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人:董秘趙曦瑞 硅片業務負責人馮震坤
年報概況:
問答:
硅片產能?今年出貨量預期?尺寸?
拉棒和切片現在8gw 即烏海一期產能 最初規劃5gw現在做到了8gw
烏海二期定增項目10gw 做到之后烏海合計18gw 但是內蒙這邊政策不明朗 所以二期進度沒那么快
樂山24gw 一期12gw 設備已經進廠房 預計比烏海更快 今年年內可以貢獻一部分產量
今年出貨預期13-14gw 樂山全部規劃210下半年開始產出 所以樂山項目對今年的產出增量貢獻比較大 目前烏海項目還是166為主 年中全部轉為182(早期產能只能轉到182 無法到210)
去年出貨自產70% 代加工30%
今年上半年切片產能還是大量過剩 所以會繼續做代工 下半年因為210切片機不太匹配 所以下半年切片反而會有點缺
競爭格局?vs在產企業?vs新進入企業?
制造端到明年嚴重過剩 就算樂觀2022可以裝200gw以上 還是過剩 所以行業還是要洗牌 價格戰會進行 就像學生千軍萬去高考一樣?,F在硅片的投產強度至少10-20gw 已經是非上市公司所不能承受的了。隆基慢慢的缺乏了對行業的統治力,以前隆基想漲想跌或者想壓誰的價基本上是能看的到的。今年隆基春節前減產壓硅料價格沒有壓住,往年都會這樣控制壓住的,現在隆基估計也還關著2000多臺,三月份中環的出貨量可能會超越隆基,沒想到中環加入TCL之后反而成為最大的第三方大供應商。 這樣綜合下來,獨立的硅片供應商是更有利的競爭位置。我們這兩個月看到的一個變化是硅片老大在向中環走。 再看硅料的話,行業以前統治力第一是隆基,第二是通威,硅料這邊都看通威。
硅片新玩兒家:雙良 三一 高景
雙良 三一重工 去年九十月份就知道了這兩家要投,這兩家是外來者,也是做裝備出身。還有高景。
三一最開始做單晶爐,但是單晶爐這個市場已經不大了,三一也雖然本身也是裝備起身,也不投單晶爐了,所以后來想投硅片,但是最新看三一又認為硅片太多了,想去投硅料了;
雙良 本身做還原爐,開始先買一些,之后自己做爐子,他們對行業的看法和態度我們認為還是初步階段。 新的玩家進來肯定都是帶著資本,實力毋庸置疑,但是具體能做的如何要邊走邊看;
高景的實力是夠的,畢竟是晶科的原班團隊,現在看來是三家最有潛力的。
定價方式?為什么還能完全傳導硅料價格?后續硅片環節的競爭是否會以價格形式呈現?還是以有硅料為基礎?
最近一次的漲價 硅片是沒有完全傳導的。三月初的時候電池片開的還是非常滿的,所以硅片也沒有降價的動力,從開年到現在公司的硅片都是滿銷的。但是現在通威和愛旭的庫存都很大的,組件庫存也大了估計會有十幾個gw了。 預計會傳導到硅片企業。 硅料企業一直很團結,大家坐下來聊一聊就好了,所以二三月份輪流檢修。硅料的想法肯定是通過擠壓硅片企業的利潤來實現自己的硅料利潤最大化,以通威最明顯,就像通威的電池片是沒有利潤的,今年通威硅料電池一盤棋在做,以前還是各打各的。 四五月預計硅片和硅料環節開始承受壓力,因為下游的五大四小不接受,就是不知道這個壓力是怎么個承受方式。
rcz轉型ccz?
ccz的問題是技術進步沒有趕上行業進步。拉速沒有提高。當然從未來的角度來看,ccz如果可以解決品質和拉速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rcz以前也都經歷過,后來解決了),上限肯定是比rcz高的。問題就是如果就像perc性價比如果可以一直保持,異質結就只能是一種新型電池的技術存在,而無法大規模落地。
顆粒硅用量?
