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是比亞迪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有一次在世紀公園散步,楊總給我們用狂野兩個字展望了比亞迪未來的市值,我們當時都覺得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但是那個市值目標在去年差點實現。”
“現在新能源行業的趨勢已經非常清晰了。新能源行業發展可能是后面世界發展的主基調,甚至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它可能會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形勢,國家實力對比,甚至地緣政治……
所以我這里還想特別提一下,隆基在引領新能源革命方面,確實是起到一個領頭的、主導的作用。
我一直說隆基這個公司是個改變世界的公司,所以這里我特別想對隆基這么優秀的公司,還有李總等管理層表達致敬。”
“大家都看到了,汽車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它的蛋糕要重新開始劃分了,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了。
但是未來蛋糕重新劃分以后,怎么分?誰能分到?誰能占到一個什么位置?分到怎么樣一個份額?很多都還是未知數。”
“不是說技術最領先的,最后就一定是贏家,也不是說誰最努力、誰投入最大,甚至說也不是說誰有了先發優勢,就一定是贏家。一切都是充滿變化的。”
“到現在你要我說(新能源)這個行業是什么樣子的,我的感覺就是一鍋粥,格局、技術、路線現在是處在很混亂的一個階段,是一鍋大雜燴的粥。
因為這個行業的前景,10年、20年以后,這個行業的運行模式都有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自動駕駛真的普及以后,是不是每個家庭擁有一個車?還是會有一個社會的公眾機構提供一個大的車輛來用?20年以后,全球還經銷8000萬輛車嗎?也可能3000萬輛車就能滿足需要了。”
“不用很靜態地去看一個商業模式好或者壞,或者說它的資產很重,所以它看上去并沒有那么好;某些公司看上去比較輕,在某一階段的ROE看上去非常的高,就叫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區分好壞的背后,叫做它能夠保持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的優勢,或者說能夠更好地保持相對優勢能力的商業模式,(這才是)是比較好的商業模式。”
“我經常聽到有些投資人說這個企業未來5年、10年高增長沒有任何問題等等,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上,預測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有很多預測,尤其是預測較為遠一些的未來時,都錯得離譜,甚至可笑。
投資中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還是要稍微保守一些預測。”
以上,是寧泉資產執行董事楊東,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監董承非、興證全球基金經理喬遷,日前在“2021年度巴菲特股東大會中國投資人峰會”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楊東和董承非就對于未來預測這一話題,分享了自己看法,重點談到了對于當下新能源車、光伏行業的判斷。
從長遠角度,他們都非常看好新能源這一行業,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改變世界的行業,但他們也強調,當下這個行業格局在不斷變化,市場非常混亂,蛋糕在重新分配,未來究竟誰是贏家,現在還很難看清楚。
喬遷主要分享了自己的投資方法、如何對公司定價,以及對好的商業模式的判斷。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圓桌對話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
投資肯定要預測未來
但要在了解行業規律、商業模式的基礎上預測
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
問:投資是關于未來的,就需要對于未來做出預判。在你的投資方法里面,如何對未來做出一個比較好的預判?
楊東:投資肯定是要預測未來的,尤其是成長股投資;
理論上說,你給的估值越高,你對未來增長的平均幅度、持續時間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獨具慧眼地預測到了某些大的趨勢,你可能會有非常豐厚的回報。
但是如何預測這個事情,說起來可能內容就很多了。
總的來講,
首先,很多東西是從歷史中學習的,了解歷史,你才能對未來有所預測。
第二,很多時候我們要把一些行業的規律、商業模式、還有企業的一些基本競爭規律(了解清楚),在這基礎上才有預測。
還有一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很多時候,在大趨勢基礎上我們也強調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當然,我這里反而想說一下,市場是充滿不確定的,我們還是要經常對市場保持敬畏,不要隨便做出一個預測,市場是很難預測的。
在投資中,我們還是要保守一些,因為我經常聽到有些投資人說這個企業未來5年、10年高增長沒有任何問題等等,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上,預測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有很多預測,尤其是預測較為遠一些的未來時,都錯得離譜,甚至可笑。
投資中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還是要稍微保守一些預測。
因為有時候,就算是企業的一線經營者,明年也未必看得清楚,還不要說5年、10年。
因為世界變化太大了,所以這里再引用一下巴菲特關于投資的(話),我們在投資中一定要留好安全邊際,這點很重要。
好的投資人應該不斷反思
早年更關注企業現在的狀態
現在看企業未來更多一些
問:我發現你特別愛反思,這種反思是因為你自己性格的原因,還是一種工作方法?
