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陸上風電迎來平價時代,風機吊裝行業出現大量閑置。據預測,2021年中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或驟降,忽冷忽熱的市場中,風電全產業鏈如何走得更遠?
超過100臺風電大噸位吊車開始待業尋租
不少450噸履帶吊車、600噸履帶吊車、800噸汽車吊車閑置
……
隨著陸上風電搶裝潮結束,風機吊裝行業“千金難求一車”的現象正成為過去式。
2020年,我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量高達7167萬千瓦,創下歷史新高,超出前3年新增裝機之和。裝機量的激增,直接導致風電吊裝行業出現兩大變化,一是吊車資源稀缺,一車難求;二是大噸位吊車租賃價格暴漲,大量企業紛紛涌入。隨著風電建設節奏明顯放緩,風機甲乙雙方供需關系逐漸回歸理性,問題也隨之暴露。
(文丨本報記者韓逸飛)
▲▲▲
平價時代開啟
大批量吊車進入閑置期
整個2020年,因風電項目工期趨緊,大噸位吊車市場供不應求,用于風機吊裝的大噸位工程起重機設備租金價格大幅上漲,這場“漲價風暴”中,“一天一個價”成為常態。
某吊車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大部分型號的吊車脫銷,千噸級超級起重機的訂單甚至排到了今年,隨著行業進入平價期,市場也隨之冷卻,很多閑置的吊車企業不得不低價轉讓或交由租賃企業代為使用。”
有專家提出,從行業來說,搶裝潮之后需要休整,為迎接下一個高峰做技術和市場準備,建議2021年計劃進入風電吊裝領域的企業冷靜思考,以規避風險。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表示,由于風機吊車行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企業的逐利本質導致在搶裝期內,必然會有更多的企業、資源投入其中。今年啟動或在建的都是平價項目,電價相對較低,相關企業的投資預算也會進一步壓縮,將會重點關注項目成本的投入,更為理性進行施工安排。她認為“現在的閑置,其實是過去太多企業盲目入場而帶來的不良后果”。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則認為,過去的風電搶裝潮中,讓吊車市場因為“供小于求”,涌入太多吊車而打破了市場平衡,導致市場亂象。現在市場發展腳步放緩,大批量吊車進入閑置時期,而這恰好是進行市場整頓最好時機,讓有質量、有技術、有能力的企業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行業步入整合期
吊車市價大幅回落
田慶軍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后,所有跨年項目、搶裝項目幾乎全都結束,吊車價格開始回落。他說:“過去吊車包月需要200萬到300萬,盡管現在降到了100萬左右,但仍舊沒有回歸正常區間。短期內的閑置,不僅有助于吊車價格回落到合理區間,更有助于吊車市場規范化發展。”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由于吊車操作不當所產生的風電安裝事故超過20起,主要原因在于操作不當、吊裝組裝環節工藝工序缺少把控、人員缺少必要培訓、驗收環節缺失等。
李丹認為,現在吊車已經進入“行業冷卻期”,從過去的狂熱階段逐漸恢復理性,步入行業整合的階段,必然會經歷優勝劣汰。她說:“在搶裝期有過長遠規劃的企業,或能安然度過本輪淘汰賽。過去盲目發展賺快錢的企業,不積極擴展市場的企業,以及不進行培訓和技術革新的企業,現在到了生死賽的邊緣。”
田慶軍表示,風電行業前景向好,吊車企業不應該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確保項目建設過程安全可控,才能走得更遠。
告別補貼政策
奔向理性發展
“在搶裝潮中,市場熱度急速飆升;在平價時代,裝機量驟減”,據某整機商預測,2021年中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將有所下降,或直接從71.67吉瓦腰斬至30吉瓦。忽冷忽熱的風電市場,并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陸上風電平價時代的來臨,風電行業對發電運維成本和經濟效益提出更高要求,項目周期開始延長,以風電吊車需求量降低反觀整個行業,全產業鏈上下游都開始回歸理性。在田慶軍看來,風電企業可以思考自身是否存在盲目擴張的問題,他表示,“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讓新能源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預見的是,風電每年仍將保持一定的裝機增量,但過去“一窩蜂”式入場或不會再發生,追求行業長遠穩定發展將逐漸成為共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風電專家認為,過去風電搶裝屢遭詬病,主要原因在于,在風電補貼政策的驅使下,造成風電企業“重規模、輕質量、重效益、輕環保”。“過去,很多企業過度炒作清潔能源概念,為了拿到補貼超前搶占市場和資源。”他認為,未來,發展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但追求清潔能源的發展,不僅僅是追求裝機、產能規模的發展,更要體現在聯合電網保證消納量,助推風電企業在“十四五”期間,更加審慎、理性、高質量發展。