協鑫顆粒硅每個月一共才500噸,我們用的很少。我們希望他們能快點多供。
公司用的話摻雜現在也就5-10% 不會很高。
成本?
非硅7毛左右 今年定的目標還要再下降1毛
毛利率預期?
2020年年報里硅片是17% 原因是去年上半年價格戰二季度虧損
今年怎么走還不好判斷,硅料和組件兩個怎樣還不好判斷,尤其是7月份以后硅片包括京運通晶澳 高景 中環的產能都會有大量釋放,屆時硅片大量釋放,而硅料釋放不充分,所以一旦出現價格戰的話,硅片的利潤不會太樂觀。
硅料到2022年底的時候也會有90w噸300gw的產能,所以肯定想在現在自己比較優勢的時候來跟硅片談個更好的長單商務條款,一方面幫助硅片另一方借助硅片來幫建產能,所以越是硅片最困難的時候硅料越來主動幫忙,尤其是小的第三方硅料。今年公司樂山產能要出來,也有硅料企業主動來公司談。
公司也沒有更多硅料庫存,只能保證1個月的在手訂單使用。
210良率?
拉棒82% 切片A片91%(a+b的話96-97%)
硅片新擴產產能?
都是自己的設備,最新版本的160型設備,直接跳過了150型,新的160型設備一上來非硅成本就在6毛左右;同時熱場也是更大尺寸的。綜合下來無論是良率還有成本都會有優化。
不同設備對應成本?
爐子的優勢在自動化和加工型。投料量越大,非硅產能自然越大。
市場上不同的爐型對應的非硅成本分別是1.4 1.1 8毛 7毛 6毛
另外就是自動化,現在的爐子還是比較依賴操作工,提升自動化可以提高產量和良品率。
設備外售?
現在公司的發展把硅片定位重心,以裝備來基礎來支持硅片。賣了更多爐子的話會打擊自己材料,變成自己的競爭對手,左手打右手,邏輯不是很自洽。所以裝備現在只選匯款條件好的,以前行業匯款條件差競爭激烈,有些設備賣了款還沒回完客戶已經破產了。
熱場?
都是外采的。
半導體硅片進展?
自己沒有直管。這塊兒業務太小了,每年只有1000-2000w銷售額,主要以4-6寸晶圓為主。這塊兒業務主要是個儲備。
電站?
央企的成本和我們還不太一樣,現在交流下來央企的收益率只有5.5%左右,沒有到他們預期的6.5%左右所以
我們的話要求回報率要到8-9%才會去做。公司在電站沒有繼續大擴建的計劃,因為主要還是推硅片。一部分流貸,成本隨行就市,融資租賃部分7.5-8.5%。
現在1.7gw的并網電站總量(不包含已出手的300mw),公司被拖欠總量國補+省補18億多一些,占應收賬款的比例還是挺高的。未來以持有運營現有電站為主。公司的電站都是已并網的,如果要出售的話也會比較好出售,如果有出售因為體量比較大一般也會進行披露。
節能環保業務?
有做
財務問題?
銷售費用同比-20% 研發費用同比120%
銷售費用隨著營收的增長還是會增長 但肯定是邊際的
研發去年研發成本1600切片機 另外在區熔 碳化硅都有做儲備,所以去年研發有大幅上升
融資?
2020 年 3 月,公司啟動 2020 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擬募集資金不超過 25 億元,用于烏海 10GW 高效單晶硅棒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該事項已于 2020 年 9 月獲得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取得核準批復。2021 年 1 月,公司完成資金募集和驗資等工作,募集資金總額為人民幣 2,499,999,998.80 元。此外,公司于 2020 年 4 月完成了 2020 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債券的發行工作,募集資金 2.00 億元。報告期內,除上述融資方式外,公司還采用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方式進行融資,以滿足資金需求。
年報概況:
問答:
硅片產能?今年出貨量預期?尺寸?