董承非:從業這么多年,錯誤肯定是犯了不少,這個是不容回避的。
一方面,自己性格可能有這方面的特質,
另一方面,(反思)也是在這個行業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個必要。
剛才楊總也說,我們這個行業是面向未來的,無論怎么樣,你都要對未來進行預測。
但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確實需要從歷史上犯的錯誤里面,汲取經驗教訓,用來指導、修正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在應對未來的變化過程中,把勝率提高。
一個好的投資人應該不停反思,通過反思才能進步,才能更加適應未來的市場。
問:從你的角度,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可以值得投資,一般來說會重點關注哪些角度?
董承非:早些年,我更關注企業現在的狀態,靜態財務指標會多一些。
但這幾年,看企業未來會更多一些。牽涉到未來的時候,企業管理層比重確確實實越來越高。
當然,看人是一個很強壁壘的東西,所以我還在學習的過程中。
其他的幾塊大家也都談的比較多,商業模式、競爭格局……這些都是決定投資企業的時候,重點考慮的一些方面。
先守住長期的底線
再去想要獲取更多的超額
在我的投資方法論中,非常強調定價
問:你這么年輕,但是投資風格非常老辣,這背后,有什么獨特的方法論嗎?
喬遷:首先,投資方法更關乎的不是對錯問題,而是選擇問題。
選擇這個問題背后包含了很多,你成長過程中的文化的背景是什么樣的?你所工作的公司的氛圍是怎么樣的?你堅持的價值觀和你的性格本質是怎么樣的?
綜合了這么多的因素在一起,最后選擇了一個長期可信賴和執行的一個方法論,這更關乎于一種選擇的問題。
你提到投資方法論是怎么形成的?
我自己感受是,我一畢業很幸運,加入了興全基金,在一個長期主義的指導思想下,慢慢形成了初步想要嘗試的風格。
在這個基礎之上,可能我自己個人的性格,或者我對某些事物價值觀的理解,在這中間有一定的匹配度。
或者說在很多前輩的指導下,讓我對一些事物有了更強烈的信念,最后選擇了一個投資方法論。
從現在來看,我自己的投資方法論是,我相信做基金是一件非常長期的事情,我相信我的基金投資目標是要在一個比較長期的維度里面,獲取一個比較合理的超額收益。
這是我的投資方法論所服務的最大目標和我相信的未來。
在這個基礎之上,包括前面楊東總正好也提到安全邊際這個事情,這件事情在我們公司的文化里,受到的影響是特別深的;
在長期主義的思想下面,很大的一部分叫做控制風險,這個意識是非常強烈的。
所以我自己的方法論也比較強調先守后攻,先守住長期的底線,再去想要獲取更多的超額,
這也是興全的文化里面對我影響非常深的一部分,構成了我的方法論中很重要的底線思維方式。
這是一個大的投資方法。
具體到日常的方法論上來講,我是自下而上選股,我希望選擇到一些優秀的個股,去分享這些企業的成長。
從一個股東的角度說,通過企業的成長分享到它背后的一些回報,拉到長期維度里面,這肯定是投資最后想要獲得的底線回報。
這也是守住底線的方式,我跟好的企業一起成長,最差的結果是我用時間去換空間。
看得越長的問題,大的方向反而更容易判斷清楚,如果大的方向,這個事情是可以信賴的,可以跟蹤反饋它的路徑,去動態調整。
另外,長期問題上面,比較相信邏輯推演和人性在底層、長期維度中間所發揮的作用。
在長期維度里面,邏輯的推演是有一定可信賴度的,我們自下而上的選股,選擇這批公司跟它長期成長。
第二個維度,在我的投資方法論里面,也非常強調定價這件事情。
好的公司在合理的價格上去參與和持有。
在一個相對波動比較大的市場里面,以一個不是特別合理的價格去持有一個好的資產,通過拉長足夠長的時間周期,最后也能獲得一定的回報。
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可能希望在中間做一定的平衡。
在定價方面,我希望在一批的好公司中間,去選取一些定價更為合理的公司去持有。
第三,在風控和投資收益這方面,我們非常強調先往下看風險,長期的風險先守住,再去往上看空間。
這個優先級在我的投資方法論中間是比較明確的,
叫做風險和收益大多數時候是互相匹配的,但是收益和風險之間,我更加強調確定性的因素,再去強調一些超額的部分。
定價有科學和藝術兩部分
問:剛才你談到了定價,我記得你曾經說過,要想獲得長期超越市場的超額收益,就必須要有比市場更加牛的定價能力,這種定價能力怎么才能修煉出來?
