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十三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能源系統深入推進“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本文基于城市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理論基礎以及相關實證分析經驗,構建了反映現狀、趨勢、動力等不同維度的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查閱年鑒、網頁爬蟲、回歸推演等渠道獲取中國225個樣本城市數據并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2020年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綜合水平,進一步從六大典型城市分類視角分析城市能源變革水平,從而為中國城市能源發展、能源變革提供客觀全面的實證分析思路。
我國的能源革命主要經歷了“開源戰略”、“綜合能源效率戰略”、“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這四個階段。城市是能源革命的主戰場,城市匯集著能源革命所需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是世界也是我國能源消費主要載體,也是國家能源革命落地實施的主要場所,是各類能源技術、政策執行實施的主體,因此也是能源變革評價的主體。
基于城市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理論基礎以及相關實證分析經驗,將城市發展與能源變革協同考慮,建立了反映現狀、趨勢、動力等不同維度的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依據層次分析法、熵權法確認指標權重,通過查閱年鑒、網頁爬蟲、回歸推演等渠道獲取中國225個樣本城市數據并進行實證分析。
一、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進行理論基礎梳理及實證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將城市發展與能源變革協同考慮,加入包含能源系統變化、能源變革對城市發展影響、城市發展對能源變革等不同角度的思考,建立了反映基礎、現狀、趨勢、動力等不同維度的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城市實際樣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完善優化指標,為城市能源發展、能源變革提供客觀全面的分析結果及意見。從刻畫城市能源變革三類不同特征出發,評價指標體系包含三個維度:變革現狀、變革趨勢與變革動力。
變革現狀類指標里從基礎設施、能源供給、能源消費、環境質量角度進行刻畫,反映城市當前已取得的能源變革成效;變革趨勢類指標依據能源結構和能源效率,反映城市能源消費的過去到目前的趨勢;變革動力類指標從技術、政策、主體三個方面出發,反映城市能源變革的內在驅動力情況。
基于科學性、實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篩選出20個三級評價指標開展后續的實證評價工作。按照數據來源來看,燃氣普及率、電網可靠率、公共交通分擔率、工業固廢利用率、單位GDP污染物排放量、年二級以上天氣數量、科研投入與GDP占比、萬人專利授權量、節能環保預算支出占公共預算支出比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萬人高技術產業聚集度、能源基礎設施人均年投入水平、一次能源中清潔能源占比、一次能源中清潔能源占比上升率等共計14個指標可以通過統計年鑒獲取。能源變革數據透明度和能源變革示范項目數量指標需通過網頁查詢獲取。單位GDP能耗水平、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共計4個指標盡管部分城市有可查詢的公開數據,但是覆蓋的城市樣本較少,為開展全面分析評價,本課題提出一種新的基于夜間燈光大數據的反演方法進行推算獲取。
評價路線為:從理論層面建立了反映現狀、趨勢、動力等多維度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城市實際樣本數據進行采集、清洗補充、標準化、賦權等處理步驟,為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的總體評估、典型分類評估提供客觀全面的量化結果。
二、2020年城市能源變革總體評價結果
分析結果認為,從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總體來看,2020年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綜合水平略有上升,但幅度不明顯,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在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包含三個維度:變革現狀、變革趨勢與變革動力,對三個指標值進行分析得出:2020年變革現狀水平整體提升較大,但城市差異逐漸明顯;變革趨勢水平整體下降,且各城市發展較為同步;變革動力明顯不足,各城市未持續加強動力發展,城市能源變革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情況亟待解決。
三、2020年城市能源變革分類評價結果
進一步,從六大典型城市分類視角分析城市能源變革水平,從而為中國城市能源發展、能源變革提供客觀全面的實證分析思路及政策建議。
從城市區域分類分析來看,采用傳統統計標準的區域“四分法”,分別為東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研究發現,區域城市能源變革水平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東部地區城市能源變革水平最高,中部地區城市能源變革水平增長最快。二級指標中,四大區域內部城市能源變革現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變革趨勢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東部地區以外其他三個地區能源變革動力水平均下降。
