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國補取消步入倒計時,廣東的抓緊開出了“末班車”!
記者獲悉,廣東省發改委日前發布了《關于下達廣東省2021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顯示,2021年廣東省內將重點建設19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投資總額高達417.6億元。
與此同時,廣東年內還將開啟21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預備建設。記者統計發現,這21個海上風電項目的投資額接近5700億元。
相比之下,廣東2020年開展前期預備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投資額僅有572.43億。雖然只過了一年,但暴漲的投資額,無疑向外界清晰地傳遞了廣東搶抓海上風電投資建設窗口期的積極態度,風電企業在廣東的發展機遇值得看好。
追趕中央補貼的末班車
回顧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中央補貼無疑是風電企業的重要供血者,對項目投資收益至關重要。
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自2019年起新增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應以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而2019年前獲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則鎖定0.85元/千瓦的原有電價。
文件印發后,風電市場迅速掀起一股“搶裝潮”。不過好景不長,發改委次年便發布通知,決定將海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修改為指導價。與此同時,發改委還明確規定,新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及海上風電項目,將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上網電價,并且上網電價不得高于項目所在資源區的指導價。
2020年1月20日,財政部、發改委以及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指出,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補貼。按規定核準(備案),并于2021年底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電,可按照相應價格享受中央補貼。
隨著文件的出臺,如何趕上中央補貼“末班車”,成為了很多海上風電項目重點考慮的頭等大事。
很顯然,廣東今年重點建設的19個海上風電項目如果順利并網,正好能趕上中央補貼的“末班車”。
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共計約32GW的海上風電項目已獲得審批(未并網),除去明確要在2021年并網的3.9GW項目,仍有28.1GW的項目無法進入國家補貼目錄,需要地方補貼接力。
地方補貼接力,時間只有兩年
2020年12月,廣東省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我省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及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海上風電中央補貼明確會被取消后,地方出臺的第一個補貼標準。
根據文件,廣東未來兩年將投入55.5億元扶持海上風電項目。補貼總容量不超過4.5GW,分為2022年及2023年兩年,分別按照每千瓦1500元、100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2024年時,廣東將建成海上風電平價項目,并實現海上風電項目并網。從2024年開始,廣東也將不再對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另外,意見也給出了廣東海上風電裝機的預期。意見指出,2021年底,廣東省海上風電建成投產裝機將達400萬千瓦;而2025年時,廣東省海上風電裝機量將達1500千瓦。屆時,廣東平價項目的裝機規模也將超過800千瓦。
記者發現,廣東省2021年開展前期預備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絕大部分都將在2024年前投產,這一時間節點同廣東海上風電補貼退出的截止時間相吻合。
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廣東能源供給與需求間的缺口始終存在。為緩解能源供需之間的差距,廣東省近年來始終大力開發新能源。隨著“30·60”碳目標的提出,擁有8500公里海岸線的廣東,勢必要利用好風能資源。
如今,廣東率先明確了40個海風項目、6100億投資的建設規模,又一次走在了沿海城市前列。預計到2030年,廣東的海上風電投產規模將達到3000萬千瓦,未來前景機會值得關注。
記者獲悉,廣東省發改委日前發布了《關于下達廣東省2021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顯示,2021年廣東省內將重點建設19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投資總額高達417.6億元。
與此同時,廣東年內還將開啟21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預備建設。記者統計發現,這21個海上風電項目的投資額接近5700億元。
相比之下,廣東2020年開展前期預備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投資額僅有572.43億。雖然只過了一年,但暴漲的投資額,無疑向外界清晰地傳遞了廣東搶抓海上風電投資建設窗口期的積極態度,風電企業在廣東的發展機遇值得看好。
追趕中央補貼的末班車
回顧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中央補貼無疑是風電企業的重要供血者,對項目投資收益至關重要。
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自2019年起新增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應以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而2019年前獲準的海上風電項目則鎖定0.85元/千瓦的原有電價。
文件印發后,風電市場迅速掀起一股“搶裝潮”。不過好景不長,發改委次年便發布通知,決定將海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修改為指導價。與此同時,發改委還明確規定,新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及海上風電項目,將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上網電價,并且上網電價不得高于項目所在資源區的指導價。

2020年1月20日,財政部、發改委以及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指出,新增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補貼。按規定核準(備案),并于2021年底前全部機組完成并網的存量海上風電,可按照相應價格享受中央補貼。
隨著文件的出臺,如何趕上中央補貼“末班車”,成為了很多海上風電項目重點考慮的頭等大事。
很顯然,廣東今年重點建設的19個海上風電項目如果順利并網,正好能趕上中央補貼的“末班車”。
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共計約32GW的海上風電項目已獲得審批(未并網),除去明確要在2021年并網的3.9GW項目,仍有28.1GW的項目無法進入國家補貼目錄,需要地方補貼接力。
地方補貼接力,時間只有兩年
2020年12月,廣東省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我省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及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在海上風電中央補貼明確會被取消后,地方出臺的第一個補貼標準。
根據文件,廣東未來兩年將投入55.5億元扶持海上風電項目。補貼總容量不超過4.5GW,分為2022年及2023年兩年,分別按照每千瓦1500元、100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2024年時,廣東將建成海上風電平價項目,并實現海上風電項目并網。從2024年開始,廣東也將不再對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另外,意見也給出了廣東海上風電裝機的預期。意見指出,2021年底,廣東省海上風電建成投產裝機將達400萬千瓦;而2025年時,廣東省海上風電裝機量將達1500千瓦。屆時,廣東平價項目的裝機規模也將超過800千瓦。
記者發現,廣東省2021年開展前期預備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絕大部分都將在2024年前投產,這一時間節點同廣東海上風電補貼退出的截止時間相吻合。
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廣東能源供給與需求間的缺口始終存在。為緩解能源供需之間的差距,廣東省近年來始終大力開發新能源。隨著“30·60”碳目標的提出,擁有8500公里海岸線的廣東,勢必要利用好風能資源。
如今,廣東率先明確了40個海風項目、6100億投資的建設規模,又一次走在了沿海城市前列。預計到2030年,廣東的海上風電投產規模將達到3000萬千瓦,未來前景機會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