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從2020年至今,全國公開招標和計劃合作推廣的氫燃料電池重卡已超過6000輛。截至2021年1月,已有271款燃料電池新車型進入工信部產品名錄,其中上榜燃料電池重卡車型達25款。
據了解,自去年9月補貼政策發布以來,各地企業追隨政策風向,開始加大氫能重卡研發和投產力度,但同時,氫能重卡的替代成本和加氫成本高企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下,如何解決氫能重卡的成本之困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正在加速推廣
去年9月,財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補貼政策落地,明確提出重點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在中重型商用車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并向重型貨車傾斜。
對此,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高級經理鄭滬寧表示:“補貼政策落地后,燃料電池行業發展前景更為明朗,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支持政策鼓勵示范項目落地,這有利于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重型運輸車和與物流冷鏈、城市管理服務相關的物流車等應用場景將率先發展起來。”
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氫能重卡領域將是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重要應用方向,其區別于純電動的技術優勢及重卡自身特點表明,燃料電池重卡產業鏈將會對氫能產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碳中和目標下,整車企業及氫能相關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氫能重卡領域。去年10月和11月,現代汽車分別與舜華新能源、河鋼集團等多家企業簽署協議,將分別在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推進氫燃料電池重卡試點項目,力爭到2025年推廣400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
“未來幾年,基于目前政策對氫能重卡的支持和傾斜,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名單將公布的預期下,氫能重卡或將成為最主要、也是規模最大的氫能汽車產品。”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吉詩認為。
成本制約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力推的背景下,受限于技術水平和產業鏈發展不足,氫能重卡的成本問題阻礙了“柴改氫”進程。光大證券表示,當前氫燃料電池重卡仍處于發展初期,關鍵技術尚不成熟,配套設施并不完善,破除當前困境,降本勢在必行。
談及氫能重卡發展的困境,趙吉詩坦言:“成本高是當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氫能重卡成本分購置和運營兩部分,購置成本目前約是柴油車的3倍;運營成本則需氫氣價格降到25塊錢/公斤以下,才能與柴油車競爭。”在他看來,成本問題極大限制了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廣,意味著即便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得以量產,終端買家也將寥寥無幾。“在商用車領域,目前公交車主要依賴行政手段推動,財政富裕的地區為了推動產業發展或搶占轉型先機,會大力推廣公交車,但這種模式很難持續。”
“因此,在商用車的物流領域,氫能重卡推廣將受到重視。”趙吉詩強調,物流本身是一個低利潤產業,成本制約的障礙更加突出。
同時,氫能重卡在用氫方面也面臨成本和制度兩個制約因素,趙吉詩表示:“目前我國天然氣制氫、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都在逐步成熟,但由于氫氣被列為?;?,其生產、儲運面臨諸多限制。”如果允許加氫站內制氫,成本僅為氫氣到站成本的1/3,因此制度突破是氫能重卡降成本的路徑之一。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產業積累與持續發展,國內氫燃料電池技術獲得較大突破,燃料電池系統的額定功率已突破100千瓦,但符合重卡動力系統需求的大功率燃料電池技術仍滯后,同時,緩慢的工程化建設等問題仍待解決。
不能僅靠補貼
氫能重卡的替代成本誰來承擔?“現階段,如果單靠政府補貼,產業發展肯定不可持續。”趙吉詩直言,進入示范的城市將享有相應補貼,其力度其實并不大,僅依靠補貼解決不了更大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在全行業都在對技術和產品的成本問題進行攻堅克難之際,除追求技術更迭和規模效應外,對運營成本的管控也是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業內人士認為,對運營平臺的智能化升級及通過汽車金融等進行融資,將吸引社會資本攤薄高昂的成本,對產業發展大有好處。
事實上,業內已有相關企業嘗試推動氫能重卡智能化研發。今年2月,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深蘭科技與多家研究中心、企業簽約,將在兩年內實現1000臺以上自動駕駛氫能重卡交付,首批100臺將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下線。
此外,全國碳市場啟動也將為氫能車輛推廣帶來利好。2月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施行,碳排放配額將成為企業運營的重要考量因素。
“未來,如果在鋼鐵、重卡運輸等高耗能產業用氫能作為替代燃料,那么可以減少大部分碳排放,有助于企業滿足碳市場管控要求。”趙吉詩表示,在企業減碳壓力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碳交易可以把氫能的減排價值有形化,因此,隨著碳交易市場建立與成熟,氫能車輛將迎來進一步推廣,但這還需要一定時間。