喬遷:定價確實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之所以難,是它有科學的一部分在、有理論的基礎在那,同時中間融合了非常多藝術的部分在里面。
首先,我心中會有一個我認可的,它在長周期里面客觀的價值區間。
這一部分需要判斷企業的發展路徑是怎么樣的,對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公司持續長期積累,對它的產業演變有一定的認識,這是對基本面的一些看法。
第二部分的定價,需要有一定的財務的知識,用一個理論公式,去得出它遠期價值區間。
這一部分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公式,但是背后融合了非常多的參數和假設,而且你要在不停的日常跟蹤中,去動態調整這些參數和假設。
這些因素怎么去應對,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以及一定的科學知識理論。
這兩個融合起來,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我所相信的,它在長周期里面的大概價值區間,這是比較偏科學的部分。
定價更難的一部分,還是它中間的藝術部分,
它不簡單是一個公式,我們在判斷每個參數的背后假設下,融合了每個人對于事物的看法,它的價值觀是怎么樣的。
你在每一個節點上對一個事情做了判斷,背后有性格、價值觀以及你對于事物的認知在里面。
另一方面,藝術性在于,我們有了客觀的、認可的價值以后,還有一部分的主觀因素;
叫做市場會怎么想這個問題,很多股價的波動來自于市場怎么想。
我們相信長期價值會向合理的價值、科學的中樞去收斂,在這個過程中間,經常是有偏離的,這時候我們也會適度考慮市場怎么想這個問題。
我們會結合不同的市場、一個公司發展的階段,以及我們對市場的理解,或者一些更偏人性方面的東西,做一個綜合的判斷。
所以定價確實需要融合非常多的因素,有主觀的,有客觀的,你怎么在這個中間平衡好自己的尺度,
以及在一個變化的市場里面,什么東西是你要堅持不變的,形成你賴以依靠的一個定價,圍繞著中樞去做一定的動作和擺動,這是對于定價理解比較困難的部分。
新能源行業還處于不斷變化中
汽車市場要重新開始劃分了
但是怎么劃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問:在市場還沒有關注光伏、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研究和布局了,現在這已經成為一個資本風口。站在當下,你在布局新興產業的時候,重點會考慮哪些因素?
楊東:作為投資人,我們的好奇心還是挺不錯的。
所有的新興行業幾乎都有關注,包括每個新興行業的一些前沿公司,我們也都有交代研究員不斷跟蹤。
畢竟新興行業,它可能帶來高增長和很多機會。
但是這里面,我們關注最多的還是新能源行業,我們至少10年前都開始關注了,
像光伏,無錫尚德、賽維、晶澳太陽能,2004年、2005年斷斷續續在美國上市,我們當時就開始關注。
電動車,我們跟比亞迪的淵源也非常久了。
現在新能源行業的趨勢已經非常清晰了。
新能源行業發展可能是后面世界發展的主基調,甚至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
它可能會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形勢,國家實力對比,甚至地緣政治。
所以我這里還想特別提一下,隆基股份在引領新能源革命方面,確實是起到一個領頭的、主導的作用。
我一直說隆基這個公司是個改變世界的公司,所以這里我特別想對隆基這么優秀的公司,還有李總等管理層表達致敬。
新能源行業是我們長期一直關注的,但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還處于不斷變化中。
像光伏,硅料環節現在有顆粒硅出來了;
硅片環節,210跟182兩個陣營現在好像還競爭得很厲害;
電池片,明年TOPCon、異質結可能都有大量的量產出來,所以世界是一直在變的。
說到電動車這一塊,電池吧,前兩年比亞迪本來已經準備乘用車全部改用三元了,磷酸鐵鋰產能都有點過剩了。
但是去年它又搞出了刀片電池,現在乘用車又準備全部用磷酸鐵鋰刀片電池了。所以真的變化很快。
包括電動車,現在是德系三強,兩年前他們就已經決定全力追趕,全力轉型。
傳統的這些豪車,現在我們絕對不能說他們是不堪一擊的,應該還是有很強實力的。
除了造車新勢力,還有暫時領先的,像特斯拉、比亞迪,小米也要來造車了,華為、蘋果這種重量級的,他們都要到汽車市場。
為什么它們都要來了?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汽車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它的蛋糕要重新開始劃分了,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了。
但是未來蛋糕重新劃分以后,怎么分?誰能分到?誰能占到一個什么位置?分到怎么樣一個份額?很多都還是未知數。
技術路線的這種競爭,包括企業這種競爭,它們就跟達爾文進化論說的物種之間的競爭是一樣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不是說技術最領先的,最后就一定是贏家,也不是說誰最努力、誰投入最大,甚至說也不是說誰有了先發優勢,就一定是贏家。