超過100臺風電大噸位吊車開始待業尋租
不少450噸履帶吊車、600噸履帶吊車、800噸汽車吊車閑置
……
隨著陸上風電搶裝潮結束,風機吊裝行業“千金難求一車”的現象正成為過去式。
2020年,我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量高達7167萬千瓦,創下歷史新高,超出前3年新增裝機之和。裝機量的激增,直接導致風電吊裝行業出現兩大變化,一是吊車資源稀缺,一車難求;二是大噸位吊車租賃價格暴漲,大量企業紛紛涌入。隨著風電建設節奏明顯放緩,風機甲乙雙方供需關系逐漸回歸理性,問題也隨之暴露。
(文丨本報記者韓逸飛)
▲▲▲
平價時代開啟
大批量吊車進入閑置期
整個2020年,因風電項目工期趨緊,大噸位吊車市場供不應求,用于風機吊裝的大噸位工程起重機設備租金價格大幅上漲,這場“漲價風暴”中,“一天一個價”成為常態。
某吊車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大部分型號的吊車脫銷,千噸級超級起重機的訂單甚至排到了今年,隨著行業進入平價期,市場也隨之冷卻,很多閑置的吊車企業不得不低價轉讓或交由租賃企業代為使用。”
有專家提出,從行業來說,搶裝潮之后需要休整,為迎接下一個高峰做技術和市場準備,建議2021年計劃進入風電吊裝領域的企業冷靜思考,以規避風險。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李丹表示,由于風機吊車行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企業的逐利本質導致在搶裝期內,必然會有更多的企業、資源投入其中。今年啟動或在建的都是平價項目,電價相對較低,相關企業的投資預算也會進一步壓縮,將會重點關注項目成本的投入,更為理性進行施工安排。她認為“現在的閑置,其實是過去太多企業盲目入場而帶來的不良后果”。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則認為,過去的風電搶裝潮中,讓吊車市場因為“供小于求”,涌入太多吊車而打破了市場平衡,導致市場亂象。現在市場發展腳步放緩,大批量吊車進入閑置時期,而這恰好是進行市場整頓最好時機,讓有質量、有技術、有能力的企業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行業步入整合期
吊車市價大幅回落
田慶軍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后,所有跨年項目、搶裝項目幾乎全都結束,吊車價格開始回落。他說:“過去吊車包月需要200萬到300萬,盡管現在降到了100萬左右,但仍舊沒有回歸正常區間。短期內的閑置,不僅有助于吊車價格回落到合理區間,更有助于吊車市場規范化發展。”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由于吊車操作不當所產生的風電安裝事故超過20起,主要原因在于操作不當、吊裝組裝環節工藝工序缺少把控、人員缺少必要培訓、驗收環節缺失等。
李丹認為,現在吊車已經進入“行業冷卻期”,從過去的狂熱階段逐漸恢復理性,步入行業整合的階段,必然會經歷優勝劣汰。她說:“在搶裝期有過長遠規劃的企業,或能安然度過本輪淘汰賽。過去盲目發展賺快錢的企業,不積極擴展市場的企業,以及不進行培訓和技術革新的企業,現在到了生死賽的邊緣。”
田慶軍表示,風電行業前景向好,吊車企業不應該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確保項目建設過程安全可控,才能走得更遠。
告別補貼政策
奔向理性發展
“在搶裝潮中,市場熱度急速飆升;在平價時代,裝機量驟減”,據某整機商預測,2021年中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將有所下降,或直接從71.67吉瓦腰斬至30吉瓦。忽冷忽熱的風電市場,并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陸上風電平價時代的來臨,風電行業對發電運維成本和經濟效益提出更高要求,項目周期開始延長,以風電吊車需求量降低反觀整個行業,全產業鏈上下游都開始回歸理性。在田慶軍看來,風電企業可以思考自身是否存在盲目擴張的問題,他表示,“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讓新能源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預見的是,風電每年仍將保持一定的裝機增量,但過去“一窩蜂”式入場或不會再發生,追求行業長遠穩定發展將逐漸成為共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風電專家認為,過去風電搶裝屢遭詬病,主要原因在于,在風電補貼政策的驅使下,造成風電企業“重規模、輕質量、重效益、輕環保”。“過去,很多企業過度炒作清潔能源概念,為了拿到補貼超前搶占市場和資源。”他認為,未來,發展清潔能源是大勢所趨,但追求清潔能源的發展,不僅僅是追求裝機、產能規模的發展,更要體現在聯合電網保證消納量,助推風電企業在“十四五”期間,更加審慎、理性、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