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通遼某風電場發生一起高空墜落事故,造成一名現場作業人員死亡,該事故一時引發業內廣泛關注。正值我國風電裝機量快速增長時期,近兩年來,風機倒塔、機艙著火甚至人員傷亡等安全事故多次發生,提高安全意識、降低安全風險也成為了風電行業的當務之急。
(文丨本報記者 李麗旻)
事故屢次發生 安全問題突出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自2020年初至今,我國風電行業已出現多次安全事故,與之前相比,安全問題較為突出。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通告顯示,2020年4月6日,華能青海發電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共和5萬千瓦風電項目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因分包單位山東錦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現場作業時擅自變更施工方案,該事故造成2人死亡。2020年11月16日,國家能源集團某風電項目發生一起人身傷亡事故,因風機倒塔墜落,導致1人死亡。
除人員傷亡事故外,風機設備故障、塔筒折斷、葉片斷裂等事故也屢次發生。3月14日,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公主嶺風場發生設備事故,因變頻器內部故障導致網側保險熔斷,一時產生弧光放電,引起定子接觸器內部接地或短路進而出現火災,造成機艙燒損。另外,記者也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江蘇、河南、寧夏等多省份均出現了風機倒塔事故,一時引發了業內對于風電建設運行安全的擔憂。
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發電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強調稱,今年以來,全國發電生產領域事故多發,安全生產形勢較為嚴峻。
問題接連暴露 多重隱患深埋
“主要還是‘搶裝潮’帶來的影響。2020年風電業主為了搶電價,短期內上馬了大量工程,同時也有部分風電場因去年施工團隊緊缺,檢修工作出現延遲,到今年各大風電場都在進行密集的維護工作,近兩年來工程施工需求出現大幅增長。”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一過程當中,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人員現場作業未嚴格遵守安全規程、人員培訓及技能水平欠缺等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出現安全事故。”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指出,在行業正常發展的時期,沒有像今年這樣頻繁地出現問題,說明行業本身原有的施工安全守則標準本身是合理的,但最近暴露出來的安全問題,也給出行業警示,施工單位或風電業主很可能沒有用心保證作業安全,存在疏于安全管理、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一位資深風電行業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常來講,風電運維等現場工作人員不僅要在上崗前經過一系列的培訓,獲得登高、電工等相關證書,而且需要經過高空逃生、高空自救等一系列安全培訓,符合相關安全規定后才能獲取上崗資格。然而,目前行業內普遍使用的風電技能培訓以及安全培訓大多為國家通用標準,針對風電行業本身的專業技能培訓卻并不充足,行業內安全意識仍有待提升。
上述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受到“搶裝”影響,很多風電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質量可能存在問題,部分零部件甚至是不符合出廠條件的,都是“先裝上了、再修”,這也為風場埋下了安全隱患。
現場條件艱苦 風場標準不一
“在作業過程中,由于現場環境通常比較艱苦,天氣突變、斷電等意外情況都可能增加現場工作難度。同時,風速超過一定臨界值時,即使在塔筒內部,也可能出現嚴重的搖晃,一旦發生,都應該立即停止現場作業。”上述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降低風電場現場作業安全風險,首先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安全保護措施,前期在設計、運維要求上做出精細規定,同時行業也需要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整個施工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并增加應對意外情況的預案。”
事實上,記者此前走訪多家風電場了解到,不同風場風機內部作業人員安全設施多有不同,部分風場塔筒內部安裝了封閉式的升降梯,要求進入人員帶上安全帽,系好安全帶,嚴格按照要求進行作業,也有部分風場則是簡易升降臺模式,系好安全帶、利用繩索進行上下活動。
一位風電維護作業人員告訴記者,盡管所有現場作業人員都需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各個風電場塔筒內高空維修也有安全保護措施,但具體采用哪種防護手段、利用怎樣的防護設備,還要看各大風場業主的投資情況,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此情況下,為避免安全事故發生,李丹建議稱:“首先風電行業內企業應保持自律,不能一味地搶時間、搶效率,需要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進行施工。其次,行業也需要有統一的規范,如果有規范缺失就需要及時補齊。第三,監督工作也尤為重要,社會監督及政府監督都不可或缺。另外,勞動者本身也應該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扣緊安全這根弦。“問題越早暴露越好,盡早暴露問題進行嚴格管理,總比出現問題成堆要好。”
