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燈閃爍
從700億到1000億,錦州距離實現目標似乎只有咫尺之遙。只是從2006年到2009年,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有不可復制的背景。
將錦州帶入光伏領域的譚文華似乎最有發言權,譚儒雅穩重,他自稱在一個“W”的市場中打過幾個滾,想不穩重也難。
他一路起起伏伏,在剛進入市場的2000-2003年異常艱難。到2004年因為德國的拉動,市場進入井噴狀態,之后又是西班牙、日本市場放開,一波又一波行情出現,中國多家上市公司就是借此機會浮上水面。金融危機后的2010年,隨著法國等新出臺補貼政策,又帶來一輪小景氣。
不過,他預測2011年歐洲主要光伏消費大國將再次下調光伏發電上網補貼,再加上2010年帶來的透支效應,歐洲光伏市場將出現萎縮,甚至會出現類似2009年的突然性下滑。多家機構預計要到2013年,歐洲光伏市場需求才能實現恢復性增長。同時,美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新增裝機容量難以彌補歐洲光伏市場需求大幅下滑造成的缺口。
就在市場前景亮起黃燈的同時,中國地方政府對于打造完整光伏產業鏈卻沒有剎車準備,反而有一種趕赴最后盛宴的心態。
投資沖動直接帶來的后果是原材料漲價,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生產設備延遲交付,最大風險是這一輪擴張的產能到投產時,國際市場正面臨又一輪下行趨勢,而國內市場還遠遠沒有全面啟動。
設備國產化率較低也難以跟上企業擴產的步伐。旭龍常務副總經理黃志良說:“過去從瑞士購買一套生產設備需要6個月,而現在交貨期限是不定期。”他們在龍棲灣產業園的項目什么時候投產,取決于設備何時交付。
金融危機期間,中央38號文件出臺,曾判斷中國多晶硅原材料產能已經過剩,但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本土多晶硅產能依然遠遠無法滿足下游硅片生產企業激增的需求。“過剩說”在學界、各部委間多有爭論。不過對地方政府而言,根本無暇顧及“坐而論道”,中國數十個城市都在打造千億級多晶硅產業園,到2010年年中,僅四川省樂山市太陽能光伏硅材料產業鏈上有28個項目,總投資達到409億元,全國有20多個省近50家公司都在同時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
真實的產能依然是個謎,因為那些隱蔽的,以及因融資問題暫時擱置的產能無從計算。之前多晶硅項目實行備案制度,不像大型工業項目需要國家發改委等中央部委審批,只要通過地方的環評、工藝等手續就可以上馬。地方有足夠能力繞過障礙。
2009年10月份,國家擬對多晶硅行業設立準入門檻,雖歷經多次征求意見,具體標準也已成型,但政策仍未出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博弈,僅就“單線產能3000噸”這一標準而言,目前約3/4的國內企業不合要求,若按此標準,也意味著這些企業所在地市GDP會割掉一大塊。
在保定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看來,許多地方政府發展光伏產業仍然是“搞工業”的思路。“如何建立自己清潔能源系統?如何提高能源效率?這是最本質的東西,其它我認為是次要的,我現在已經不去關心產值問題了。”他曾任保定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一手打造保定“中國電谷”概念。
馬拿出一張中國電谷規劃圖,指著其中一處解釋,建立能源系統非常重要,首先要認證測算和權衡太陽能以及其它能源的成本,再去規劃能源如何利用,進而啟動市場。此外,原材料、生產設備的國產化要與太陽能電池生產均衡發展。“現在比較危險的一點是,所有企業都沿著晶硅這條技術路線走,缺乏基礎技術研發,一旦有顛覆性技術出現對行業影響將是巨大的。”
王曉東和各地產業園負責人都在熱切盼望上網電價出臺,似乎這就是解決市場全部問題的靈丹妙藥,不過,在馬學祿所述的能源系統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各地光伏產業將會狂奔到哪里?
從南到北,本刊記者走過的光伏產業園,成片的廠房都幾乎可以用壯觀來形容。即使站在錦州還未完工的新能源大廈上,俯瞰龍棲灣光伏產業園,雖然現在仍是被大海和玉米地包圍的荒地,相信早晚會和規劃圖中所描繪的相差無幾。不過,產業園外與之相配套的能源系統,已經非錦州,乃至遼寧省所能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