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憑借一紙征求意見稿將海上風電拉到舞臺中央。盡管明年才取消全國補貼,但廣東已明確表態要拿60億地方財政接棒國補,將成為第一個出臺地方海上風電補貼政策的省份。
此前,行業的關注點聚焦于已實現平價的陸上風電。自“3060”碳目標提出后,大幅提高新能源裝機的目標任務就落到了陸上風電和光伏的肩上。特別是“十四五”期間,作為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陸上風電和光伏被寄予厚望。
而我國海上風電因起步較晚,短期內尚無法實現平價,地方政府接力補貼的意愿也不明確。行業普遍認為,2021年“搶裝潮”后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可能進入一段時間的深度調整和適應期。
直到這次廣東下發《關于促進我省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及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地方財政補貼,情況開始變得大為不同。
盡管補貼強度不大,但意義極強。該舉措打消了此前業界對于2022年國家補貼全部取消后的海上風電市場普遍持有悲觀情緒。
該征求意見稿提到,計劃到2021年底,廣東累計海上風電建成投產裝機400萬千瓦,到2025年達到1500萬千瓦。
據南方電網公司統計,截止2020年底,廣東海上風電并網容量達到101萬千瓦,較2019年同比增長259.34%。
也就是說,“十四五”期間,廣東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要達到1400萬千瓦。
此前,江蘇也發布了《江蘇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到到2025年,風電裝機達到2600萬千瓦,海上風電并網裝機規模達到1400萬千瓦,力爭突破1500萬千瓦。
投資估算,到2025年,江蘇省風電新增約11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1200億元,其中海上風電新增約8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1000億元。
另一個海上風電大省浙江也于去年9月明確了“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關于風電,提到要按照“海上風電+海上牧場+陸上基地”模式,重點在領海海域及毗連區布局海上風電項目,預計2025年裝機達到600萬千瓦。而截至2019年底,浙江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僅25萬千瓦。
根據風能專委會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70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英國和德國。其中,江蘇省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70萬千瓦,占全部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67%。后面依次為福建占比達到7.0%,廣東占比為6.5%,上海占比5.9%,河北占比4.2%,剩余4省累計裝機容量占比合計約為9.2%。
“十四五”期間,僅江蘇、廣東兩省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已高達2200萬千瓦。盡管浙江、福建、山東、遼寧等省,尚未出臺詳細“十四五”海上風電規劃,但從當地政策和初步規劃來看,裝機容量也會有較大突破。
今年初,海上風電新玩家廣西正式開工建設首個海上風電示范性項目——廣西·欽州國際海上風電產業園華能西門子海上風機總裝項目,項目總投資1100億元,將建設1000萬千瓦標準化海上風電場。
目前,全國11個沿海省份均開展了海上風電規劃研究工作,保守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海上風電年均裝機超過500萬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預測,未來5年,我國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有望下降40%以上,到2025年基本實現平價無補貼。
隨著明年“搶裝潮”結束,吊裝船租賃費等安裝施工費用必將大幅下將,再加上風機自身降本,以及通過風機大型化、風場規模化等方式,海上風電降本水平有望加速,或在2024年前順利突破平價。那時,年均裝機量必然會有更大突破。
此前,行業的關注點聚焦于已實現平價的陸上風電。自“3060”碳目標提出后,大幅提高新能源裝機的目標任務就落到了陸上風電和光伏的肩上。特別是“十四五”期間,作為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陸上風電和光伏被寄予厚望。
而我國海上風電因起步較晚,短期內尚無法實現平價,地方政府接力補貼的意愿也不明確。行業普遍認為,2021年“搶裝潮”后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可能進入一段時間的深度調整和適應期。
直到這次廣東下發《關于促進我省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及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地方財政補貼,情況開始變得大為不同。
盡管補貼強度不大,但意義極強。該舉措打消了此前業界對于2022年國家補貼全部取消后的海上風電市場普遍持有悲觀情緒。
該征求意見稿提到,計劃到2021年底,廣東累計海上風電建成投產裝機400萬千瓦,到2025年達到1500萬千瓦。
據南方電網公司統計,截止2020年底,廣東海上風電并網容量達到101萬千瓦,較2019年同比增長259.34%。
也就是說,“十四五”期間,廣東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要達到1400萬千瓦。
此前,江蘇也發布了《江蘇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到到2025年,風電裝機達到2600萬千瓦,海上風電并網裝機規模達到1400萬千瓦,力爭突破1500萬千瓦。
投資估算,到2025年,江蘇省風電新增約11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1200億元,其中海上風電新增約8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1000億元。
另一個海上風電大省浙江也于去年9月明確了“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關于風電,提到要按照“海上風電+海上牧場+陸上基地”模式,重點在領海海域及毗連區布局海上風電項目,預計2025年裝機達到600萬千瓦。而截至2019年底,浙江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僅25萬千瓦。
根據風能專委會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70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英國和德國。其中,江蘇省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70萬千瓦,占全部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67%。后面依次為福建占比達到7.0%,廣東占比為6.5%,上海占比5.9%,河北占比4.2%,剩余4省累計裝機容量占比合計約為9.2%。
“十四五”期間,僅江蘇、廣東兩省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已高達2200萬千瓦。盡管浙江、福建、山東、遼寧等省,尚未出臺詳細“十四五”海上風電規劃,但從當地政策和初步規劃來看,裝機容量也會有較大突破。
今年初,海上風電新玩家廣西正式開工建設首個海上風電示范性項目——廣西·欽州國際海上風電產業園華能西門子海上風機總裝項目,項目總投資1100億元,將建設1000萬千瓦標準化海上風電場。
目前,全國11個沿海省份均開展了海上風電規劃研究工作,保守預計“十四五”期間,全國海上風電年均裝機超過500萬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預測,未來5年,我國海上風電的度電成本有望下降40%以上,到2025年基本實現平價無補貼。
隨著明年“搶裝潮”結束,吊裝船租賃費等安裝施工費用必將大幅下將,再加上風機自身降本,以及通過風機大型化、風場規模化等方式,海上風電降本水平有望加速,或在2024年前順利突破平價。那時,年均裝機量必然會有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