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也是涉及到源、網、荷各領域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國家層面,需要深入研究論證,做好頂層設計,明確中長期戰略方向、發展思路和實施路徑。在“十四五”規劃中,需要明確階段性的目標和任務,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在此,對“十四五”期間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關注和抓住的四個關鍵點進行初步探討。
一、堅持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基本發展定位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能源系統和電力系統的核心要求,也是未來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基本發展定位。
(一)低碳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目標。新型電力系統應是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發展的全面低碳化電力系統。“十三五”以來,我國新能源裝機占比已從11%提升到22%以上,發電量占比已從5%提升到10%左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新能源將進一步跨越式發展,繼續以數倍于用電負荷增長的速度新增并網。初步測算,“十四五”期間全國年均新增并網裝機有望達到1億千瓦以上,到2030年前后新能源裝機占比有望達到50%,將成為電力系統的主體電源。電力系統作為能源轉型的中心環節,將承擔著更加迫切和繁重的清潔低碳轉型任務,僅依靠傳統的電源側和電網側調節手段,已經難以滿足新能源持續大規模并網消納的需求。新型電力系統亟需激發負荷側和新型儲能技術等潛力,形成源網荷儲協同消納新能源的格局,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需求。
(二)安全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底線要求。新型電力系統應是充分保障能源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高度安全性電力系統。當前我國多區域交直流混聯的大電網結構日趨復雜,間歇性、波動性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規模快速擴大,新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比例大幅提升,極大地改變了傳統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在特殊情況下容易出現電力安全供應問題。例如去冬今春,美國得州遭遇寒潮風暴,我國湖南、江西等地區出現極端嚴寒天氣,導致短期內用電負荷快速增長,在各類電源與大電網均無法提供有效支撐的情況下,出現了較大范圍的電力供應不足問題。此外,隨著電力系統物理和信息層面互聯程度提升,人為外力破壞或通過信息攻擊手段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等非傳統電力安全風險也在增加。新型電力系統必須在理論分析、控制方法、調節手段等方面創新發展,應對日益加大的各類安全風險和挑戰。
(三)高效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特征。新型電力系統應是符合未來靈活開放式電力市場體系的高效率電力系統。目前我國電力系統在高效運行方面仍存在較大短板,單位GDP能耗是主要發達國家的2倍以上,電力設備利用率為主要發達國家的80%左右,源、網、荷脫節問題較為嚴重。未來電力系統應充分市場化轉型,形成以中長期市場為主體、現貨市場為補充,涵蓋電能量、輔助服務、發電權、輸電權和容量補償等多交易品種的市場體系,充分調動系統靈活性,促進源網荷儲互動,實現提升系統運行效率、全局優化配置資源的目標。在技術上,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加快數字化升級改造和智能化技術應用,推動規劃、設計、調度、運行各個環節全面轉型和革新,提高整體運行效率,適應靈活開放式電力市場的構建需要。
二、統籌提升源、網、荷側靈活協調運行能力
新型電力系統的綠色、安全、經濟發展,需要統籌源、網、荷側資源,完善調度運行機制,多維度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綜合運行效率,滿足新能源開發利用、經濟社會用電需求以及綜合用能成本等綜合性目標。
(一)發揮電源側的靈活調節和協調運行能力。當前,綜合比較各類電源側靈活性提升措施的成本和效益,火電靈活性改造仍是最具經濟性的方案,且可優化存量電力消費結構。“十四五”期間,應繼續大力推動火電靈活性提升,完善火電機組主動深度調峰的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存量煤電機組的靈活調節能力。對于燃煤自備電廠,應結合碳排放權交易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考核,擴大清潔能源替代發電權交易規模,引導其主動調峰消納清潔能源,打造高比例綠色轉型示范。對于抽水蓄能、調峰氣電等靈活性電源和支撐性電源,應結合各地區電力系統需求、建設運行條件和電價承受能力,合理規劃建設,同時加強應急備用電源建設,切實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新型儲能當前較為昂貴,應結合需求因地制宜建設。在充分考慮新能源發展需求與各類靈活調節措施后,“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增儲能規模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項目通過配置儲能、提升功率預測水平、智慧化調度運行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并網友好性、電力支撐能力以及抵御電力系統大擾動能力,成為系統友好型綠色電站,作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可靠供電的主體電源。
