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海上風電并網補貼的最后一年。隨著上網電價政策的調整,風電“搶裝”從陸上走向海洋,如今海上風電行業已進入沖刺階段。
業內人士表示,在“搶裝”驅動下,海上風電有望實現規模增長,給全產業鏈帶來系列挑戰與考驗,因此行業需要理性發展。
“搶裝”進入沖刺階段
事實上,2020年海上風電“搶裝”的行情已經開啟。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06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約900萬千瓦。如今海上風電“搶裝”進入沖刺階段。按照當前投資企業的開工建設節奏,2021年新增并網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600萬-70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將達1500萬千瓦左右。
海上風電“搶裝”加速存在客觀原因,補貼退坡、電價下調、平價上網是海上風電“搶裝”的核心因素。根據政策要求,2019、2020年新核準海上風電指導價調整為每千瓦時0.8元、0.75元;2018年年底前核準的海上風電在2021年12月31日前實現并網的,才能獲得0.85元/千瓦時的核準電價,2022年及以后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執行并網年份的指導價。
2020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按規定完成核準(備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力發電,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
“雖然海上風電是我國風電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但要對海上風電的‘搶裝’保持理性態度。”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表示,2021年以后,中央財政將取消海上風電補貼,短期內對海上風電行業的發展挑戰巨大,但從長遠看,只有更低的度電成本,海上風電才有競爭力。
產業鏈面臨考驗
海上風電“搶裝”在帶來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的同時,對產業鏈的擾動效應也愈加明顯。目前,海上風電行業已經出現了短暫的供需失衡狀況,從風機大部件開發制造到整機生產,再到吊裝施工等,整條海上風電產業鏈都將面臨巨大考驗。
海上風電“搶裝”將會推高工程造價,降低項目投資收益率。同時,項目工期緊張,施工質量和工程建設風險增加。“價格被推高其實是恐慌情緒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樣大的需求如何保證工程質量也是問題。”新疆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說。
同時,海上風電“搶裝”導致風機葉片、整機等設備供不應求,海上風電項目設備供應商的履約壓力不斷加大。“行業企業在獲取訂單時,要與產能緊密匹配。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一味去市場獲取更多訂單得不償失。”田慶軍表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履行對客戶的交付承諾,保證客戶的海上風電項目可以如期并網。
田慶軍還說,風電整機商“搶裝”一定要量力而為,要審視自身的供應鏈,避免因為供應鏈緊張,交付不上風機;開發商更要深入調研產業鏈,不要僅依靠風電整機商的信息,要盡可能選擇質量可靠能夠穩定供貨的供應商。
此外,海上船機等施工資源不足是海上風電“搶裝”的最大瓶頸,可謂是“一船難求”。目前,國內可以用于海上風電吊裝和基礎施工的船只只有30余艘。按照一艘安裝船每年吊裝風機40臺計算,30艘船一年只能吊裝1200臺風機,以平均每臺風機5兆瓦容量測算,全年最大吊裝容量僅為6吉瓦。
同時,海上風電安裝船租賃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在海上風電“搶裝”前,江蘇省海上風電安裝船租賃價格在每年每艘船400萬元左右,但今年這一價格已上漲至800萬-1000萬元。
平價之路道阻且長
與陸上風電和光伏相比,海上風電的平價之路要相對艱難。
據測算,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每千瓦造價仍相對較高,在海上風電開發較早的江蘇、浙江等地,海上風電每千瓦造價在1.4萬-1.6萬元之間,今年則出現上漲,部分地區達到1.8萬元左右。而在廣東等省份,海上風電每千瓦造價相對更高,達到了2.1萬元左右。但如果海上風電要達到平價水平,每千瓦造價至少需要降至9000元左右,與目前價格仍有較大差距。
“目前距離海上風電平價上網還有很大差距。海上風電要想實現平價上網,需要降低融資成本、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田慶軍表示,如果杭州灣以北海域,海上風電工程總承包價格降到單位千瓦12000元,融資成本降低到4%,發電小時數達到3500小時,海上風電就可以做到0.4元以下的度電成本。“希望各省加大對海上風電的補貼,在國補取消后,扶上馬再送一程,只有這樣海上風電平價上網才會來得更快些。”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首席營銷官楊璞表示,海上風電的發展,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加強技術創新。“一方面要更加適應環境的技術創新。我國沿海很多海域自然條件差,比如東南沿海有臺風,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積累,為在臺風侵擾下的海上風電發展打開空間。另一方面是技術創新,通過創新對各個產業鏈環節進行優化,降低施工成本,比如研發大兆瓦機組,減少單位功率投資,降低運維成本;產業鏈集成能力提升和整體解決方案優化,從整體上降成本;智慧化能力提升,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降低設計、運維等成本。”