一切都是充滿變化的,所以還是回到剛才那句話,有的時候看清一個行業的趨勢跟投資之間,它還不是一回事,還要考慮很多別的因素。
巴菲特的安全邊際思想,就是深刻地告訴我們,人都是會犯錯誤的,一定要考慮到你犯錯誤的可能和概率,所以一定要留好安全邊際。
世界上絕對沒有神仙,大家都是凡人,所以投資中一定要留好安全邊際。
在比亞迪最困難的時候
看到了未來高企的市值
電動車現在格局是一鍋粥
問:從產業的角度來具體談一下,你對于新能源行業這個領域是怎么看的?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什么樣的情況?
董承非:楊東總當時確實是帶著我們去接觸新能源行業,了解電動車行業。
我記得還很清楚,當時是比亞迪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有一次在世紀公園散步,楊總給我們用狂野兩個字展望了比亞迪未來的市值,我們當時都覺得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但是那個市值目標在去年差點實現。
確實因為受楊總的影響,我們新能源買得很早,當時新能源的車牌還是傳統的車牌,還沒有專用車牌,我們就買了。
這么多用下來,自己也一直作為用戶在試、在感悟這個市場、這個行業。
到現在你要我說這個行業是什么樣子的,我的感覺就是一鍋粥,格局、技術、路線現在是處在很混亂的一個階段,是一鍋大雜燴的粥。
因為這個行業的前景,10年、20年以后,這個行業的運行模式都有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自動駕駛真的普及以后,是不是每個家庭擁有一個車?還是會有一個社會的公眾機構提供一個大的車輛來用?20年以后,全球還經銷8000萬輛車嗎?也可能3000萬輛車就能滿足需要了。
第二,這個行業的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是一個市場格局重新劃分的年代。
做手機的也說,汽車就是手機裝四個輪子,所有的IT大廠都已經下場了,所以格局上面也是一鍋粥。
技術上面,按照現在,無論是鐵鋰還是三元的路線,電動化如果要真正大到一個普及,這條路線有可能還要再顛覆一次。
但是你說什么時候、什么路徑來顛覆?我真不知道。
還是回到那句話,對投資來講,現在展望未來是非常混亂的一個階段,這是我對新能源汽車的感覺。
好的商業模式是能保持超過社會平均回報
不是靜態看資產輕重、ROE高低
問:什么模式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喬遷:我們過去看到過非常多的商業模式,可能就是曇花一現的,它沒有一個持久的存在。
在我看來,要定義一個商業模式是好的,首先它一定是能夠長久存在的,并且能夠獲得一定的超額社會平均回報。
這樣的商業模式才能稱之為長期的、動態的、好的商業模式。他一定是創造社會價值的,才有長期存在的意義。
這是商業模式成立的基礎。
第二個部分,不用很靜態地去看一個商業模式好或者壞,或者說它的資產很重,所以它看上去并沒有那么好;
某些公司看上去比較輕,在某一階段的ROE看上去非常的高,所以就叫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區分好壞的背后,叫做它能夠保持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的優勢,或者說能夠更好地保持相對優勢能力的商業模式,(這才是)是比較好的商業模式。
沒有絕對的特別好,或者特別壞,因為它中間摻雜的因素是非常的多的。
一個公司要持續保持相對同行的優勢、成立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背后一定需要一個非常好的管理團隊去支撐。
企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間一定會應對很多的變化。
它在每一個時點上怎么應對變化,能夠保持它相對于同行的競爭優勢,讓它的好的商業模式保持下去,背后很重要的支撐力量來自于團隊和人。
這一部分可能也是過去這么長時間以來,我們自己的經驗教訓,不用在一開始定性一個商業模式是好或者壞的。
去觀察它相對于社會保持相對優勢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是不是一個值得持續觀察的好公司。
“現在新能源行業的趨勢已經非常清晰了。新能源行業發展可能是后面世界發展的主基調,甚至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它可能會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形勢,國家實力對比,甚至地緣政治……
所以我這里還想特別提一下,隆基在引領新能源革命方面,確實是起到一個領頭的、主導的作用。
我一直說隆基這個公司是個改變世界的公司,所以這里我特別想對隆基這么優秀的公司,還有李總等管理層表達致敬。”
“大家都看到了,汽車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它的蛋糕要重新開始劃分了,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了。