(二)提升電網側的清潔電力靈活優化配置能力。“十三五”后期,隨著新能源逐步進入平價上網階段、消納利用水平持續提升,“三北”地區憑借優異的新能源儲量和資源條件、相對較低的開發建設成本,重新成為新能源開發建設重點區域,占全國年度新增風電、光伏裝機的比重已由2017年最低的47%和44%,分別增長至2020年的61%和64%。與之對應,現役跨省區特高壓輸電通道及部分點對網通道平均規劃配套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僅在30%左右。“十四五”期間,隨著陸上新能源集約化規模化開發持續加快,“三北”地區新能源開發占比預計將保持在60%~70%的較高比例。為此,需進一步提升跨省區通道的輸電能力和新能源電力占比,在全國范圍內靈活優化配置資源。對于存量輸電通道,在加強送受端網架、保障安全運行的基礎上,應積極提升配套新能源規模,可爭取將平均可再生能源電量輸送比例提升至40%左右。對于規劃新建輸電通道,可通過“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模式,實現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達到50%以上,并探索“風光儲一體化”等極高比例甚至純新能源外送模式、柔性直流等靈活性輸電技術的可行性。
(三)挖掘用戶側的靈活互動和安全保障能力。用戶側是挖掘負荷增長潛力、優化電力消費結構的直接對象,也是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的重點方向。“十三五”期間,全國電能替代用電量合計超過8000億千瓦時,“十四五”期間需要進一步加快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耗能和碳排放行業的電氣化轉型,預計電能替代實施潛力可達到1萬億千瓦時以上。在新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可推動建設新能源就地綠色供電的示范工業園區,實現終端用能的綠色電能替代和低碳化發展。同時,可通過發展有源負荷和用戶側儲能,健全需求側響應與可中斷負荷價格政策,引導大工業、工商業、居民等各類用戶發揮靈活用電潛力。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開展電動汽車靈活充電、大數據中心智能調度等虛擬電廠示范,合理配置新能源與儲能設施,實現新能源電力的自主調峰和高效利用。此外,針對大規模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開發利用需求,應加快配電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微電網建設。通過配電網建設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微電網與大電網靈活互濟,有效提升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消納能力以及終端用戶的供電可靠性。
三、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的集中攻關和示范引領
科技創新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十四五”期間,亟需在系統運行機理、智能調度、新型儲能等關鍵技術和裝備上實現突破,可先行開展一批探索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示范工程,待形成示范效應后逐步推廣應用。
(一)“雙高型”電力系統的運行機理和關鍵技術。隨著間歇性、波動性新能源接入電網規模的快速擴大,新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比例的大幅提升,傳統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特性產生了極大改變。對于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置的新型電力系統,由于系統轉動慣量減小、頻率調節能力降低,以及新能源設備涉網性能標準相對偏低,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后容易引發脫網和系統振蕩等問題,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帶來了顯著影響。為此,亟需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全面實施升級改造,建設先進的電力系統模擬運行仿真技術平臺,深入研究相關的運行機理和關鍵應對技術,增強電力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和安全防護能力。同時,需要深入研究儲能等新技術大規模應用后的新能源電力支撐潛力、負荷側靈活調節潛力,創新源網荷儲統一參與電力平衡的規劃設計方法、協同運行理論,最大化提升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和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
