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通知的下發,讓望眼欲穿的行業企業帶來了希望,給十四五開局的新能源建設指明了方向。2021年風電、光伏建設方案將意味著3060正式啟航。
行業媒體對通知給出了各種解讀,我個人也非常認可,但作為一個行業觀察員,我們要從通知的字里行間看到我們行業企業在2021年及未來的幾年里有什么市場機會,我們需要做什么,通過政策落實企業工作。這里我將連續幾天解讀我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和大家一起分享企業我們行業企業該如何應對。
老風場問題終于浮出水面:需要主機廠高度重視這個市場
通知明確指出:啟動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根據行業統計,2021-2030年,1.5MW以下的風機數量將超過33000臺推出現役,按平均1.2MW計算,有近4000萬千萬的規模退出服役。
達坂城風電場
根據通知要求,老風場的技改升級遵循企業自愿原則,鼓勵業主單位通過技改、置換等方式,重點開展單機容量小于1.5兆瓦的風電機組技改升級。這33000臺風機可以說幾乎全部處于高風速區域,風速至少7m/s,高的可能10m/s,這么好的風資源意味著這是一個新的市場。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如果這些風機采用新的大容量風機來替換,平價上網,按照平均4MW來設計,考慮的機位排布的間距和尾流影響,至少可以按照現有容量規模的2倍以上進行設計,這一部分市場空間將接近1億千瓦,從2025年開始將會每年至少1000-1500萬千萬的替換容量,這對3060未來未開發的低效風資源而言,可以說是肥肉一塊,如何不讓大家興奮呢?
市場機會來了:中高速大容量風機需要準備好了
顯然,未來持續的風場退出,新的機型來替代,如何替代,需要風機行業及產業鏈從現在開始考慮如何定位替代機型。機型單機容量多大,葉輪直徑多大,機型路線怎么走,可以和客戶進行溝通,對現有即將退役風電場進行調研,采用最新的風電場設計技術,最大限度的降低度電成本,降低單位千瓦造價。
試點探索:給大家留的時間不多
通知要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在試點基礎上,國家出臺政策,地方制定具體細則并組織實施,促進風電產業提質增效和循環發展。試點其實就是給大家一個過渡期,是摸索中制定最終的退役風電場政策,再生風電場的新建如何操作。當前有很多風電場,尤其是兆瓦級以下的風電場,早就收回成本了,就等政策出臺試水拆除重建,而新建的政策一直沒有明確說法,2021年的風電建設方案終于談到了這個問題。
政策松綁是關鍵
任何一個新事物,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出規律,才能逐步規范。根據通知內容顯示:各級地方能源主管部門要加大與本地區自然資源、林業草原、生態環境、住房建設等部門的協調,落實項目用地用海,進一步出臺土地、財稅和金融等優惠政策,推動降低非技術成本。
第一個,土地問題是核心問題,能源局此次專門提出能源主管部門要做好項目的協調員,一改過去官老爺做法,由管到服務,助力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投產。
第二個,要為項目開發建設創造有利條件。什么叫創造有利條件,就是在不涉及底線,不涉及紅線的原則下,在建設中可控制,建成后可恢復的條件下,實現風電和自然和諧共生。
實際上現階段風電的生態環保某些項目是過于一刀切,導致很多項目無法實施,新能源項目的相關部門對政策的理解和操作過于簡單和粗暴,沒有對土地或林業等真實狀態進行落實。例如,明明荒地無法耕種利用,在國土屬性上是農業用地,這個需要進行糾正,過去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土地問題需要全面整改,對于下一步的風電開發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老風場的再生是個大市場,風機企業也會面臨一次新的技術挑戰和革新,在中高風速條件下,開發出大容量單機機型,誰走在前面,誰就有機會,可能明陽2020年推出的5.2MW機型或許就是提前看好了。
期待新一輪老風場的風機技術創新競爭!
行業媒體對通知給出了各種解讀,我個人也非常認可,但作為一個行業觀察員,我們要從通知的字里行間看到我們行業企業在2021年及未來的幾年里有什么市場機會,我們需要做什么,通過政策落實企業工作。這里我將連續幾天解讀我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和大家一起分享企業我們行業企業該如何應對。
老風場問題終于浮出水面:需要主機廠高度重視這個市場
通知明確指出:啟動老舊風電項目技改升級。根據行業統計,2021-2030年,1.5MW以下的風機數量將超過33000臺推出現役,按平均1.2MW計算,有近4000萬千萬的規模退出服役。
達坂城風電場
根據通知要求,老風場的技改升級遵循企業自愿原則,鼓勵業主單位通過技改、置換等方式,重點開展單機容量小于1.5兆瓦的風電機組技改升級。這33000臺風機可以說幾乎全部處于高風速區域,風速至少7m/s,高的可能10m/s,這么好的風資源意味著這是一個新的市場。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如果這些風機采用新的大容量風機來替換,平價上網,按照平均4MW來設計,考慮的機位排布的間距和尾流影響,至少可以按照現有容量規模的2倍以上進行設計,這一部分市場空間將接近1億千瓦,從2025年開始將會每年至少1000-1500萬千萬的替換容量,這對3060未來未開發的低效風資源而言,可以說是肥肉一塊,如何不讓大家興奮呢?
市場機會來了:中高速大容量風機需要準備好了
顯然,未來持續的風場退出,新的機型來替代,如何替代,需要風機行業及產業鏈從現在開始考慮如何定位替代機型。機型單機容量多大,葉輪直徑多大,機型路線怎么走,可以和客戶進行溝通,對現有即將退役風電場進行調研,采用最新的風電場設計技術,最大限度的降低度電成本,降低單位千瓦造價。
試點探索:給大家留的時間不多
通知要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在試點基礎上,國家出臺政策,地方制定具體細則并組織實施,促進風電產業提質增效和循環發展。試點其實就是給大家一個過渡期,是摸索中制定最終的退役風電場政策,再生風電場的新建如何操作。當前有很多風電場,尤其是兆瓦級以下的風電場,早就收回成本了,就等政策出臺試水拆除重建,而新建的政策一直沒有明確說法,2021年的風電建設方案終于談到了這個問題。
政策松綁是關鍵
任何一個新事物,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出規律,才能逐步規范。根據通知內容顯示:各級地方能源主管部門要加大與本地區自然資源、林業草原、生態環境、住房建設等部門的協調,落實項目用地用海,進一步出臺土地、財稅和金融等優惠政策,推動降低非技術成本。
第一個,土地問題是核心問題,能源局此次專門提出能源主管部門要做好項目的協調員,一改過去官老爺做法,由管到服務,助力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建設投產。
第二個,要為項目開發建設創造有利條件。什么叫創造有利條件,就是在不涉及底線,不涉及紅線的原則下,在建設中可控制,建成后可恢復的條件下,實現風電和自然和諧共生。
實際上現階段風電的生態環保某些項目是過于一刀切,導致很多項目無法實施,新能源項目的相關部門對政策的理解和操作過于簡單和粗暴,沒有對土地或林業等真實狀態進行落實。例如,明明荒地無法耕種利用,在國土屬性上是農業用地,這個需要進行糾正,過去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土地問題需要全面整改,對于下一步的風電開發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老風場的再生是個大市場,風機企業也會面臨一次新的技術挑戰和革新,在中高風速條件下,開發出大容量單機機型,誰走在前面,誰就有機會,可能明陽2020年推出的5.2MW機型或許就是提前看好了。
期待新一輪老風場的風機技術創新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