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漲價,光伏行業如何健康發展?
“目前的價格一天一個樣,失去了市場秩序,合同沒法簽,違約率太高,行業需要回歸正常。”晉能清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表示,從去年的玻璃到今年的硅料,光伏行業發展了這么多年還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是比較讓人驚訝的。為了行業,光伏企業需要有一點格局,有一點情懷,有一些自律。
“現在所有光伏人在干什么事情呢?都是在毀約,都是在給客戶賠禮道歉。”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建軍也感同身受,“希望這個時期是短期的,不能長期,長期會對光伏行業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我們預計未來的兩到三年,一旦材料端達到了平衡,比如說硅料回到80塊錢(每公斤)左右時,每年都會有300GW左右的全球安裝量。”
對于硅料漲價的看法,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要辯證看待價格問題。行業要尊重市場機制、穩定價格,無論漲跌都是行業的共同責任。“在這過程中,我們只能平抑波峰和波谷,但沒有辦法消除波峰和波谷。這樣才能使行業更健康、更少指責。”
“預計到明年年底,整個硅料的市場緊張情況將緩解,價格也會迅速下降。”另一大硅料巨頭協鑫的掌門人朱共山判斷,材料端的漲價是暫時的,“希望大家不要一哄而上。”
對于此輪硅料引發的價格上漲,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認為,產業人員自己也有責任,“明明這個環節已經不均衡了,然后我們還在投資,最后無米下鍋,只能被動等待。沒有米放進鍋里,也做不成飯,鍋可以晚點買。這是需要去總結反思的。”
不管漲價的責任在誰,已經對下游造成了傷害。“今年電價格漲幅以后,我們發電端受到很多的制約,很多項目就不能投了,投就虧損了。”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華斌表示,未來光伏市場的蛋糕很大,但電網、土地和制造業產業鏈的規劃能不能配套,能否解決發電端的產品價格等問題,都在制約行業發展。
曹華斌呼吁,光伏企業應該和政府部門密切溝通,爭取產業鏈和市場有一個整體規劃,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30、60”目標。
在當前情況下,下游光伏企業應該怎么辦?鐘寶申建議:一是光伏協會將目前的有效產能及未來一兩年即將形成的產能數據進行統計,并及時向行業公開,給企業家一些參考和提示;二是進行戰略合作,企業進行提前規劃保證自己的供應;三是企業自身去投資部分產能不夠的環節。
貿易壁壘難破,光伏企業何去何從?
除了產業鏈漲價,今年的光伏發展,還受到了貿易戰的影響。
“作為逆變器企業,我們也感受到了貿易壁壘,無論是全球第二大市場是美國還是第三大市場的印度,今年都把關稅提高到了25%,一下子增加了20%。應對這種情況,只能全球化布局,把產業基地建到更多國家起到緩沖作用。”上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段育鶴表示,除了關稅壁壘,核心半導體元器件IGBT今年的價格有了10%—20%的增長,對逆變器行業的成本也帶來比較大的壓力。上能電氣采取的應對辦法是“深挖洞、廣積糧、尋替代”。
“前面兩句話好理解。過去半導體芯片只能用IGBT,用英飛凌或者用美國,將來全球化布局,一致性上把日本也考慮進來,這是‘深挖洞’;廣積糧。由于對明年全球供應鏈情況持謹慎樂觀態度,所以上能很多核心芯片做了一年半的儲備;尋替代。因為危中有機,此次缺芯對國產的半導體核心功率元器件是非常大的發展機遇,比如說南車、斯達,上能現在正在和這些國內的優秀廠家加強技術合作。”段育鶴呼吁,在國產芯片發展的關鍵時期,希望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能給國產元器件一定的容錯空間。
“做逆變器企業95%左右的業務都是在海外的,受到的影響蠻大的。”對于貿易壁壘問題,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凌志敏表示,做企業雖然很難操縱或者影響大局勢,但新能源廣泛應用的大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能從自身做起。昱能科技的做法是在美國、歐洲、拉美平均分布市場,盡量做到品牌本土化和產業鏈雙循環化,也就是國內的國內循環,國外的國外循環。這樣做,能最大限度降低貿易戰對企業的影響。
“漲價對逆變器來說有幾個維度:第一是大宗商品的漲價,銅和鋁的漲價會帶來逆變器構成技術要件的成本上升;第二是半導體的缺貨,包括功率器件IGBT和主控芯片DSP,還有模擬的數字芯片,這部分缺其實是比較頭疼的,因為大部分還是以進口為主。”江蘇固德威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方鋼表示,為了應對漲價影響,固德威采取了幾種辦法:一是找原廠斡旋獲取更多的分配配額,同時尋找價值觀念匹配的新的供應商;二是現貨市場上找貨,甚至10倍于原物料的價格去現場調貨;三是尋找國產替代方案。
對于漲價和貿易戰對光伏產業的影響,江蘇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鳳鳴博士的態度則比較樂觀。
“疫情的影響,讓國際市場安裝量不像以前增長得那么快,但整體還是穩中求進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運費漲得比較厲害等等,對國際市場的出貨還是有些影響。即便如此,今年整個行業至少還有20%的增長。”張鳳鳴表示,由于大國博弈的關系,中國產品在美國的貿易壁壘是根深蒂固的,很難有突破。但是歐洲和其他國外市場與中國的矛盾沒有這么尖銳,光伏行業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中國企業可以在這些市場多下功夫。
產業鏈漲價、貿易壁壘疊加“雙碳”目標帶來的巨大發展空間,在當前這種大的環境下,光伏企業應該怎樣確保自己的產業鏈安全?
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光伏協會副秘書長孫廣彬表示,有三點值得重視:
第一,在全球碳排放的大環境下,光伏企業要把長期目標預期和盼望與目前市場的發展很冷靜地結合起來,不要把太長遠的目標,變成明后年的判斷,避免寅吃卯糧,避免產業發展不協調。
第二,在經歷了雙反和特殊性保障措施之后的光伏產業,70%—75%還是出口到中國以外的市場,要特別關注在未來幾年某些國家或者一些重要市場在碳排放的碳稅政策,它會影響到光伏及其他很多的產業。比如光伏產品的碳認證,韓國已經在實行了,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第三,在“雙碳”的環境下,中國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發展,在碳排放方面是不同步的,要照顧到每一個市場。光伏企業要健康發展,在每一個市場的措施都不一樣。
(本文根據SNEC開幕式高端對話論壇資料整理,未經嘉賓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