(二)“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智慧靈活調度技術。智慧調度技術是充分發揮源網荷儲各環節靈活調節潛力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電網調度采取“統一調度、分級管理”原則,計劃性較強而靈活性不足。未來,隨著風電、光伏、儲能的大規模分散式接入,以及分布式發電、可調節負荷、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負荷側靈活性調節資源的快速增長,電力市場主體將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電力輸送將從發輸配用單向傳輸向源網荷儲多向互動靈活傳輸轉變。在未來靈活開放的電力市場體系下,亟需改變電力系統的傳統調度運行方式,通過引入5G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充分利用大規模分布式的可調節電源、儲能、靈活性負荷等各類資源,建設智慧高效、多向互動的高度智能化調度運行體系,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智慧靈活調度,更好地發揮電網促進清潔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作用。
(三)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性的新型儲能技術。儲能是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裝備和關鍵技術,特別是新型電儲能具有精準控制、快速響應、布局靈活的特點,可以突破傳統電力供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將不穩定的新能源出力轉化為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在提高電力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電儲能的成本仍然偏高,技術成熟度和安全性有待提升,規劃運行機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商業模式和投資收益機制還不健全,制約了更大范圍的規模化應用。“十四五”需出臺國家層面的新型儲能指導政策,全局優化規模布局,加快技術研發和運行機理研究,健全價格收益機制,完善項目管理流程和技術標準規范,通過在源、網、荷側的規模化應用推動成本持續下降。同時,應加快電、熱、氣等多品種儲能的技術研發和協調應用,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滿足系統調節和電力存儲需求,充分發揮多領域綜合效益。
四、發揮市場建設和機制創新的支撐保障作用
市場和機制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礎保障。“十四五”期間,需要加快破解各類市場機制障礙,以完善的市場體系、健全的價格機制、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各類主體參與市場的積極性,推動新型技術和商業模式落地實施。
(一)建立完善多交易品種協同的電力市場體系。“十四五”期間,需要著力建立完善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相結合的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電力市場交易標準體系。應規范推進電力中長期市場建設,擴大主體范圍,豐富交易品種,特別是針對新能源在更大范圍開展交易的市場需求,應積極促進新能源與各類電源開展中長期發電權交易,推進跨省區發電權置換,全力為新能源發電提供更大市場空間。應穩妥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在總結當前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鼓勵新能源發電優先參與現貨市場,積極推動用戶側各類主體參與新能源電力消納,鼓勵跨區域送受兩端市場主體直接開展交易,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應全面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不斷豐富調頻和備用等輔助服務交易品種,探索建立用戶側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分擔共享機制,最大化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
(二)健全上下游環節價格形成和成本疏導機制。在電源側,應加快推進上網電價改革,有序放開尚未由市場形成的電價。對于抽水蓄能電站,應保障項目合理收益,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對于新型儲能,應支持“新能源+新型儲能”融合商業模式,對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等以市場化方式消納的項目,可研究給予電價政策支持。對于保障電力安全供應的水電、氣電、火電、儲能等基礎支撐性電源,應建立容量成本回收機制,保障健康發展。在電網側,應深化輸配電價改革,強化準許收入監管,理順輸配電價結構,增強輸配電價機制的靈活性。對于電網側獨立儲能,可建立容量電價機制,并研究將具備替代輸配電資產投資、保障電網安全穩定以及應急供電等效益的電網側儲能成本收益納入輸配電價進行疏導。在負荷側,應積極推動銷售電價改革,完善目錄銷售電價制度和節能環保電價政策,以更加靈活的峰谷電價機制引導各類用戶釋放靈活用電潛力。
(三)推動市場化、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創新投資收益機制,探索新型商業模式,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可以引領各類市場主體主動參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方面,要推動新型電力系統投資運營主體多元化,引導各類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多途徑培育虛擬電廠、需求側響應等新興市場主體。另一方面,要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合作的方式參與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建設,鼓勵電、氣、冷、熱等各類項目協同建設運營,鼓勵開展上下游產學研用全產業鏈的市場化合作。對于“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等大型創新示范項目,應鼓勵采用一體化規劃、一體化開發、一體化運營的全流程管理模式,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各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充分發揮項目開發運行的集約化、規模化效益。
