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14日,位于山東省會濟南的山東國際會展中心,第16屆中國(濟南)新能源汽車電動車展覽會(以下簡稱“濟南車展”)上人頭攢動,主辦方宣稱這是“濟南會展業和我國新能源行業2021年度首次展會”。
“然而從該展會規模來看,產品是越來越亂,廠家越來越多,大多都是沒有生產資質的低速電動車企和沒有公告、目錄的產品。”有業內人士劉鑫(化名)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他認為,在當前國家多部門要求規范的嚴峻情況下,“相關單位還明目張膽地舉行如此大型全國性展覽推廣活動,造成極大社會影響,”應該督促相關部門采取嚴厲行動限期加以規范和治理。
作為產銷曾經占全國一半以上的低速電動車大省,山東省低速電動車亂象屢遭央視、人民網等大型中央媒體報道。“雖然山東省及地方相關政府部門已經采取了措施加以治理,但現在看來效果不是很樂觀。”劉鑫如是說。他同時指出,低速電動車非法生產和銷售現象在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區也有出現,那些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沒有產品公告、沒有質量認證的違規產品流入市場。
低速電動車隱患重重
根據工信部等六部門2018年11月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低速電動車主要指行駛速度低、續駛里程短,電池、電機等關鍵部件技術水平較低,用于載客或載貨的三輪、四輪電動機動車(包括老年代步車等)。多數產品屬于道路機動車輛,但生產使用未納入機動車管理體系,產品制動、轉向、碰撞等性能不符合機動車安全技術標準。
“不用考駕照、不用上牌照,外形酷似汽車,而且價格還便宜……”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很多用戶反映低速電動車因為使用成本低、便捷好停、不受限購政策影響等多種因素而廣受市場認可。
國內一家低速電動車企業的內部人士也表示:“低速電動車普遍售價在1萬~3萬元之間,且用車成本極低,目前已成為許多三四線城市和鄉鎮民眾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僅山東一個省份的低速電動車的產銷量就可達數百萬輛:從2009年至2017年,山東已面向全國生產低速電動汽車219.06萬輛。2018年1~6月,山東累計產出低速電動車32.72萬輛,同比增長30.52%。
數字瘋長的背后換來的是隱患重重。2017年工信部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當時全國五年內發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
在不久前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低速電動車問題也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袁友方看來,被冠以“新能源汽車”“老年代步車”等名義的三、四輪低速電動車大量進入道路交通領域,給社會治理特別是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隱患;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趙萍指出,低速電動車由于未納入機動車管理體系,衍生出很多安全風險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李勇建議盡快對此類車型進行定位,確定其屬性。同時,避免“一刀切”,要對城市、鄉村老年代步車的上路行駛加以區別對待。
治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六部門于2018年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低速電動車清理整頓工作,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加強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
然而時至今日,低速電動車問題依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今年1月,聚焦“老年代步車”使用、銷售、生產、監管等環節存在的問題,人民網《人民直擊》推出了系列報道,提及德州市“老年代步車”商家幫消費者改車標,及無相關資質廠家可定制四輪電動、燃油車等問題。隨后,德州市政府官網回應稱,高度重視報道所提問題,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并在全市開展全面檢查。
2月,山東省相關部門宣布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組成調研督導組,對德州市低速電動車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和督導。
2月4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函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廣大、河北、天津、安徽等多個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并附有一份總計28家企業的《綜合治理工作發現的非法機動車輛生產者及品牌名單》,要求協助加強低速電動三輪、四輪車輛源頭控制工作。
2月8日,德州市委宣傳部回復稱,相關問題仍需進一步調查核實,德州市將從生產、銷售和上路三個環節加強對“老年代步車”的規范管理,其中《德州市電動車管理條例草案》正在調研起草,擬列入2021年立法工作計劃。
《中國汽車報》記者在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發函中發現,涉嫌違規生產、銷售的28家生產企業中,山東省生產企業占據13家。而根據公開信息顯示,不少名單上的違規企業和品牌,在濟南展會的展商名單中也赫然在列。
相關標準及政策何時發布?