拉棒和切片現在8gw 即烏海一期產能 最初規劃5gw現在做到了8gw
烏海二期定增項目10gw 做到之后烏海合計18gw 但是內蒙這邊政策不明朗 所以二期進度沒那么快
樂山24gw 一期12gw 設備已經進廠房 預計比烏海更快 今年年內可以貢獻一部分產量
今年出貨預期13-14gw 樂山全部規劃210下半年開始產出 所以樂山項目對今年的產出增量貢獻比較大 目前烏海項目還是166為主 年中全部轉為182(早期產能只能轉到182 無法到210)
去年出貨自產70% 代加工30%
今年上半年切片產能還是大量過剩 所以會繼續做代工 下半年因為210切片機不太匹配 所以下半年切片反而會有點缺
競爭格局?vs在產企業?vs新進入企業?
制造端到明年嚴重過剩 就算樂觀2022可以裝200gw以上 還是過剩 所以行業還是要洗牌 價格戰會進行 就像學生千軍萬去高考一樣?,F在硅片的投產強度至少10-20gw 已經是非上市公司所不能承受的了。隆基慢慢的缺乏了對行業的統治力,以前隆基想漲想跌或者想壓誰的價基本上是能看的到的。今年隆基春節前減產壓硅料價格沒有壓住,往年都會這樣控制壓住的,現在隆基估計也還關著2000多臺,三月份中環的出貨量可能會超越隆基,沒想到中環加入TCL之后反而成為最大的第三方大供應商。 這樣綜合下來,獨立的硅片供應商是更有利的競爭位置。我們這兩個月看到的一個變化是硅片老大在向中環走。 再看硅料的話,行業以前統治力第一是隆基,第二是通威,硅料這邊都看通威。
硅片新玩兒家:雙良 三一 高景
雙良 三一重工 去年九十月份就知道了這兩家要投,這兩家是外來者,也是做裝備出身。還有高景。
三一最開始做單晶爐,但是單晶爐這個市場已經不大了,三一也雖然本身也是裝備起身,也不投單晶爐了,所以后來想投硅片,但是最新看三一又認為硅片太多了,想去投硅料了;
雙良 本身做還原爐,開始先買一些,之后自己做爐子,他們對行業的看法和態度我們認為還是初步階段。 新的玩家進來肯定都是帶著資本,實力毋庸置疑,但是具體能做的如何要邊走邊看;
高景的實力是夠的,畢竟是晶科的原班團隊,現在看來是三家最有潛力的。
定價方式?為什么還能完全傳導硅料價格?后續硅片環節的競爭是否會以價格形式呈現?還是以有硅料為基礎?
最近一次的漲價 硅片是沒有完全傳導的。三月初的時候電池片開的還是非常滿的,所以硅片也沒有降價的動力,從開年到現在公司的硅片都是滿銷的。但是現在通威和愛旭的庫存都很大的,組件庫存也大了估計會有十幾個gw了。 預計會傳導到硅片企業。 硅料企業一直很團結,大家坐下來聊一聊就好了,所以二三月份輪流檢修。硅料的想法肯定是通過擠壓硅片企業的利潤來實現自己的硅料利潤最大化,以通威最明顯,就像通威的電池片是沒有利潤的,今年通威硅料電池一盤棋在做,以前還是各打各的。 四五月預計硅片和硅料環節開始承受壓力,因為下游的五大四小不接受,就是不知道這個壓力是怎么個承受方式。
rcz轉型ccz?
ccz的問題是技術進步沒有趕上行業進步。拉速沒有提高。當然從未來的角度來看,ccz如果可以解決品質和拉速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rcz以前也都經歷過,后來解決了),上限肯定是比rcz高的。問題就是如果就像perc性價比如果可以一直保持,異質結就只能是一種新型電池的技術存在,而無法大規模落地。
顆粒硅用量?
