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個月前舉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其中交通領域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在3月31日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指導、協鑫集團和中金資本聯合主辦的零碳驅動綠色交通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分享了他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如何融合轉型的思考。
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必然要求
王志軒認為,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必然要求。
“汽車與交通領域,將承擔著大規模消納新能源以替代石油消費主力軍的作用。通過汽車和交通領域大規模以電代油,將會降低石油消費比重,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減少環境污染及碳排放。電力系統在為汽車交通領域提供優質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及優質服務過程中,將會進一步加速電能替代和汽車交通的轉型發展。”同時,王志軒表示,以新能源為動力的汽車交通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著重要“調節器”“穩定器”的作用。大量固定及移動用的電源及儲電設備,為解決電力系統由于新能源大量接入對系統造成的波動性不穩定性問題提供了可以預期的解決方案。
“因此,電力及汽車交通的融合發展,既是各取所需,又構成了良性的工業生態模式,從而會催生出更多的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轉型。”王志軒表示。
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還處于初期研究、探索階段
王志軒認為,傳統的電力與汽車交通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煤電運”的上下游關系上,在業務性質上分屬不同領域,主要的關系是靠合同的“接合”而不是“融合”。在低碳轉型下,電力與汽車交通的“融合”主要是指,原來相對獨立的行業、產業或組織,在一個總目標下,為了實現高效、協調、共贏而采取共同認可和推進實施的方案、方法、行動的過程或結果。總目標是: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電力、汽車與交通的高量發展。
據了解,電力與汽車交通的融合涉及眾多產業鏈和供應鏈,包括新能源、電網、電池、充換電、岸電、交通工具、道路港口、居民小區、公共設施、汽車產業、汽車用戶等難以計數的產業和環節。從供應側的角度看,重點是電力系統、汽車交通、電池、充換電領域等。
目前,電力發展為交通汽車轉型提供了強大的電力物質基礎。我國電力系統不論是發電總裝機、年發電量、電網規模均居世界第一,近十多年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快速增長,不論裝機容量還是發電量已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社會發電量達7.6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已達到32.1%,煤電發電量比重近15年來下降了約2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充電設施建設發展迅速,截止到2020年,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已達150萬臺,充電站4.33萬座,換電站528座。建成了世界上充換電設施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全的充換電設施體系。
不過,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王志軒表示,一是新能源發電量比重仍然很低;二是電力系統缺乏適應大規模新能源發展靈活性資源,與發達國家靈活性資源約占50%相比,我們才約5%左右;三是儲能系統整體發展滯后,應對“灰犀牛”“黑天鵝”類力電力系統風險能力不足。四是充電設施還難以滿足用戶數量上和服務體驗上的需求;五是充電服務的商業模式還不完善,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六是電動汽車儲能的功能與電網需求之間的匹配還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融合發展遠遠不夠。
需提高認識,提前布局、提前規劃
為更好促進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發展,王志軒建議,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提前布局、提前規劃,加強溝通和協作。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開展交通汽車和配電網融合研究,提升電池安全、高能的充放電水平,研究主動配電網下支撐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互動的技術體系。
二是創新商業模式。探索電力交易市場化下用戶側商業生態,建立各種形態的負荷聚合商、充放電服務商,發揮市場機制,實現車企、用戶、運行商、電網的共贏。
三是提前規劃布局。能源電力與交通汽車轉型發展涉及面廣,需要開展頂層設計、提前布局。要建立起行業間的交叉融合部分,特別是在配網側和用戶側的協商、協同機制。
四是發揮標準引領作用。要開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互動標準體系研究,加快分布式儲能標準制定,推動技術和標準預研,建設標準推廣應用示范。
五是出臺政策支持。實現能源電力與交通汽車轉型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要加強政策研究,在電力交易市場規則、電池梯級管理、財政支持等方面出臺相關要求。
原題為:王志軒: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轉型
在3月31日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指導、協鑫集團和中金資本聯合主辦的零碳驅動綠色交通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分享了他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如何融合轉型的思考。
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必然要求
王志軒認為,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必然要求。
“汽車與交通領域,將承擔著大規模消納新能源以替代石油消費主力軍的作用。通過汽車和交通領域大規模以電代油,將會降低石油消費比重,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減少環境污染及碳排放。電力系統在為汽車交通領域提供優質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及優質服務過程中,將會進一步加速電能替代和汽車交通的轉型發展。”同時,王志軒表示,以新能源為動力的汽車交通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著重要“調節器”“穩定器”的作用。大量固定及移動用的電源及儲電設備,為解決電力系統由于新能源大量接入對系統造成的波動性不穩定性問題提供了可以預期的解決方案。
“因此,電力及汽車交通的融合發展,既是各取所需,又構成了良性的工業生態模式,從而會催生出更多的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轉型。”王志軒表示。
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還處于初期研究、探索階段
王志軒認為,傳統的電力與汽車交通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煤電運”的上下游關系上,在業務性質上分屬不同領域,主要的關系是靠合同的“接合”而不是“融合”。在低碳轉型下,電力與汽車交通的“融合”主要是指,原來相對獨立的行業、產業或組織,在一個總目標下,為了實現高效、協調、共贏而采取共同認可和推進實施的方案、方法、行動的過程或結果。總目標是: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電力、汽車與交通的高量發展。
據了解,電力與汽車交通的融合涉及眾多產業鏈和供應鏈,包括新能源、電網、電池、充換電、岸電、交通工具、道路港口、居民小區、公共設施、汽車產業、汽車用戶等難以計數的產業和環節。從供應側的角度看,重點是電力系統、汽車交通、電池、充換電領域等。
目前,電力發展為交通汽車轉型提供了強大的電力物質基礎。我國電力系統不論是發電總裝機、年發電量、電網規模均居世界第一,近十多年來可再生能源發電快速增長,不論裝機容量還是發電量已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社會發電量達7.6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已達到32.1%,煤電發電量比重近15年來下降了約2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充電設施建設發展迅速,截止到2020年,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已達150萬臺,充電站4.33萬座,換電站528座。建成了世界上充換電設施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全的充換電設施體系。
不過,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王志軒表示,一是新能源發電量比重仍然很低;二是電力系統缺乏適應大規模新能源發展靈活性資源,與發達國家靈活性資源約占50%相比,我們才約5%左右;三是儲能系統整體發展滯后,應對“灰犀牛”“黑天鵝”類力電力系統風險能力不足。四是充電設施還難以滿足用戶數量上和服務體驗上的需求;五是充電服務的商業模式還不完善,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六是電動汽車儲能的功能與電網需求之間的匹配還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融合發展遠遠不夠。
需提高認識,提前布局、提前規劃
為更好促進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發展,王志軒建議,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提前布局、提前規劃,加強溝通和協作。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開展交通汽車和配電網融合研究,提升電池安全、高能的充放電水平,研究主動配電網下支撐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互動的技術體系。
二是創新商業模式。探索電力交易市場化下用戶側商業生態,建立各種形態的負荷聚合商、充放電服務商,發揮市場機制,實現車企、用戶、運行商、電網的共贏。
三是提前規劃布局。能源電力與交通汽車轉型發展涉及面廣,需要開展頂層設計、提前布局。要建立起行業間的交叉融合部分,特別是在配網側和用戶側的協商、協同機制。
四是發揮標準引領作用。要開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互動標準體系研究,加快分布式儲能標準制定,推動技術和標準預研,建設標準推廣應用示范。
五是出臺政策支持。實現能源電力與交通汽車轉型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要加強政策研究,在電力交易市場規則、電池梯級管理、財政支持等方面出臺相關要求。
原題為:王志軒: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融合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