有知情人士透漏,由于媒體報道的聚焦,德州低速電動車生產亂象雖然依舊存在,但相比其他地區“還算好的”。據了解,目前,山東省有近百家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大多處于散、亂、差的生產狀態。有些企業采取與當地新能源車企合作的方式,以新能源汽車的名義打擦邊球;“有些企業密布在各鄉鎮,沒有標準的產房、生產工序和設備,類似作坊式生產,不僅產品沒有公告,而且生產廠家也都沒有任何生產資質。”知情人士稱。
“2018年12月,山東有關部門曾發布《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責令企業整改,停止生產、銷售違規產品,意見中清理整頓的截至時間為2019年底。整頓分三個階段,但遺憾的是,整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查的嚴厲時,企業就減產、停產,查的稍微松點,那些生產企業又開始死灰復燃。”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另一位業內人士介紹。
德州市委宣傳部回應材料中透露的信息或可解釋一二:涉事新能源汽車資質企業稱所售低速電動車為庫存車;公安交警部門執法中經常發生現場爭執、妨礙執行公務或暴力抗法等問題;國家標準未出臺,四輪低速電動車身份難以確定,質量無法衡量,開展清理整頓無據可依。
回復材料指出,六部門要求開展的低速電動車生產銷售企業清理整頓沒有明確時限,只是規定待國家標準出臺后,開展相關清理整頓工作。山東省的清理整頓截止時間為2019年底,但同時也規定待《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及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相關政策發布后,開展相關清理整頓工作。但目前,《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及相關管理政策尚未出臺。
低速電動車亂象根源何在?到底該如何規范和治理?我們將繼續跟進。
“然而從該展會規模來看,產品是越來越亂,廠家越來越多,大多都是沒有生產資質的低速電動車企和沒有公告、目錄的產品。”有業內人士劉鑫(化名)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他認為,在當前國家多部門要求規范的嚴峻情況下,“相關單位還明目張膽地舉行如此大型全國性展覽推廣活動,造成極大社會影響,”應該督促相關部門采取嚴厲行動限期加以規范和治理。
作為產銷曾經占全國一半以上的低速電動車大省,山東省低速電動車亂象屢遭央視、人民網等大型中央媒體報道。“雖然山東省及地方相關政府部門已經采取了措施加以治理,但現在看來效果不是很樂觀。”劉鑫如是說。他同時指出,低速電動車非法生產和銷售現象在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區也有出現,那些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沒有產品公告、沒有質量認證的違規產品流入市場。
低速電動車隱患重重
根據工信部等六部門2018年11月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低速電動車主要指行駛速度低、續駛里程短,電池、電機等關鍵部件技術水平較低,用于載客或載貨的三輪、四輪電動機動車(包括老年代步車等)。多數產品屬于道路機動車輛,但生產使用未納入機動車管理體系,產品制動、轉向、碰撞等性能不符合機動車安全技術標準。
“不用考駕照、不用上牌照,外形酷似汽車,而且價格還便宜……”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很多用戶反映低速電動車因為使用成本低、便捷好停、不受限購政策影響等多種因素而廣受市場認可。
國內一家低速電動車企業的內部人士也表示:“低速電動車普遍售價在1萬~3萬元之間,且用車成本極低,目前已成為許多三四線城市和鄉鎮民眾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僅山東一個省份的低速電動車的產銷量就可達數百萬輛:從2009年至2017年,山東已面向全國生產低速電動汽車219.06萬輛。2018年1~6月,山東累計產出低速電動車32.72萬輛,同比增長30.52%。
數字瘋長的背后換來的是隱患重重。2017年工信部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當時全國五年內發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
在不久前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低速電動車問題也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袁友方看來,被冠以“新能源汽車”“老年代步車”等名義的三、四輪低速電動車大量進入道路交通領域,給社會治理特別是道路交通安全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隱患;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趙萍指出,低速電動車由于未納入機動車管理體系,衍生出很多安全風險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李勇建議盡快對此類車型進行定位,確定其屬性。同時,避免“一刀切”,要對城市、鄉村老年代步車的上路行駛加以區別對待。
治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六部門于2018年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低速電動車清理整頓工作,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加強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
然而時至今日,低速電動車問題依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今年1月,聚焦“老年代步車”使用、銷售、生產、監管等環節存在的問題,人民網《人民直擊》推出了系列報道,提及德州市“老年代步車”商家幫消費者改車標,及無相關資質廠家可定制四輪電動、燃油車等問題。隨后,德州市政府官網回應稱,高度重視報道所提問題,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并在全市開展全面檢查。
2月,山東省相關部門宣布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組成調研督導組,對德州市低速電動車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和督導。
2月4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函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廣大、河北、天津、安徽等多個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并附有一份總計28家企業的《綜合治理工作發現的非法機動車輛生產者及品牌名單》,要求協助加強低速電動三輪、四輪車輛源頭控制工作。
2月8日,德州市委宣傳部回復稱,相關問題仍需進一步調查核實,德州市將從生產、銷售和上路三個環節加強對“老年代步車”的規范管理,其中《德州市電動車管理條例草案》正在調研起草,擬列入2021年立法工作計劃。
《中國汽車報》記者在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發函中發現,涉嫌違規生產、銷售的28家生產企業中,山東省生產企業占據13家。而根據公開信息顯示,不少名單上的違規企業和品牌,在濟南展會的展商名單中也赫然在列。
相關標準及政策何時發布?
有知情人士透漏,由于媒體報道的聚焦,德州低速電動車生產亂象雖然依舊存在,但相比其他地區“還算好的”。據了解,目前,山東省有近百家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大多處于散、亂、差的生產狀態。有些企業采取與當地新能源車企合作的方式,以新能源汽車的名義打擦邊球;“有些企業密布在各鄉鎮,沒有標準的產房、生產工序和設備,類似作坊式生產,不僅產品沒有公告,而且生產廠家也都沒有任何生產資質。”知情人士稱。
“2018年12月,山東有關部門曾發布《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責令企業整改,停止生產、銷售違規產品,意見中清理整頓的截至時間為2019年底。整頓分三個階段,但遺憾的是,整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查的嚴厲時,企業就減產、停產,查的稍微松點,那些生產企業又開始死灰復燃。”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另一位業內人士介紹。
德州市委宣傳部回應材料中透露的信息或可解釋一二:涉事新能源汽車資質企業稱所售低速電動車為庫存車;公安交警部門執法中經常發生現場爭執、妨礙執行公務或暴力抗法等問題;國家標準未出臺,四輪低速電動車身份難以確定,質量無法衡量,開展清理整頓無據可依。
回復材料指出,六部門要求開展的低速電動車生產銷售企業清理整頓沒有明確時限,只是規定待國家標準出臺后,開展相關清理整頓工作。山東省的清理整頓截止時間為2019年底,但同時也規定待《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及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相關政策發布后,開展相關清理整頓工作。但目前,《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國家標準及相關管理政策尚未出臺。
低速電動車亂象根源何在?到底該如何規范和治理?我們將繼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