但是未來蛋糕重新劃分以后,怎么分?誰能分到?誰能占到一個什么位置?分到怎么樣一個份額?很多都還是未知數。”
“不是說技術最領先的,最后就一定是贏家,也不是說誰最努力、誰投入最大,甚至說也不是說誰有了先發優勢,就一定是贏家。一切都是充滿變化的。”
“到現在你要我說(新能源)這個行業是什么樣子的,我的感覺就是一鍋粥,格局、技術、路線現在是處在很混亂的一個階段,是一鍋大雜燴的粥。
因為這個行業的前景,10年、20年以后,這個行業的運行模式都有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自動駕駛真的普及以后,是不是每個家庭擁有一個車?還是會有一個社會的公眾機構提供一個大的車輛來用?20年以后,全球還經銷8000萬輛車嗎?也可能3000萬輛車就能滿足需要了。”
“不用很靜態地去看一個商業模式好或者壞,或者說它的資產很重,所以它看上去并沒有那么好;某些公司看上去比較輕,在某一階段的ROE看上去非常的高,就叫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區分好壞的背后,叫做它能夠保持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的優勢,或者說能夠更好地保持相對優勢能力的商業模式,(這才是)是比較好的商業模式。”
“我經常聽到有些投資人說這個企業未來5年、10年高增長沒有任何問題等等,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上,預測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有很多預測,尤其是預測較為遠一些的未來時,都錯得離譜,甚至可笑。
投資中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還是要稍微保守一些預測。”
以上,是寧泉資產執行董事楊東,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監董承非、興證全球基金經理喬遷,日前在“2021年度巴菲特股東大會中國投資人峰會”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楊東和董承非就對于未來預測這一話題,分享了自己看法,重點談到了對于當下新能源車、光伏行業的判斷。
從長遠角度,他們都非常看好新能源這一行業,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改變世界的行業,但他們也強調,當下這個行業格局在不斷變化,市場非常混亂,蛋糕在重新分配,未來究竟誰是贏家,現在還很難看清楚。
喬遷主要分享了自己的投資方法、如何對公司定價,以及對好的商業模式的判斷。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圓桌對話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

投資肯定要預測未來
但要在了解行業規律、商業模式的基礎上預測
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
問:投資是關于未來的,就需要對于未來做出預判。在你的投資方法里面,如何對未來做出一個比較好的預判?
楊東:投資肯定是要預測未來的,尤其是成長股投資;
理論上說,你給的估值越高,你對未來增長的平均幅度、持續時間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獨具慧眼地預測到了某些大的趨勢,你可能會有非常豐厚的回報。
但是如何預測這個事情,說起來可能內容就很多了。
總的來講,
首先,很多東西是從歷史中學習的,了解歷史,你才能對未來有所預測。
第二,很多時候我們要把一些行業的規律、商業模式、還有企業的一些基本競爭規律(了解清楚),在這基礎上才有預測。
還有一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很多時候,在大趨勢基礎上我們也強調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當然,我這里反而想說一下,市場是充滿不確定的,我們還是要經常對市場保持敬畏,不要隨便做出一個預測,市場是很難預測的。
在投資中,我們還是要保守一些,因為我經常聽到有些投資人說這個企業未來5年、10年高增長沒有任何問題等等,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
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上,預測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有很多預測,尤其是預測較為遠一些的未來時,都錯得離譜,甚至可笑。
投資中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還是要稍微保守一些預測。
因為有時候,就算是企業的一線經營者,明年也未必看得清楚,還不要說5年、10年。
因為世界變化太大了,所以這里再引用一下巴菲特關于投資的(話),我們在投資中一定要留好安全邊際,這點很重要。
好的投資人應該不斷反思
早年更關注企業現在的狀態
現在看企業未來更多一些
問:我發現你特別愛反思,這種反思是因為你自己性格的原因,還是一種工作方法?