協鑫顆粒硅每個月一共才500噸,我們用的很少。我們希望他們能快點多供。
公司用的話摻雜現在也就5-10% 不會很高。
成本?
非硅7毛左右 今年定的目標還要再下降1毛
毛利率預期?
2020年年報里硅片是17% 原因是去年上半年價格戰二季度虧損
今年怎么走還不好判斷,硅料和組件兩個怎樣還不好判斷,尤其是7月份以后硅片包括京運通晶澳 高景 中環的產能都會有大量釋放,屆時硅片大量釋放,而硅料釋放不充分,所以一旦出現價格戰的話,硅片的利潤不會太樂觀。
硅料到2022年底的時候也會有90w噸300gw的產能,所以肯定想在現在自己比較優勢的時候來跟硅片談個更好的長單商務條款,一方面幫助硅片另一方借助硅片來幫建產能,所以越是硅片最困難的時候硅料越來主動幫忙,尤其是小的第三方硅料。今年公司樂山產能要出來,也有硅料企業主動來公司談。
公司也沒有更多硅料庫存,只能保證1個月的在手訂單使用。
210良率?
拉棒82% 切片A片91%(a+b的話96-97%)
硅片新擴產產能?
都是自己的設備,最新版本的160型設備,直接跳過了150型,新的160型設備一上來非硅成本就在6毛左右;同時熱場也是更大尺寸的。綜合下來無論是良率還有成本都會有優化。
不同設備對應成本?
爐子的優勢在自動化和加工型。投料量越大,非硅產能自然越大。
市場上不同的爐型對應的非硅成本分別是1.4 1.1 8毛 7毛 6毛
另外就是自動化,現在的爐子還是比較依賴操作工,提升自動化可以提高產量和良品率。
設備外售?
現在公司的發展把硅片定位重心,以裝備來基礎來支持硅片。賣了更多爐子的話會打擊自己材料,變成自己的競爭對手,左手打右手,邏輯不是很自洽。所以裝備現在只選匯款條件好的,以前行業匯款條件差競爭激烈,有些設備賣了款還沒回完客戶已經破產了。
熱場?
都是外采的。
半導體硅片進展?
自己沒有直管。這塊兒業務太小了,每年只有1000-2000w銷售額,主要以4-6寸晶圓為主。這塊兒業務主要是個儲備。
電站?
央企的成本和我們還不太一樣,現在交流下來央企的收益率只有5.5%左右,沒有到他們預期的6.5%左右所以
我們的話要求回報率要到8-9%才會去做。公司在電站沒有繼續大擴建的計劃,因為主要還是推硅片。一部分流貸,成本隨行就市,融資租賃部分7.5-8.5%。
現在1.7gw的并網電站總量(不包含已出手的300mw),公司被拖欠總量國補+省補18億多一些,占應收賬款的比例還是挺高的。未來以持有運營現有電站為主。公司的電站都是已并網的,如果要出售的話也會比較好出售,如果有出售因為體量比較大一般也會進行披露。
節能環保業務?
有做
財務問題?
銷售費用同比-20% 研發費用同比120%
銷售費用隨著營收的增長還是會增長 但肯定是邊際的
研發去年研發成本1600切片機 另外在區熔 碳化硅都有做儲備,所以去年研發有大幅上升
融資?
2020 年 3 月,公司啟動 2020 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擬募集資金不超過 25 億元,用于烏海 10GW 高效單晶硅棒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該事項已于 2020 年 9 月獲得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取得核準批復。2021 年 1 月,公司完成資金募集和驗資等工作,募集資金總額為人民幣 2,499,999,998.80 元。此外,公司于 2020 年 4 月完成了 2020 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債券的發行工作,募集資金 2.00 億元。報告期內,除上述融資方式外,公司還采用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方式進行融資,以滿足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