業內人士表示,在“搶裝”驅動下,海上風電有望實現規模增長,給全產業鏈帶來系列挑戰與考驗,因此行業需要理性發展。
“搶裝”進入沖刺階段
事實上,2020年海上風電“搶裝”的行情已經開啟。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306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約900萬千瓦。如今海上風電“搶裝”進入沖刺階段。按照當前投資企業的開工建設節奏,2021年新增并網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600萬-70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將達1500萬千瓦左右。
海上風電“搶裝”加速存在客觀原因,補貼退坡、電價下調、平價上網是海上風電“搶裝”的核心因素。根據政策要求,2019、2020年新核準海上風電指導價調整為每千瓦時0.8元、0.75元;2018年年底前核準的海上風電在2021年12月31日前實現并網的,才能獲得0.85元/千瓦時的核準電價,2022年及以后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執行并網年份的指導價。
2020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新增海上風電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按規定完成核準(備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力發電,按相應價格政策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
“雖然海上風電是我國風電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但要對海上風電的‘搶裝’保持理性態度。”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表示,2021年以后,中央財政將取消海上風電補貼,短期內對海上風電行業的發展挑戰巨大,但從長遠看,只有更低的度電成本,海上風電才有競爭力。
產業鏈面臨考驗
海上風電“搶裝”在帶來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的同時,對產業鏈的擾動效應也愈加明顯。目前,海上風電行業已經出現了短暫的供需失衡狀況,從風機大部件開發制造到整機生產,再到吊裝施工等,整條海上風電產業鏈都將面臨巨大考驗。
海上風電“搶裝”將會推高工程造價,降低項目投資收益率。同時,項目工期緊張,施工質量和工程建設風險增加。“價格被推高其實是恐慌情緒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樣大的需求如何保證工程質量也是問題。”新疆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曹志剛說。
同時,海上風電“搶裝”導致風機葉片、整機等設備供不應求,海上風電項目設備供應商的履約壓力不斷加大。“行業企業在獲取訂單時,要與產能緊密匹配。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一味去市場獲取更多訂單得不償失。”田慶軍表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履行對客戶的交付承諾,保證客戶的海上風電項目可以如期并網。
田慶軍還說,風電整機商“搶裝”一定要量力而為,要審視自身的供應鏈,避免因為供應鏈緊張,交付不上風機;開發商更要深入調研產業鏈,不要僅依靠風電整機商的信息,要盡可能選擇質量可靠能夠穩定供貨的供應商。
此外,海上船機等施工資源不足是海上風電“搶裝”的最大瓶頸,可謂是“一船難求”。目前,國內可以用于海上風電吊裝和基礎施工的船只只有30余艘。按照一艘安裝船每年吊裝風機40臺計算,30艘船一年只能吊裝1200臺風機,以平均每臺風機5兆瓦容量測算,全年最大吊裝容量僅為6吉瓦。
同時,海上風電安裝船租賃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在海上風電“搶裝”前,江蘇省海上風電安裝船租賃價格在每年每艘船400萬元左右,但今年這一價格已上漲至800萬-1000萬元。
平價之路道阻且長
與陸上風電和光伏相比,海上風電的平價之路要相對艱難。
據測算,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每千瓦造價仍相對較高,在海上風電開發較早的江蘇、浙江等地,海上風電每千瓦造價在1.4萬-1.6萬元之間,今年則出現上漲,部分地區達到1.8萬元左右。而在廣東等省份,海上風電每千瓦造價相對更高,達到了2.1萬元左右。但如果海上風電要達到平價水平,每千瓦造價至少需要降至9000元左右,與目前價格仍有較大差距。
“目前距離海上風電平價上網還有很大差距。海上風電要想實現平價上網,需要降低融資成本、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田慶軍表示,如果杭州灣以北海域,海上風電工程總承包價格降到單位千瓦12000元,融資成本降低到4%,發電小時數達到3500小時,海上風電就可以做到0.4元以下的度電成本。“希望各省加大對海上風電的補貼,在國補取消后,扶上馬再送一程,只有這樣海上風電平價上網才會來得更快些。”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首席營銷官楊璞表示,海上風電的發展,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加強技術創新。“一方面要更加適應環境的技術創新。我國沿海很多海域自然條件差,比如東南沿海有臺風,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積累,為在臺風侵擾下的海上風電發展打開空間。另一方面是技術創新,通過創新對各個產業鏈環節進行優化,降低施工成本,比如研發大兆瓦機組,減少單位功率投資,降低運維成本;產業鏈集成能力提升和整體解決方案優化,從整體上降成本;智慧化能力提升,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降低設計、運維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