董承非:從業這么多年,錯誤肯定是犯了不少,這個是不容回避的。
一方面,自己性格可能有這方面的特質,
另一方面,(反思)也是在這個行業能夠生存下來的一個必要。
剛才楊總也說,我們這個行業是面向未來的,無論怎么樣,你都要對未來進行預測。
但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確實需要從歷史上犯的錯誤里面,汲取經驗教訓,用來指導、修正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在應對未來的變化過程中,把勝率提高。
一個好的投資人應該不停反思,通過反思才能進步,才能更加適應未來的市場。
問:從你的角度,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可以值得投資,一般來說會重點關注哪些角度?
董承非:早些年,我更關注企業現在的狀態,靜態財務指標會多一些。
但這幾年,看企業未來會更多一些。牽涉到未來的時候,企業管理層比重確確實實越來越高。
當然,看人是一個很強壁壘的東西,所以我還在學習的過程中。
其他的幾塊大家也都談的比較多,商業模式、競爭格局……這些都是決定投資企業的時候,重點考慮的一些方面。
先守住長期的底線
再去想要獲取更多的超額
在我的投資方法論中,非常強調定價
問:你這么年輕,但是投資風格非常老辣,這背后,有什么獨特的方法論嗎?
喬遷:首先,投資方法更關乎的不是對錯問題,而是選擇問題。
選擇這個問題背后包含了很多,你成長過程中的文化的背景是什么樣的?你所工作的公司的氛圍是怎么樣的?你堅持的價值觀和你的性格本質是怎么樣的?
綜合了這么多的因素在一起,最后選擇了一個長期可信賴和執行的一個方法論,這更關乎于一種選擇的問題。
你提到投資方法論是怎么形成的?
我自己感受是,我一畢業很幸運,加入了興全基金,在一個長期主義的指導思想下,慢慢形成了初步想要嘗試的風格。
在這個基礎之上,可能我自己個人的性格,或者我對某些事物價值觀的理解,在這中間有一定的匹配度。
或者說在很多前輩的指導下,讓我對一些事物有了更強烈的信念,最后選擇了一個投資方法論。
從現在來看,我自己的投資方法論是,我相信做基金是一件非常長期的事情,我相信我的基金投資目標是要在一個比較長期的維度里面,獲取一個比較合理的超額收益。
這是我的投資方法論所服務的最大目標和我相信的未來。
在這個基礎之上,包括前面楊東總正好也提到安全邊際這個事情,這件事情在我們公司的文化里,受到的影響是特別深的;
在長期主義的思想下面,很大的一部分叫做控制風險,這個意識是非常強烈的。
所以我自己的方法論也比較強調先守后攻,先守住長期的底線,再去想要獲取更多的超額,
這也是興全的文化里面對我影響非常深的一部分,構成了我的方法論中很重要的底線思維方式。
這是一個大的投資方法。
具體到日常的方法論上來講,我是自下而上選股,我希望選擇到一些優秀的個股,去分享這些企業的成長。
從一個股東的角度說,通過企業的成長分享到它背后的一些回報,拉到長期維度里面,這肯定是投資最后想要獲得的底線回報。
這也是守住底線的方式,我跟好的企業一起成長,最差的結果是我用時間去換空間。
看得越長的問題,大的方向反而更容易判斷清楚,如果大的方向,這個事情是可以信賴的,可以跟蹤反饋它的路徑,去動態調整。
另外,長期問題上面,比較相信邏輯推演和人性在底層、長期維度中間所發揮的作用。
在長期維度里面,邏輯的推演是有一定可信賴度的,我們自下而上的選股,選擇這批公司跟它長期成長。
第二個維度,在我的投資方法論里面,也非常強調定價這件事情。
好的公司在合理的價格上去參與和持有。
在一個相對波動比較大的市場里面,以一個不是特別合理的價格去持有一個好的資產,通過拉長足夠長的時間周期,最后也能獲得一定的回報。
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我可能希望在中間做一定的平衡。
在定價方面,我希望在一批的好公司中間,去選取一些定價更為合理的公司去持有。
第三,在風控和投資收益這方面,我們非常強調先往下看風險,長期的風險先守住,再去往上看空間。
這個優先級在我的投資方法論中間是比較明確的,
叫做風險和收益大多數時候是互相匹配的,但是收益和風險之間,我更加強調確定性的因素,再去強調一些超額的部分。
定價有科學和藝術兩部分
問:剛才你談到了定價,我記得你曾經說過,要想獲得長期超越市場的超額收益,就必須要有比市場更加牛的定價能力,這種定價能力怎么才能修煉出來?
