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此,4月19日,一場“大咖”云集、“含金量”十足的活動——2021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行管部門、電網公司、電力設計院、電站投資(運營)企業等眾多新能源電力領域單位的近20位知名專家學者及超過400位行業精英,圍繞新能源電力改革發展、電力消納與預測、十四五新能源規劃及儲能發展、風光耦合制氫等聚智獻策,展開了一場高質量的“頭腦風暴”。
記者從組委會了解到,為推動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落實,為新能源領域從業人員搭建高端交流學習平臺,組委會邀請了包括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中電聯標準化管理中心副主任汪毅、中電聯標準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全國電力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汪毅、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霽雪等眾多行業內重量級專家。
近年來我國通過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從補充能源向支柱能源轉變,進而實現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目標。

成就顯著 但仍有問題亟需解決
“在“3060”目標的指引下,我國新能源電力發展既面臨重大發展機遇和不可避免的遭遇技術升級、商業模式重塑、電網安全、電力波動等諸多方面的挑戰。”世紀新能源總編張松表示。
據悉,十年來,我國電力消費總量較快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電源裝機結構邁向清潔化,電網結構不斷完善,電力市場機制不斷健全,較好地實現了電力高質量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發展將繼續構建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綠色能源體系。

李俊峰:“碳達峰沒那么難,像減肥!”
2030年實現碳達峰,是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的一次大考,他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已開展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工作,通過數十年努力,為現今我國新能源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才能確保在2030年完成風光裝機12億千瓦以上的宏偉目標。
“相較于碳中和,碳達峰沒有想的那么難,像是減肥!”李俊峰做了比喻,實現碳達峰就像一個人到了中年發胖,減肥雖然痛苦,只要堅持,不難實現。
發展新能源面臨的風險和問題是什么?李俊峰認為是過度的競爭!他表示,作為一個近70歲的老人,經歷了改革的過程,也經歷了技術進步的過程,還從來沒有經歷過能準確把握一件事情40年以后樣子的事情,明確的技術路線,就會產生過度的競爭。現在連做襯衫、礦泉水、房地產和互聯網的企業都在參與新能源。所以,所有的新能源企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新的競爭時代來了!
汪毅:很快有標準出臺 正在最后的審核中
大比例新能源接入,對儲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關于現今國內外儲能標準現狀、面臨的形勢與存在的問題以及儲能技術及應用等難題,汪毅以《電力儲能標準化現狀及展望》為現場嘉賓做了主題報告。
汪毅介紹,截至2019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全球第二,為1709.6MW;2020年,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繼續穩步發展,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726.7MW。未來五年,年復合增長率(2020-2024)將保持在55%左右,預計到2024年底,電化學儲能的市場裝機規模將超過15GW。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規劃,大力支持儲能事業的發展,對儲能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制定也提出了要求。
現今,我國儲能電站運行管理經驗豐富,且關鍵支撐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核心技術全部國產化,為標準的體系建設、編制和推廣應用提供了扎實的基礎。截止目前,儲能行業已發布標準73項,其中國家標準12項,行業標準29項,中電聯標準32項。
下一步,將根據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滾動修訂包括儲能電站安全、梯次利用、儲能并網測試等多項標準制定和編制工作,推動我國儲能安全有序發展。
李瓊慧:解決消納問題 是發展新能源必須跨的門檻
李瓊慧從我國新能源發展現狀、“十四五”新能源發展趨勢、新能源消納問題及合理利用率目標探討等三個方面,著重向與會代表分享了其關于新能源電力消納觀點。
