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中國風電實現跨越。
1,并網規模穩步擴大:2020年,全國新增風電并網裝機容量 71.67GW,同比增長 178.7%,其中陸上新增裝機 68.6GW,海上 新增 3.06GW;截至 2020 年末,國內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 281.5GW,占電源總裝機比例為 12.8% ,火電占比降至 56.6%。
2,發電規模持續增長: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 75,1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全國風電發電量為 4,6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 15% ,風電消納比例增至 6.2%,較2016年提升2.1個百分點。
3,棄風率再度下降:2020年,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 2,097 小時,同比增加15小時;利用小時數最高的地區是福建、云南、廣西和四川。2020 年,全國平均棄風率 3%,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新疆、甘肅、蒙 西棄風率顯著下降。
4,降本成果斐然:2019 年,中國陸上風電的度電成本在過去5年降幅達30.9%;風電項目的平均建設成本降至1,222 美元/千瓦,跟5年前相比下降了13.7%。
盡管2021年開始,陸上風電進入平價時代,對風電行業而言,并未產生太大的影響,在資源、土地、電網面臨極大挑戰的情況下,央企對風電等新能源的發展規劃持續增加,11家央企陸續公開和半公開發布十四五的新能源發展規劃,總規模已經突破6億千瓦,按50%的風電比例計算,十四五期間,僅部分央企就要完成近3億千瓦額風電項目開發與建設,年均增量規模超過6000萬千萬!
風電的成本底線?建設成本將至4500-6000元/kw
過去6個月,風電行業的主要裝備風機的價格持續下降,華電集團近期開標結果顯示,不含運費的風機價格已經最低達到2480元/kw,與2020年最高4000元/kw的峰值價格相比,價格已經下降了1400元左右(包含運費,按200元/kw摡算),降幅比例達到35%,風機設備如果按45%的建設成本測算,僅主機就為單位千瓦造價下降了16%,問題是這不是降價的終點。
根據國家能源局前幾天介紹的新能源成本下降成果顯示,過去十年,中國陸上風電降本幅度達到30%,光伏降本比例達到75%,成本的下降為風電的競爭力提升提供發展的強大動力。按照行業統計分析,當前的建設成本1222美元/kw,合成人民幣大約8000元/kw,從實際結果來看,南北風電場的實際建設成本應該低于這個數據,應該在6000-7500元/kw這個區間,按照未來資源條件,機型發展方向來看,南北風電的造價將要分別突破6000元/kw和4500元/kw,分別下降1500元/kw,其中風機要貢獻1000元/kw左右。就風機而言,含稅價格在十四五末期均價應該會突破2500元/kw(含運費),否則如此大規模的低風速風電項目開發建設難以達到央企的投資基本要求。
風機試驗平臺
風機降本需要投入和目標設定
從最近的諸多風機項目開標結果和中標結果來看,只有少數特殊區域的項目價格突破3000元/kw,大部分的中小型風電場價格還是在3000-3300元/kw左右,也就是說,未來4-5年,風機而言還有600-800元/kw的降本壓力。
未來十四五風電項目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少量的存量項目更新,老的風電場到期退役再建,這個市場空間到2023年將會逐步呈現增長態勢,未來2-3年國家能源局也將對相關項目的再建問題在政策上探索。一個是新增市場,這個市場風資源質量要相對較差,而且如此大規模的風電項目,需要的土地用量也是十二五加十三五的總量,通過技術創新的手段解決用地問題和發展規模以及成本問題,對風機行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風機未來趨勢是低風速,大葉輪,大容量,可以有效解決風電場的用地問題,風資源開發技術瓶頸問題以及降低風機邊際成本問題。同樣國內3.X平臺風機,機艙重量95噸,過去2.0機型機艙重量在82噸左右,容量增加50%以上,但重量僅增加20%不到,其單位千瓦的材料成本下降至少30%以上,但這個需要風電裝備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拿出各自的真實水平才能做大。
低價不代表低質量:技術創新為低價保駕護航
行業企業總是在詬病風機的低價競爭問題,沒有價格下降,何來未來幾億千瓦的巨大市場,低價肯定是存在低質量的風險,但風電裝備產業是長跑競爭,短期的低質量惡性競爭是不可能持續成長的。真正的行業競爭是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競爭,從風電的成本比例來看,風機的降本擔負著風電產業降本重任,相信任何一個負責任的風電企業都不會拿著企業的未來命運賭博。技術創新降本光伏已經給風電提供了一個樣板,盡管風機復雜的多,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規模降本也將是降本的一個重要手段。