一、堅持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基本發展定位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能源系統和電力系統的核心要求,也是未來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的基本發展定位。
(一)低碳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目標。新型電力系統應是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發展的全面低碳化電力系統。“十三五”以來,我國新能源裝機占比已從11%提升到22%以上,發電量占比已從5%提升到10%左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新能源將進一步跨越式發展,繼續以數倍于用電負荷增長的速度新增并網。初步測算,“十四五”期間全國年均新增并網裝機有望達到1億千瓦以上,到2030年前后新能源裝機占比有望達到50%,將成為電力系統的主體電源。電力系統作為能源轉型的中心環節,將承擔著更加迫切和繁重的清潔低碳轉型任務,僅依靠傳統的電源側和電網側調節手段,已經難以滿足新能源持續大規模并網消納的需求。新型電力系統亟需激發負荷側和新型儲能技術等潛力,形成源網荷儲協同消納新能源的格局,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需求。
(二)安全是新型電力系統的底線要求。新型電力系統應是充分保障能源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高度安全性電力系統。當前我國多區域交直流混聯的大電網結構日趨復雜,間歇性、波動性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規模快速擴大,新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比例大幅提升,極大地改變了傳統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特性,在特殊情況下容易出現電力安全供應問題。例如去冬今春,美國得州遭遇寒潮風暴,我國湖南、江西等地區出現極端嚴寒天氣,導致短期內用電負荷快速增長,在各類電源與大電網均無法提供有效支撐的情況下,出現了較大范圍的電力供應不足問題。此外,隨著電力系統物理和信息層面互聯程度提升,人為外力破壞或通過信息攻擊手段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等非傳統電力安全風險也在增加。新型電力系統必須在理論分析、控制方法、調節手段等方面創新發展,應對日益加大的各類安全風險和挑戰。
(三)高效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特征。新型電力系統應是符合未來靈活開放式電力市場體系的高效率電力系統。目前我國電力系統在高效運行方面仍存在較大短板,單位GDP能耗是主要發達國家的2倍以上,電力設備利用率為主要發達國家的80%左右,源、網、荷脫節問題較為嚴重。未來電力系統應充分市場化轉型,形成以中長期市場為主體、現貨市場為補充,涵蓋電能量、輔助服務、發電權、輸電權和容量補償等多交易品種的市場體系,充分調動系統靈活性,促進源網荷儲互動,實現提升系統運行效率、全局優化配置資源的目標。在技術上,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加快數字化升級改造和智能化技術應用,推動規劃、設計、調度、運行各個環節全面轉型和革新,提高整體運行效率,適應靈活開放式電力市場的構建需要。
二、統籌提升源、網、荷側靈活協調運行能力
新型電力系統的綠色、安全、經濟發展,需要統籌源、網、荷側資源,完善調度運行機制,多維度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綜合運行效率,滿足新能源開發利用、經濟社會用電需求以及綜合用能成本等綜合性目標。
(一)發揮電源側的靈活調節和協調運行能力。當前,綜合比較各類電源側靈活性提升措施的成本和效益,火電靈活性改造仍是最具經濟性的方案,且可優化存量電力消費結構。“十四五”期間,應繼續大力推動火電靈活性提升,完善火電機組主動深度調峰的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存量煤電機組的靈活調節能力。對于燃煤自備電廠,應結合碳排放權交易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考核,擴大清潔能源替代發電權交易規模,引導其主動調峰消納清潔能源,打造高比例綠色轉型示范。對于抽水蓄能、調峰氣電等靈活性電源和支撐性電源,應結合各地區電力系統需求、建設運行條件和電價承受能力,合理規劃建設,同時加強應急備用電源建設,切實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新型儲能當前較為昂貴,應結合需求因地制宜建設。在充分考慮新能源發展需求與各類靈活調節措施后,“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增儲能規模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項目通過配置儲能、提升功率預測水平、智慧化調度運行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并網友好性、電力支撐能力以及抵御電力系統大擾動能力,成為系統友好型綠色電站,作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可靠供電的主體電源。