喬遷:定價確實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之所以難,是它有科學的一部分在、有理論的基礎在那,同時中間融合了非常多藝術的部分在里面。
首先,我心中會有一個我認可的,它在長周期里面客觀的價值區間。
這一部分需要判斷企業的發展路徑是怎么樣的,對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公司持續長期積累,對它的產業演變有一定的認識,這是對基本面的一些看法。
第二部分的定價,需要有一定的財務的知識,用一個理論公式,去得出它遠期價值區間。
這一部分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公式,但是背后融合了非常多的參數和假設,而且你要在不停的日常跟蹤中,去動態調整這些參數和假設。
這些因素怎么去應對,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以及一定的科學知識理論。
這兩個融合起來,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我所相信的,它在長周期里面的大概價值區間,這是比較偏科學的部分。
定價更難的一部分,還是它中間的藝術部分,
它不簡單是一個公式,我們在判斷每個參數的背后假設下,融合了每個人對于事物的看法,它的價值觀是怎么樣的。
你在每一個節點上對一個事情做了判斷,背后有性格、價值觀以及你對于事物的認知在里面。
另一方面,藝術性在于,我們有了客觀的、認可的價值以后,還有一部分的主觀因素;
叫做市場會怎么想這個問題,很多股價的波動來自于市場怎么想。
我們相信長期價值會向合理的價值、科學的中樞去收斂,在這個過程中間,經常是有偏離的,這時候我們也會適度考慮市場怎么想這個問題。
我們會結合不同的市場、一個公司發展的階段,以及我們對市場的理解,或者一些更偏人性方面的東西,做一個綜合的判斷。
所以定價確實需要融合非常多的因素,有主觀的,有客觀的,你怎么在這個中間平衡好自己的尺度,
以及在一個變化的市場里面,什么東西是你要堅持不變的,形成你賴以依靠的一個定價,圍繞著中樞去做一定的動作和擺動,這是對于定價理解比較困難的部分。
新能源行業還處于不斷變化中
汽車市場要重新開始劃分了
但是怎么劃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問:在市場還沒有關注光伏、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你就已經開始研究和布局了,現在這已經成為一個資本風口。站在當下,你在布局新興產業的時候,重點會考慮哪些因素?
楊東:作為投資人,我們的好奇心還是挺不錯的。
所有的新興行業幾乎都有關注,包括每個新興行業的一些前沿公司,我們也都有交代研究員不斷跟蹤。
畢竟新興行業,它可能帶來高增長和很多機會。
但是這里面,我們關注最多的還是新能源行業,我們至少10年前都開始關注了,
像光伏,無錫尚德、賽維、晶澳太陽能,2004年、2005年斷斷續續在美國上市,我們當時就開始關注。
電動車,我們跟比亞迪的淵源也非常久了。
現在新能源行業的趨勢已經非常清晰了。
新能源行業發展可能是后面世界發展的主基調,甚至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
它可能會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形勢,國家實力對比,甚至地緣政治。
所以我這里還想特別提一下,隆基股份在引領新能源革命方面,確實是起到一個領頭的、主導的作用。
我一直說隆基這個公司是個改變世界的公司,所以這里我特別想對隆基這么優秀的公司,還有李總等管理層表達致敬。
新能源行業是我們長期一直關注的,但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還處于不斷變化中。
像光伏,硅料環節現在有顆粒硅出來了;
硅片環節,210跟182兩個陣營現在好像還競爭得很厲害;
電池片,明年TOPCon、異質結可能都有大量的量產出來,所以世界是一直在變的。
說到電動車這一塊,電池吧,前兩年比亞迪本來已經準備乘用車全部改用三元了,磷酸鐵鋰產能都有點過剩了。
但是去年它又搞出了刀片電池,現在乘用車又準備全部用磷酸鐵鋰刀片電池了。所以真的變化很快。
包括電動車,現在是德系三強,兩年前他們就已經決定全力追趕,全力轉型。
傳統的這些豪車,現在我們絕對不能說他們是不堪一擊的,應該還是有很強實力的。
除了造車新勢力,還有暫時領先的,像特斯拉、比亞迪,小米也要來造車了,華為、蘋果這種重量級的,他們都要到汽車市場。
為什么它們都要來了?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汽車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它的蛋糕要重新開始劃分了,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了。
但是未來蛋糕重新劃分以后,怎么分?誰能分到?誰能占到一個什么位置?分到怎么樣一個份額?很多都還是未知數。
技術路線的這種競爭,包括企業這種競爭,它們就跟達爾文進化論說的物種之間的競爭是一樣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不是說技術最領先的,最后就一定是贏家,也不是說誰最努力、誰投入最大,甚至說也不是說誰有了先發優勢,就一定是贏家。
一切都是充滿變化的,所以還是回到剛才那句話,有的時候看清一個行業的趨勢跟投資之間,它還不是一回事,還要考慮很多別的因素。
巴菲特的安全邊際思想,就是深刻地告訴我們,人都是會犯錯誤的,一定要考慮到你犯錯誤的可能和概率,所以一定要留好安全邊際。
世界上絕對沒有神仙,大家都是凡人,所以投資中一定要留好安全邊際。
在比亞迪最困難的時候
看到了未來高企的市值
電動車現在格局是一鍋粥
問:從產業的角度來具體談一下,你對于新能源行業這個領域是怎么看的?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什么樣的情況?