從省會城市分類分析來看,分為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研究發現,省會城市能源變革水平整體好于非省會城市。二級指標中,省會城市能源變革現狀、變革動力優于非省會省市,且增速快于非省會城市。省會城市/非省會城市能源變革趨勢水平均有所下降,且省會城市下降幅度快于非省會城市。省會城市/非省會城市變革動力水平均有所上升,且省會城市上升幅度快于非省會城市。
從城市規模分類分析來看,將各城市按照當年總人口數量進行排序,按總人口規模將樣本城市劃分為五檔,分別為大型城市、大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型城市。研究發現,能源變革水平與城市規模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中型及以上城市的能源變革綜合指數呈上升趨勢,其余城市的能源變革綜合指數呈下降趨勢。二級指標中,城市規模越大,城市變革現狀水平上升越快;中型及以上城市的能源變革趨勢水平下降幅度較小;中型城市與大型城市的變革動力水平有所下降,小型、中小型以及大中型城市的變革動力則有所上升。
從產業結構分類分析來看,按各城市中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將樣本城市分為三類,分別為服務業主導型城市、工業主導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研究發現,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能源變革水平最高且增幅最大。二級指標中,工業主導型城市變革現狀水平略有下降,服務業主導型城市則大幅上升;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能源變革趨勢水平降幅高于工業主導型城市;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能源變革動力水平增幅與工業主導型城市基本一致。
從資源型城市分類分析來看,按資源型城市分類將樣本城市劃分為兩類,分別為資源型城市、非資源型城市。研究發現,非資源型城市能源變革整體水平高于資源型城市。二級指標中,資源型城市能源變革現狀水平提升幅度高于非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變革趨勢水平降幅低于非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能源變革動力略有下降。
從城市空間結構分類分析來看,按建成區面積占城市面積比重作為劃分標準將樣本城市劃分為緊湊型城市和非緊湊型城市。研究發現,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整體水平大幅高于非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整體水平。二級指標中,非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現狀水平增幅略高于緊湊型城市;非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趨勢水平降幅略低于緊湊型城市;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動力水平有所提升。
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
執筆人:陳浩、王林鈺
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執筆人:陳浩、王林鈺
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我國的能源革命主要經歷了“開源戰略”、“綜合能源效率戰略”、“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這四個階段。城市是能源革命的主戰場,城市匯集著能源革命所需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是世界也是我國能源消費主要載體,也是國家能源革命落地實施的主要場所,是各類能源技術、政策執行實施的主體,因此也是能源變革評價的主體。
基于城市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理論基礎以及相關實證分析經驗,將城市發展與能源變革協同考慮,建立了反映現狀、趨勢、動力等不同維度的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依據層次分析法、熵權法確認指標權重,通過查閱年鑒、網頁爬蟲、回歸推演等渠道獲取中國225個樣本城市數據并進行實證分析。
一、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進行理論基礎梳理及實證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將城市發展與能源變革協同考慮,加入包含能源系統變化、能源變革對城市發展影響、城市發展對能源變革等不同角度的思考,建立了反映基礎、現狀、趨勢、動力等不同維度的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城市實際樣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完善優化指標,為城市能源發展、能源變革提供客觀全面的分析結果及意見。從刻畫城市能源變革三類不同特征出發,評價指標體系包含三個維度:變革現狀、變革趨勢與變革動力。
變革現狀類指標里從基礎設施、能源供給、能源消費、環境質量角度進行刻畫,反映城市當前已取得的能源變革成效;變革趨勢類指標依據能源結構和能源效率,反映城市能源消費的過去到目前的趨勢;變革動力類指標從技術、政策、主體三個方面出發,反映城市能源變革的內在驅動力情況。
