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躲得起。
1月20日,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50兆瓦太陽能光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開標,作為國內當前最大的太陽能熱發電項目,該項目被寄望正式開啟中國光熱發電之門。
而開標臨門一腳之際,許多企業打起了退堂鼓。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開標現場獲悉,盡管有11家企業購買了標書,但最后只有三家企業參與投標,分別是: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
“根據標書規定,投標的企業不得少于三家。此次招標差一點流產,好懸。”現場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最終參與競標的都是央企,因為此次特許權示范項目并非一筆“劃算的買賣”。
“落跑”的民企
楊明(化名)對此深有體會。他是一家民營新能源電力公司的董事長。在楊明看來,作為一種可集中進行規模化大型發電的清潔能源方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新的投資和建設熱潮。
《2009年世界太陽能光熱發電概況》預測,如果發展順利,到2030年,太陽能光熱發電有可能滿足全球7%的能源需求,2050年時甚至可滿足高達25%的全球能源需求。
對企業而言,參加此次內蒙古鄂爾多斯的50兆瓦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招標,或許是一個絕佳的跳板。
楊明原本的如意算盤是:與國內五大發電之一的央企組成聯合體共同參與競標,一旦中標,合作的央企將承擔整個項目的建設與運營,而自己的公司將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工作。
但當楊明興致勃勃的買回招標說明書悉心研讀之后,卻覺得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讓楊明糾結的是,根據國家特許權項目招標最低價中標的原則,巨大的成本、收益差距以及虧損額,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反復琢磨之后,楊明決定放棄。
兩難的處境
作為國內太陽能光熱發電專家、線聚焦集熱管專利發明人,張建城對此并不意外。
據了解,按照招標說明書的給定的約束條件,技術上提出了聚光陣列必須采用液壓驅動,同時必須采用空冷技術等要求。但對于企業而言,光是空冷設備投資就高達兩億元,但另一方面,標書卻要求發電成本要低于每度1.15元。
根據此前內蒙古相關部門的測算,該項目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年可發電1.2億度,按含稅上網電價每度2.26元、不含稅上網電價每度2.14元計算,當資本金內部收益率達8.86%時,資本金投資回收期為15.92年。
一邊提高技術門檻,一邊卻又限定發電成本,對于企業而言可謂是挑戰極限。
此外,張建城強調,項目的前期可研費用和土地出讓費用都得要中標的運營公司來消化,這樣算下來至少有一個億的額外投資。“成本很高,每度1.15元以下的電價根本無法保證企業的收益。”
既然如此,為何要對電價設定“天花板”?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2010年國家發改委曾批復寧夏石嘴山光伏發電項目等四個光伏發電項目每度1.15元的上網電價,而大家認為光熱發電的成本應該比光伏發電低,所以光熱發電電價最高也不能超過每度1.15元。
創新的未來
“沒有金剛鉆也攬不了瓷器活,這個項目涉及到十幾億元的投資,且收益率沒有辦法保證,所以一般民企是不會參與的。現實狀況是要有絕對的資金、技術實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的企業才能做。”一位已購買標書的央企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我國雖然已經具備了全部知識產權的槽式發電技術,并且已有了樣機示范,但并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產,拿不出成熟的、有競爭力的產品,而集成工程經驗也幾乎為零。
引起張建城注意的是,近日大唐天威10兆瓦太陽能熱發電試驗示范項目的開工。據了解,在大唐天威這個示范項目上,大唐集團和保定天威集團將引進國外的拋物面槽式光熱發電技術和關鍵設備,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充分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光熱發電裝備的全部國產化。
“在此次特許權招標中,如果國外設備供應商中標,從國內光熱發電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發展來說,未必是壞事。”張建城說。
按照國家特許權示范項目招標的慣例,1月20日開標之后,競標企業將分別經歷技術標和商務標兩輪角逐。大幕才剛剛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