董承非:楊東總當時確實是帶著我們去接觸新能源行業,了解電動車行業。
我記得還很清楚,當時是比亞迪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有一次在世紀公園散步,楊總給我們用狂野兩個字展望了比亞迪未來的市值,我們當時都覺得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但是那個市值目標在去年差點實現。
確實因為受楊總的影響,我們新能源買得很早,當時新能源的車牌還是傳統的車牌,還沒有專用車牌,我們就買了。
這么多用下來,自己也一直作為用戶在試、在感悟這個市場、這個行業。
到現在你要我說這個行業是什么樣子的,我的感覺就是一鍋粥,格局、技術、路線現在是處在很混亂的一個階段,是一鍋大雜燴的粥。
因為這個行業的前景,10年、20年以后,這個行業的運行模式都有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自動駕駛真的普及以后,是不是每個家庭擁有一個車?還是會有一個社會的公眾機構提供一個大的車輛來用?20年以后,全球還經銷8000萬輛車嗎?也可能3000萬輛車就能滿足需要了。
第二,這個行業的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是一個市場格局重新劃分的年代。
做手機的也說,汽車就是手機裝四個輪子,所有的IT大廠都已經下場了,所以格局上面也是一鍋粥。
技術上面,按照現在,無論是鐵鋰還是三元的路線,電動化如果要真正大到一個普及,這條路線有可能還要再顛覆一次。
但是你說什么時候、什么路徑來顛覆?我真不知道。
還是回到那句話,對投資來講,現在展望未來是非常混亂的一個階段,這是我對新能源汽車的感覺。
好的商業模式是能保持超過社會平均回報
不是靜態看資產輕重、ROE高低
問:什么模式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喬遷:我們過去看到過非常多的商業模式,可能就是曇花一現的,它沒有一個持久的存在。
在我看來,要定義一個商業模式是好的,首先它一定是能夠長久存在的,并且能夠獲得一定的超額社會平均回報。
這樣的商業模式才能稱之為長期的、動態的、好的商業模式。他一定是創造社會價值的,才有長期存在的意義。
這是商業模式成立的基礎。
第二個部分,不用很靜態地去看一個商業模式好或者壞,或者說它的資產很重,所以它看上去并沒有那么好;
某些公司看上去比較輕,在某一階段的ROE看上去非常的高,所以就叫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區分好壞的背后,叫做它能夠保持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的優勢,或者說能夠更好地保持相對優勢能力的商業模式,(這才是)是比較好的商業模式。
沒有絕對的特別好,或者特別壞,因為它中間摻雜的因素是非常的多的。
一個公司要持續保持相對同行的優勢、成立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背后一定需要一個非常好的管理團隊去支撐。
企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間一定會應對很多的變化。
它在每一個時點上怎么應對變化,能夠保持它相對于同行的競爭優勢,讓它的好的商業模式保持下去,背后很重要的支撐力量來自于團隊和人。
這一部分可能也是過去這么長時間以來,我們自己的經驗教訓,不用在一開始定性一個商業模式是好或者壞的。
去觀察它相對于社會保持相對優勢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是不是一個值得持續觀察的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