基于科學性、實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篩選出20個三級評價指標開展后續的實證評價工作。按照數據來源來看,燃氣普及率、電網可靠率、公共交通分擔率、工業固廢利用率、單位GDP污染物排放量、年二級以上天氣數量、科研投入與GDP占比、萬人專利授權量、節能環保預算支出占公共預算支出比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萬人高技術產業聚集度、能源基礎設施人均年投入水平、一次能源中清潔能源占比、一次能源中清潔能源占比上升率等共計14個指標可以通過統計年鑒獲取。能源變革數據透明度和能源變革示范項目數量指標需通過網頁查詢獲取。單位GDP能耗水平、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共計4個指標盡管部分城市有可查詢的公開數據,但是覆蓋的城市樣本較少,為開展全面分析評價,本課題提出一種新的基于夜間燈光大數據的反演方法進行推算獲取。
評價路線為:從理論層面建立了反映現狀、趨勢、動力等多維度城市能源變革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城市實際樣本數據進行采集、清洗補充、標準化、賦權等處理步驟,為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的總體評估、典型分類評估提供客觀全面的量化結果。
二、2020年城市能源變革總體評價結果
分析結果認為,從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總體來看,2020年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綜合水平略有上升,但幅度不明顯,仍有較大上升空間。在城市能源變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包含三個維度:變革現狀、變革趨勢與變革動力,對三個指標值進行分析得出:2020年變革現狀水平整體提升較大,但城市差異逐漸明顯;變革趨勢水平整體下降,且各城市發展較為同步;變革動力明顯不足,各城市未持續加強動力發展,城市能源變革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情況亟待解決。
三、2020年城市能源變革分類評價結果
進一步,從六大典型城市分類視角分析城市能源變革水平,從而為中國城市能源發展、能源變革提供客觀全面的實證分析思路及政策建議。
從城市區域分類分析來看,采用傳統統計標準的區域“四分法”,分別為東部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研究發現,區域城市能源變革水平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東部地區城市能源變革水平最高,中部地區城市能源變革水平增長最快。二級指標中,四大區域內部城市能源變革現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變革趨勢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東部地區以外其他三個地區能源變革動力水平均下降。
從省會城市分類分析來看,分為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研究發現,省會城市能源變革水平整體好于非省會城市。二級指標中,省會城市能源變革現狀、變革動力優于非省會省市,且增速快于非省會城市。省會城市/非省會城市能源變革趨勢水平均有所下降,且省會城市下降幅度快于非省會城市。省會城市/非省會城市變革動力水平均有所上升,且省會城市上升幅度快于非省會城市。
從城市規模分類分析來看,將各城市按照當年總人口數量進行排序,按總人口規模將樣本城市劃分為五檔,分別為大型城市、大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型城市。研究發現,能源變革水平與城市規模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中型及以上城市的能源變革綜合指數呈上升趨勢,其余城市的能源變革綜合指數呈下降趨勢。二級指標中,城市規模越大,城市變革現狀水平上升越快;中型及以上城市的能源變革趨勢水平下降幅度較小;中型城市與大型城市的變革動力水平有所下降,小型、中小型以及大中型城市的變革動力則有所上升。
從產業結構分類分析來看,按各城市中第二產業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將樣本城市分為三類,分別為服務業主導型城市、工業主導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研究發現,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能源變革水平最高且增幅最大。二級指標中,工業主導型城市變革現狀水平略有下降,服務業主導型城市則大幅上升;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能源變革趨勢水平降幅高于工業主導型城市;服務業主導型城市能源變革動力水平增幅與工業主導型城市基本一致。
從資源型城市分類分析來看,按資源型城市分類將樣本城市劃分為兩類,分別為資源型城市、非資源型城市。研究發現,非資源型城市能源變革整體水平高于資源型城市。二級指標中,資源型城市能源變革現狀水平提升幅度高于非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變革趨勢水平降幅低于非資源型城市;資源型城市能源變革動力略有下降。
從城市空間結構分類分析來看,按建成區面積占城市面積比重作為劃分標準將樣本城市劃分為緊湊型城市和非緊湊型城市。研究發現,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整體水平大幅高于非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整體水平。二級指標中,非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現狀水平增幅略高于緊湊型城市;非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趨勢水平降幅略低于緊湊型城市;緊湊型城市能源變革動力水平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