(二)提升電網側的清潔電力靈活優化配置能力。“十三五”后期,隨著新能源逐步進入平價上網階段、消納利用水平持續提升,“三北”地區憑借優異的新能源儲量和資源條件、相對較低的開發建設成本,重新成為新能源開發建設重點區域,占全國年度新增風電、光伏裝機的比重已由2017年最低的47%和44%,分別增長至2020年的61%和64%。與之對應,現役跨省區特高壓輸電通道及部分點對網通道平均規劃配套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僅在30%左右。“十四五”期間,隨著陸上新能源集約化規模化開發持續加快,“三北”地區新能源開發占比預計將保持在60%~70%的較高比例。為此,需進一步提升跨省區通道的輸電能力和新能源電力占比,在全國范圍內靈活優化配置資源。對于存量輸電通道,在加強送受端網架、保障安全運行的基礎上,應積極提升配套新能源規模,可爭取將平均可再生能源電量輸送比例提升至40%左右。對于規劃新建輸電通道,可通過“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模式,實現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達到50%以上,并探索“風光儲一體化”等極高比例甚至純新能源外送模式、柔性直流等靈活性輸電技術的可行性。
(三)挖掘用戶側的靈活互動和安全保障能力。用戶側是挖掘負荷增長潛力、優化電力消費結構的直接對象,也是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的重點方向。“十三五”期間,全國電能替代用電量合計超過8000億千瓦時,“十四五”期間需要進一步加快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耗能和碳排放行業的電氣化轉型,預計電能替代實施潛力可達到1萬億千瓦時以上。在新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可推動建設新能源就地綠色供電的示范工業園區,實現終端用能的綠色電能替代和低碳化發展。同時,可通過發展有源負荷和用戶側儲能,健全需求側響應與可中斷負荷價格政策,引導大工業、工商業、居民等各類用戶發揮靈活用電潛力。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開展電動汽車靈活充電、大數據中心智能調度等虛擬電廠示范,合理配置新能源與儲能設施,實現新能源電力的自主調峰和高效利用。此外,針對大規模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開發利用需求,應加快配電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微電網建設。通過配電網建設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動微電網與大電網靈活互濟,有效提升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消納能力以及終端用戶的供電可靠性。
三、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的集中攻關和示范引領
科技創新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十四五”期間,亟需在系統運行機理、智能調度、新型儲能等關鍵技術和裝備上實現突破,可先行開展一批探索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示范工程,待形成示范效應后逐步推廣應用。
(一)“雙高型”電力系統的運行機理和關鍵技術。隨著間歇性、波動性新能源接入電網規模的快速擴大,新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比例的大幅提升,傳統電力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特性產生了極大改變。對于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置的新型電力系統,由于系統轉動慣量減小、頻率調節能力降低,以及新能源設備涉網性能標準相對偏低,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后容易引發脫網和系統振蕩等問題,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帶來了顯著影響。為此,亟需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全面實施升級改造,建設先進的電力系統模擬運行仿真技術平臺,深入研究相關的運行機理和關鍵應對技術,增強電力系統的信息化水平和安全防護能力。同時,需要深入研究儲能等新技術大規模應用后的新能源電力支撐潛力、負荷側靈活調節潛力,創新源網荷儲統一參與電力平衡的規劃設計方法、協同運行理論,最大化提升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和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
(二)“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智慧靈活調度技術。智慧調度技術是充分發揮源網荷儲各環節靈活調節潛力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電網調度采取“統一調度、分級管理”原則,計劃性較強而靈活性不足。未來,隨著風電、光伏、儲能的大規模分散式接入,以及分布式發電、可調節負荷、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負荷側靈活性調節資源的快速增長,電力市場主體將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電力輸送將從發輸配用單向傳輸向源網荷儲多向互動靈活傳輸轉變。在未來靈活開放的電力市場體系下,亟需改變電力系統的傳統調度運行方式,通過引入5G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充分利用大規模分布式的可調節電源、儲能、靈活性負荷等各類資源,建設智慧高效、多向互動的高度智能化調度運行體系,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智慧靈活調度,更好地發揮電網促進清潔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作用。