(文丨本報記者 李麗旻)
事故屢次發生 安全問題突出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自2020年初至今,我國風電行業已出現多次安全事故,與之前相比,安全問題較為突出。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通告顯示,2020年4月6日,華能青海發電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共和5萬千瓦風電項目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因分包單位山東錦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現場作業時擅自變更施工方案,該事故造成2人死亡。2020年11月16日,國家能源集團某風電項目發生一起人身傷亡事故,因風機倒塔墜落,導致1人死亡。
除人員傷亡事故外,風機設備故障、塔筒折斷、葉片斷裂等事故也屢次發生。3月14日,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公主嶺風場發生設備事故,因變頻器內部故障導致網側保險熔斷,一時產生弧光放電,引起定子接觸器內部接地或短路進而出現火災,造成機艙燒損。另外,記者也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以來,江蘇、河南、寧夏等多省份均出現了風機倒塔事故,一時引發了業內對于風電建設運行安全的擔憂。
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發電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強調稱,今年以來,全國發電生產領域事故多發,安全生產形勢較為嚴峻。
問題接連暴露 多重隱患深埋
“主要還是‘搶裝潮’帶來的影響。2020年風電業主為了搶電價,短期內上馬了大量工程,同時也有部分風電場因去年施工團隊緊缺,檢修工作出現延遲,到今年各大風電場都在進行密集的維護工作,近兩年來工程施工需求出現大幅增長。”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一過程當中,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人員現場作業未嚴格遵守安全規程、人員培訓及技能水平欠缺等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出現安全事故。”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指出,在行業正常發展的時期,沒有像今年這樣頻繁地出現問題,說明行業本身原有的施工安全守則標準本身是合理的,但最近暴露出來的安全問題,也給出行業警示,施工單位或風電業主很可能沒有用心保證作業安全,存在疏于安全管理、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一位資深風電行業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常來講,風電運維等現場工作人員不僅要在上崗前經過一系列的培訓,獲得登高、電工等相關證書,而且需要經過高空逃生、高空自救等一系列安全培訓,符合相關安全規定后才能獲取上崗資格。然而,目前行業內普遍使用的風電技能培訓以及安全培訓大多為國家通用標準,針對風電行業本身的專業技能培訓卻并不充足,行業內安全意識仍有待提升。
上述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受到“搶裝”影響,很多風電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質量可能存在問題,部分零部件甚至是不符合出廠條件的,都是“先裝上了、再修”,這也為風場埋下了安全隱患。
現場條件艱苦 風場標準不一
“在作業過程中,由于現場環境通常比較艱苦,天氣突變、斷電等意外情況都可能增加現場工作難度。同時,風速超過一定臨界值時,即使在塔筒內部,也可能出現嚴重的搖晃,一旦發生,都應該立即停止現場作業。”上述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降低風電場現場作業安全風險,首先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就要考慮到安全保護措施,前期在設計、運維要求上做出精細規定,同時行業也需要加強人員培訓,提高整個施工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并增加應對意外情況的預案。”
事實上,記者此前走訪多家風電場了解到,不同風場風機內部作業人員安全設施多有不同,部分風場塔筒內部安裝了封閉式的升降梯,要求進入人員帶上安全帽,系好安全帶,嚴格按照要求進行作業,也有部分風場則是簡易升降臺模式,系好安全帶、利用繩索進行上下活動。
一位風電維護作業人員告訴記者,盡管所有現場作業人員都需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各個風電場塔筒內高空維修也有安全保護措施,但具體采用哪種防護手段、利用怎樣的防護設備,還要看各大風場業主的投資情況,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此情況下,為避免安全事故發生,李丹建議稱:“首先風電行業內企業應保持自律,不能一味地搶時間、搶效率,需要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進行施工。其次,行業也需要有統一的規范,如果有規范缺失就需要及時補齊。第三,監督工作也尤為重要,社會監督及政府監督都不可或缺。另外,勞動者本身也應該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扣緊安全這根弦。“問題越早暴露越好,盡早暴露問題進行嚴格管理,總比出現問題成堆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