其首先介紹,前些年我國出現大量棄風、棄光情況,近年新能源消納形勢持續好轉,新能源利用率已達到95%以上。2020年,新能源利用率達到了97.1%、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新能源利用率95%以上,年累計棄電量179億千瓦時,棄電 率2.9%。
李瓊慧介紹,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和電量滲透率的提升,新能源作為系統第二大電源,承擔的功率預測、自動電壓控制、自動發電控制等考核費用增加,常規電源為平抑新能源波動性提供的輔助服務成本增加,電網服務新能源接網及消納的投資也不斷增加。“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構建適應新能源消納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新能源消納市場機制將逐步建立,新能源消納將實現由保障性收購為主的計劃模式向以市場化交 易主導的市場模式轉變。
王霽雪:新能源發展關乎中華民族未來
關于中國風光中長期發展路徑,王霽雪認為最重要的是總量需求和要素保障,隨著“3060”總目標確定,加大風光電的發展,在各級政府和企業中形成了共識,并加強了投建力度。所有的“風光”任務來自雙向目標來,未來10年,我國需要為新型電力系統打好基礎,按照各大研究機構測算,實現碳中和,要有60億千瓦直接配入電力系統,要實現這樣的裝機量,需要馬上考慮要素保障,但是現在很多地區還存在消納問題,尤其是三北地區。
關于“十四五”發展形勢,王霽雪認為應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中前期,一個是中后期。在中前期需要面對和解決消納與接入空間的不平衡、探索無補貼發展建設機制等問題,中后期則需面對和解決消納空間總量、產業技術升級等問題。
劉曜翟:2022年以后 中國將全面進入平價時代
“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結構是能源轉型的天下大勢!”天合光能全球售前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劉曜翟首先分享了其全球能源結構和光伏發展趨勢觀點。國際能源機構IRENA認為,光伏發電將引領全球能源革命,預計到2050年,全球太陽能發電能力將達到 8519GW。光伏必將成為未來的主力能源之一,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可觀,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也是我國能源轉型方向。
劉曜翟認為,中國光伏裝機量在全面實現平價上網的前夕出現較大波折,但并不影響十四五超300GW的裝機規模。目前看來,2021年尚遺留部分競價項目,戶用項目補貼或延續,2022年以后,中國將全面進入平價時代。
關于光伏組件發展趨勢,高功率、高效率性及可降低系統集成成本的組件產品,是促使光伏發電進入平價時代的關鍵,天合光能發布600W組件,打開了光伏度電成本下降新通道。
未來,光伏電站降本的過程,組件價格的影響將會放緩,而系統設計帶來的工程量優化,影響占比會更高。
劉美茵:電力系統面對大量挑戰
大量新增新能源接入,當前電力系統將面臨什么問題?來自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美茵向與會代表分享了其新能源網源協調新技術發展趨勢觀點。她表示,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新能源消納壓力不斷增大,同時,新能源發電特性的不確定、不穩定性給電網安全運行帶來風險。需持續跟蹤新能源發電技術特性、裝機分布情況,從而及時制定應對策略,以確保電網安全運行并提高新能源發電消納能力。
據預測,2021年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8億千瓦左右,2021年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23.7億千瓦,同比增長7.7%左右。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比重比2020年底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對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能力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還存在諸多問題。”劉美茵表示,目前,當前電力系統仍存在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地區的電壓控制、直流集中饋入地區電壓調節性能與電壓穩定、直流與新能源的電壓協調控制、高比例受電地區電壓穩定等問題。
隨著局部電網中風電、光伏占比的不斷升高,特高壓直流輸電逐步投運,電網運行與結構愈加復雜,電力系統功率平衡及調頻難度不斷加大,因此,亟需新能源場站加入到電網的調節中來,提高涉網性能,促進新能源持續健康發展。
張才盛:對老舊風電機組深度技改,就是助力碳中和!
根據統計,我國在運兆瓦級以下風電機組有11000余臺,分別在1989年至2013年間投運,分布于22個省(市、自治區),總裝機約8700MW。此外,還有部分投運超過10年、單機容量在1~1.3MW的非主流機組近千臺,裝機容量超1200MW。2MW級以下機組累計裝機11.1萬余臺,裝機5年以上5.6萬臺,裝機10年以上2.1萬臺。老舊機組存在三大癥結:發電能力差、安全可靠性低、經濟性差等問題,這些“老大難”該如何解決?
