻組件功率為695W,組件無PID、無LID,采用低溫工藝。
尚德

尚德TOPCon 組件,組件功率620W,最高轉換效率為24%,采用 182 電池 78 片設計。組件產品采用雙面版型設計,雙面率80%,組件背面最高可增加 25% 的發電量。
晶科

晶科此次展出的Tiger Pro N-type 78TR-TV 為高效N型疊焊透明背板組件,該組件最高輸出功率為625W,組件效率為22.86%,背板增益 Plus 5-30%。
一道新能源

一道新能源雙面雙玻N型半片組件,功率560W,轉換效率不低于21.7%,首年衰減1%,雙面率不低于80%,30%額外發電。
異質結相關企業及產品:
通威股份

通威異質結組件為疊瓦雙玻組件,功率為705W, 與TOPCon同樣組件無PID、無LID,采用低溫工藝,其兼容薄片。
日托

日托C-Pro繼承MWT技術的平臺優勢,疊加HJT電池,組件功率可達700W,轉換效率達22.8%。適用于超薄硅片的應用需求。組件具備更低溫度系數,有效降低電站BOS和LCOE成本。
愛康

愛康逐夢者HJT 9BB半片組件功率可達700W,組件效率22.53%;無LID、PID,溫度系數-0.25%/℃,相對常規PERC組件每瓦實際發電量可實現增益20%。
海泰

鈞石

鈞石HDT 二代(HBC)雙玻組件功率505W,轉換效率為23.3%,其為2021年SNEC展組件最高轉換效率。鈞石能源中試線電池效率主要分布于25.5%至26.3%區間。此外,在此次展會上,鈞石還推出其他多款異質結產品。
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HJT組件最高功率達710W,效率達22.87%,采用直接半片生產工藝,零切割損失,系統發電量提升4-8%,逐年衰減0.4%,雙面率較PERC提升15%。
東方日升

東方日升RSM132-6-380HDGB組件采用異質結電池,組件效率超過20.6%,為首創黑色雙玻組件,具有超低低功率溫度系數<-0.25%。
晉能

晉能此次推出多款異質結組件,分別為470W、510W。兩款組件采用166半片及多主柵異質結電池技術,電池效率最高達24.73%。應用了MBB、小間距、無損切割、圓形焊帶等技術。
晶澳

晶澳異質結72片多主柵半片組件,功率達580W,組件效率可達22.4%,溫度系數為-0.25%,雙面率85%以上。
阿特斯

阿特斯推出的新品異質結電池,功率為430W,效率達22.0%,其采用182mm電池。
【其他】
東方日升

東方日升NewT@N組件功率700W,平均效率達到了24.5%,通過空穴接觸選擇性優化、印刷圖形優化、硅片質量優化等手段有望將效率提升到24.9%。相比傳統182的 540W組件,NewT@N的占地面積減少6.60%,裝機容量增加29.63%,整體BOS成本降低約6.68%-8.95%,LCOE成本降低約4.8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