據了解,自去年9月補貼政策發布以來,各地企業追隨政策風向,開始加大氫能重卡研發和投產力度,但同時,氫能重卡的替代成本和加氫成本高企等問題始終困擾著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下,如何解決氫能重卡的成本之困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正在加速推廣
去年9月,財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的《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補貼政策落地,明確提出重點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在中重型商用車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并向重型貨車傾斜。
對此,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高級經理鄭滬寧表示:“補貼政策落地后,燃料電池行業發展前景更為明朗,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支持政策鼓勵示范項目落地,這有利于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重型運輸車和與物流冷鏈、城市管理服務相關的物流車等應用場景將率先發展起來。”
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氫能重卡領域將是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重要應用方向,其區別于純電動的技術優勢及重卡自身特點表明,燃料電池重卡產業鏈將會對氫能產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碳中和目標下,整車企業及氫能相關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氫能重卡領域。去年10月和11月,現代汽車分別與舜華新能源、河鋼集團等多家企業簽署協議,將分別在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推進氫燃料電池重卡試點項目,力爭到2025年推廣400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
“未來幾年,基于目前政策對氫能重卡的支持和傾斜,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名單將公布的預期下,氫能重卡或將成為最主要、也是規模最大的氫能汽車產品。”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吉詩認為。
成本制約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力推的背景下,受限于技術水平和產業鏈發展不足,氫能重卡的成本問題阻礙了“柴改氫”進程。光大證券表示,當前氫燃料電池重卡仍處于發展初期,關鍵技術尚不成熟,配套設施并不完善,破除當前困境,降本勢在必行。
談及氫能重卡發展的困境,趙吉詩坦言:“成本高是當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氫能重卡成本分購置和運營兩部分,購置成本目前約是柴油車的3倍;運營成本則需氫氣價格降到25塊錢/公斤以下,才能與柴油車競爭。”在他看來,成本問題極大限制了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廣,意味著即便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得以量產,終端買家也將寥寥無幾。“在商用車領域,目前公交車主要依賴行政手段推動,財政富裕的地區為了推動產業發展或搶占轉型先機,會大力推廣公交車,但這種模式很難持續。”
“因此,在商用車的物流領域,氫能重卡推廣將受到重視。”趙吉詩強調,物流本身是一個低利潤產業,成本制約的障礙更加突出。
同時,氫能重卡在用氫方面也面臨成本和制度兩個制約因素,趙吉詩表示:“目前我國天然氣制氫、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都在逐步成熟,但由于氫氣被列為?;?,其生產、儲運面臨諸多限制。”如果允許加氫站內制氫,成本僅為氫氣到站成本的1/3,因此制度突破是氫能重卡降成本的路徑之一。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產業積累與持續發展,國內氫燃料電池技術獲得較大突破,燃料電池系統的額定功率已突破100千瓦,但符合重卡動力系統需求的大功率燃料電池技術仍滯后,同時,緩慢的工程化建設等問題仍待解決。
不能僅靠補貼
氫能重卡的替代成本誰來承擔?“現階段,如果單靠政府補貼,產業發展肯定不可持續。”趙吉詩直言,進入示范的城市將享有相應補貼,其力度其實并不大,僅依靠補貼解決不了更大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在全行業都在對技術和產品的成本問題進行攻堅克難之際,除追求技術更迭和規模效應外,對運營成本的管控也是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業內人士認為,對運營平臺的智能化升級及通過汽車金融等進行融資,將吸引社會資本攤薄高昂的成本,對產業發展大有好處。
事實上,業內已有相關企業嘗試推動氫能重卡智能化研發。今年2月,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深蘭科技與多家研究中心、企業簽約,將在兩年內實現1000臺以上自動駕駛氫能重卡交付,首批100臺將于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下線。
此外,全國碳市場啟動也將為氫能車輛推廣帶來利好。2月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施行,碳排放配額將成為企業運營的重要考量因素。
“未來,如果在鋼鐵、重卡運輸等高耗能產業用氫能作為替代燃料,那么可以減少大部分碳排放,有助于企業滿足碳市場管控要求。”趙吉詩表示,在企業減碳壓力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碳交易可以把氫能的減排價值有形化,因此,隨著碳交易市場建立與成熟,氫能車輛將迎來進一步推廣,但這還需要一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