(三)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性的新型儲能技術。儲能是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裝備和關鍵技術,特別是新型電儲能具有精準控制、快速響應、布局靈活的特點,可以突破傳統電力供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將不穩定的新能源出力轉化為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在提高電力安全保障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電儲能的成本仍然偏高,技術成熟度和安全性有待提升,規劃運行機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商業模式和投資收益機制還不健全,制約了更大范圍的規模化應用。“十四五”需出臺國家層面的新型儲能指導政策,全局優化規模布局,加快技術研發和運行機理研究,健全價格收益機制,完善項目管理流程和技術標準規范,通過在源、網、荷側的規模化應用推動成本持續下降。同時,應加快電、熱、氣等多品種儲能的技術研發和協調應用,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滿足系統調節和電力存儲需求,充分發揮多領域綜合效益。
四、發揮市場建設和機制創新的支撐保障作用
市場和機制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礎保障。“十四五”期間,需要加快破解各類市場機制障礙,以完善的市場體系、健全的價格機制、創新的體制機制,提升各類主體參與市場的積極性,推動新型技術和商業模式落地實施。
(一)建立完善多交易品種協同的電力市場體系。“十四五”期間,需要著力建立完善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相結合的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電力市場交易標準體系。應規范推進電力中長期市場建設,擴大主體范圍,豐富交易品種,特別是針對新能源在更大范圍開展交易的市場需求,應積極促進新能源與各類電源開展中長期發電權交易,推進跨省區發電權置換,全力為新能源發電提供更大市場空間。應穩妥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在總結當前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鼓勵新能源發電優先參與現貨市場,積極推動用戶側各類主體參與新能源電力消納,鼓勵跨區域送受兩端市場主體直接開展交易,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應全面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不斷豐富調頻和備用等輔助服務交易品種,探索建立用戶側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分擔共享機制,最大化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
(二)健全上下游環節價格形成和成本疏導機制。在電源側,應加快推進上網電價改革,有序放開尚未由市場形成的電價。對于抽水蓄能電站,應保障項目合理收益,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對于新型儲能,應支持“新能源+新型儲能”融合商業模式,對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等以市場化方式消納的項目,可研究給予電價政策支持。對于保障電力安全供應的水電、氣電、火電、儲能等基礎支撐性電源,應建立容量成本回收機制,保障健康發展。在電網側,應深化輸配電價改革,強化準許收入監管,理順輸配電價結構,增強輸配電價機制的靈活性。對于電網側獨立儲能,可建立容量電價機制,并研究將具備替代輸配電資產投資、保障電網安全穩定以及應急供電等效益的電網側儲能成本收益納入輸配電價進行疏導。在負荷側,應積極推動銷售電價改革,完善目錄銷售電價制度和節能環保電價政策,以更加靈活的峰谷電價機制引導各類用戶釋放靈活用電潛力。
(三)推動市場化、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創新投資收益機制,探索新型商業模式,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可以引領各類市場主體主動參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方面,要推動新型電力系統投資運營主體多元化,引導各類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多途徑培育虛擬電廠、需求側響應等新興市場主體。另一方面,要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合作的方式參與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建設,鼓勵電、氣、冷、熱等各類項目協同建設運營,鼓勵開展上下游產學研用全產業鏈的市場化合作。對于“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等大型創新示范項目,應鼓勵采用一體化規劃、一體化開發、一體化運營的全流程管理模式,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各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充分發揮項目開發運行的集約化、規模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