來自金風科技長青線產品總監表示,老舊機組技改煥新模式下,可實現存量風資源、土地資產效用最大化等特點,符合政府和企業的利益訴求,可操作性強,改造后全場機組安全性和可靠性進一步提升,電網友好性、發電量和輔助服務能力一并得到提高。
面臨低效老舊風電場,如何重煥光彩?目前技術層面能夠清晰描繪的有三種模式:大部件更換和檢修,機頭更換,整場換新擴容。在保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金風科技針對1MW級別舊機組改造,開發1S機組系統級技術解決方案,利用原有基礎、原有基礎、塔筒的基礎上,保持道路、線路、變電站等不變,對機頭部分進行深度改造,打造高質量、高收益風電場,降低全生命周期對環保環境的影響。
彭澎:時間段 資金投入巨大 實現任務艱巨
企業如何借助綠色金融實現快速發展?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首先指出,應認識到中國完成“3060”目標任務較為艱巨!離完成碳達峰目標僅剩10年的時間、碳達峰和碳中和之間僅相隔30年、“3060”目標的實現需要巨大資金投入……
國企在“3060“的激勵下,必須加注在風電、光伏、生物質領域,并將主要精力放在大型基地項目上;民企在逐步出售原來的地面項目,補貼拖欠是原因之一,但是部分民企杠桿過高、成本過高才是核心問題;未來,分布式市場會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小范圍的資產持有集中,民企在這個領域內最有優勢。
在去補貼大背景下,彭澎認為短期內風電市場平穩、光伏潛力巨大、分布式市場蘊藏機會。
張雷:多環節持續降本增效,新能源LCOE下降空間可觀
來自申萬宏源研究電力設備公司的高級分析師張雷向與會代表做了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資本市場中長期分析。他表示,從我國國情出發,實現碳中和潛力最大的方向是能源結構的清潔化、低碳化,根本性措施是實現能源生產清潔化和能源消費電氣化。
“十四五”期間,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合計有望達到250GW,光伏新增裝機合計有望達到350GW。光伏系統投資成本下降疊加電池轉換效率提升推動光伏LCOE下降。技術進步依舊為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硅片大型化趨勢助力全產業鏈生產效率提升,電池轉換效率持續提升推動LCOE降低。2020年大型地面電站LCOE約為0.225元/kWh,2060年光伏發電LCOE有望下降至0.08元/kWh, 較2020年降低64%。風電方面,隨著風機大型化風電LCOE有望大幅降低。整機廠商提速布局大兆瓦風機,推動風電投資成本持續下行。根據BNEF預測,2050年,全球規模最大的陸上機組功率預計達到15MW,海上機組達到35MW。2020年陸上風電場LCOE約為0.279元/kWh,2060年陸上風電LCOE有望下降至0.15元/kWh,較2020年降低45%。
儲能方面, “新能源+儲能”平價支撐風光成為主力電源供給。儲能是解決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間歇性及波動性,促進消納、減少棄風、棄光的重要手段。電化學儲能主要用于解決短時間、局部地區的系統功率平衡問題,具備商業化推廣條件,應用空間有望快速提升。光伏+儲能系統成本下降推動光儲電站經濟性持續提升。隨著儲能系統成本持續下降,預計2060年光儲電站LCOE可降至0.183元/kWh,較2020年降低53%。
范雷:智能運維 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
“智能運維是光伏企業存量資產管理的“核心競爭力”,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協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運營管理中心高級總監范雷在研討會上表示。
“531新政”后,光伏行業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4月,國家六部門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通知,提出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與光伏產業深度融合。
通過調研分析,協鑫新能源積極探索智能運維模式,逐步建立光伏電站-區域中心-總部的3層管理架構,建設光伏電站側智能硬件、區域中心側生產實時管理、總部側經營大數據分析3大體系。為持續改進精細化管理工作,協鑫新能源于2019年4月成立了總部的智能調度中心,以監督、指導、考評、服務為定位。智能調度中心依托協鑫智維一站式光伏電站運營平臺建立生產管理監督體系,按照分級管控原則,承擔巡視巡查、運營分析、指導培訓、考核評價和平臺維護工作職能。
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實現了“人、機、物”互聯互通互感,打造光伏電站“物聯網”示范基地,樹立行業、區域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化融合的標桿。
國海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需面對多項挑戰
2021年3月19日,國家電網公司在京召開發布會,發布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抽水蓄能開發建設的重要舉措。
國海龍在研討會上表示,新型電力系統運行特性更加復雜多變,傳統三道防線面臨諸多挑戰,如電網側,大量逆變器設備的應用導致電網故障特性發生明顯變化,配電用側,負荷端具有強不確定性,高度電氣化下負荷結構多元化,電動汽車充電與電供暖等用電行為的時空隨機分布,以及用戶側的有源化特征凸顯,加劇負荷的不可預見性。電源側,諧波增大,面臨寬頻帶振蕩風險增加,電網穩定性問題擴展后的監測、保護和抑制更加突出等問題,而儲能技術配合新能源發電可以很好應對新能源的不確定性。寬頻帶支撐智慧型儲能系統技術,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網根據現場嘉賓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