1,并網規模穩步擴大:2020年,全國新增風電并網裝機容量 71.67GW,同比增長 178.7%,其中陸上新增裝機 68.6GW,海上 新增 3.06GW;截至 2020 年末,國內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 281.5GW,占電源總裝機比例為 12.8% ,火電占比降至 56.6%。
2,發電規模持續增長: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 75,1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全國風電發電量為 4,6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約 15% ,風電消納比例增至 6.2%,較2016年提升2.1個百分點。
3,棄風率再度下降:2020年,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 2,097 小時,同比增加15小時;利用小時數最高的地區是福建、云南、廣西和四川。2020 年,全國平均棄風率 3%,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新疆、甘肅、蒙 西棄風率顯著下降。
4,降本成果斐然:2019 年,中國陸上風電的度電成本在過去5年降幅達30.9%;風電項目的平均建設成本降至1,222 美元/千瓦,跟5年前相比下降了13.7%。
盡管2021年開始,陸上風電進入平價時代,對風電行業而言,并未產生太大的影響,在資源、土地、電網面臨極大挑戰的情況下,央企對風電等新能源的發展規劃持續增加,11家央企陸續公開和半公開發布十四五的新能源發展規劃,總規模已經突破6億千瓦,按50%的風電比例計算,十四五期間,僅部分央企就要完成近3億千瓦額風電項目開發與建設,年均增量規模超過6000萬千萬!
風電的成本底線?建設成本將至4500-6000元/kw
過去6個月,風電行業的主要裝備風機的價格持續下降,華電集團近期開標結果顯示,不含運費的風機價格已經最低達到2480元/kw,與2020年最高4000元/kw的峰值價格相比,價格已經下降了1400元左右(包含運費,按200元/kw摡算),降幅比例達到35%,風機設備如果按45%的建設成本測算,僅主機就為單位千瓦造價下降了16%,問題是這不是降價的終點。
根據國家能源局前幾天介紹的新能源成本下降成果顯示,過去十年,中國陸上風電降本幅度達到30%,光伏降本比例達到75%,成本的下降為風電的競爭力提升提供發展的強大動力。按照行業統計分析,當前的建設成本1222美元/kw,合成人民幣大約8000元/kw,從實際結果來看,南北風電場的實際建設成本應該低于這個數據,應該在6000-7500元/kw這個區間,按照未來資源條件,機型發展方向來看,南北風電的造價將要分別突破6000元/kw和4500元/kw,分別下降1500元/kw,其中風機要貢獻1000元/kw左右。就風機而言,含稅價格在十四五末期均價應該會突破2500元/kw(含運費),否則如此大規模的低風速風電項目開發建設難以達到央企的投資基本要求。

風機試驗平臺
風機降本需要投入和目標設定
從最近的諸多風機項目開標結果和中標結果來看,只有少數特殊區域的項目價格突破3000元/kw,大部分的中小型風電場價格還是在3000-3300元/kw左右,也就是說,未來4-5年,風機而言還有600-800元/kw的降本壓力。
未來十四五風電項目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少量的存量項目更新,老的風電場到期退役再建,這個市場空間到2023年將會逐步呈現增長態勢,未來2-3年國家能源局也將對相關項目的再建問題在政策上探索。一個是新增市場,這個市場風資源質量要相對較差,而且如此大規模的風電項目,需要的土地用量也是十二五加十三五的總量,通過技術創新的手段解決用地問題和發展規模以及成本問題,對風機行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風機未來趨勢是低風速,大葉輪,大容量,可以有效解決風電場的用地問題,風資源開發技術瓶頸問題以及降低風機邊際成本問題。同樣國內3.X平臺風機,機艙重量95噸,過去2.0機型機艙重量在82噸左右,容量增加50%以上,但重量僅增加20%不到,其單位千瓦的材料成本下降至少30%以上,但這個需要風電裝備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拿出各自的真實水平才能做大。
低價不代表低質量:技術創新為低價保駕護航
行業企業總是在詬病風機的低價競爭問題,沒有價格下降,何來未來幾億千瓦的巨大市場,低價肯定是存在低質量的風險,但風電裝備產業是長跑競爭,短期的低質量惡性競爭是不可能持續成長的。真正的行業競爭是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競爭,從風電的成本比例來看,風機的降本擔負著風電產業降本重任,相信任何一個負責任的風電企業都不會拿著企業的未來命運賭博。技術創新降本光伏已經給風電提供了一個樣板,盡管風機復雜的多,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規模降本也將是降本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