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用戶視角撬動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標準、稅費、法規體系的進化,在保有量、年產銷量桂冠之外,中國汽車社會也能早日戴上新能源汽車使用感受最佳的桂冠
文丨南辰
工信部有關領導最近主持召開電動汽車低溫使用問題研討會,指出電動汽車低溫使用問題關乎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要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出發點,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這個冬天,各地寒潮確實給街頭行駛的電動汽車帶來不少麻煩。尤其在北方城市,低溫導致電池性能無法發揮出正常水平,續航里程縮水嚴重。在這種背景下,開不開暖風成為部分電動汽車車主的兩難選擇:開,電量下降更快,續航能力堪憂;不開,車內的溫度挑戰“忍耐極限”。在這個不便輕易感冒的特殊時期,電動汽車在寒潮中出現的電池“感冒”確實不是小問題,值得關注。
工信部有關領導在研討會上指出,整車和電池企業要加強技術攻關,提升電動汽車低溫行駛性能,改善用戶體驗。高校和研究機構要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筆者看來,電動汽車電池因低溫出現的性能衰減,在電池技術攻關有大的突破之前,很難徹底解決。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電池性能遇寒流衰減仍將存在。
因此,廠家當務之急是做好應對寒冷天氣“套餐服務”。例如,在動力電池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要保證低能耗制熱,可以選擇熱泵空調技術,減少空調耗電量;利用遠程控制預熱技術,使電動汽車在充電期間車內就達到理想溫度,并研發新型保溫材料提升車內空間的保溫性能等。
正如工信部有關領導在研討會上指出的,汽車企業要加強售后服務,及時解決用戶訴求。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
工信部有關領導在研討會上還表示,工信部要組織相關單位制定技術規范,加快推廣應用中國工況(CATC),明確低溫環境產品性能和技術要求,加強產品準入和生產一致性檢查。
CATC指“中國汽車循環測試”,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制定的道路測試標準。有報道稱,CATC將增加高低溫下開啟空調的實驗,更客觀反映汽車的真實能耗水平。
筆者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利用更接近實戰的國標,倒逼電動汽車生產廠家實事求是地亮出技術短板,明示冬天低溫可能給電池性能帶來的衰減,讓消費者不再有被忽悠的感覺,讓敢吹牛的廠家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同時,應當依托更科學的能耗檢測和公示制度,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流通秩序。
據中汽協統計,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增速較上年實現了由負轉正。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0.5萬輛和111.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4%和11.6%。
由此可見,中國汽車社會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正在加速,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體驗是重要的政策導向制定參數。如果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感受口碑倒了,就很難開得平穩、長遠。因此,新能源汽車必須啃下消費者使用感受這塊硬骨頭。
對新能源汽車使用感受的關注,要貫穿其全生命周期。除了寒潮帶來的電池“感冒”問題,還有充電環境、車輛二手交易殘值、車輛年檢、電池報廢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關注。
例如,媒體注意到,有地方兩會政協委員提出,第一代新能源汽車6年免檢期限即將到來,應當盡快出臺新能源汽車檢測標準辦法。
筆者也贊成這個倡議,政府相關部門應當以用戶視角撬動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標準、稅費、法規體系的進化,在保有量、年產銷量桂冠之外,中國汽車社會也能早日戴上新能源汽車使用感受最佳的桂冠。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4期
文丨南辰
工信部有關領導最近主持召開電動汽車低溫使用問題研討會,指出電動汽車低溫使用問題關乎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要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出發點,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這個冬天,各地寒潮確實給街頭行駛的電動汽車帶來不少麻煩。尤其在北方城市,低溫導致電池性能無法發揮出正常水平,續航里程縮水嚴重。在這種背景下,開不開暖風成為部分電動汽車車主的兩難選擇:開,電量下降更快,續航能力堪憂;不開,車內的溫度挑戰“忍耐極限”。在這個不便輕易感冒的特殊時期,電動汽車在寒潮中出現的電池“感冒”確實不是小問題,值得關注。
工信部有關領導在研討會上指出,整車和電池企業要加強技術攻關,提升電動汽車低溫行駛性能,改善用戶體驗。高校和研究機構要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筆者看來,電動汽車電池因低溫出現的性能衰減,在電池技術攻關有大的突破之前,很難徹底解決。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電池性能遇寒流衰減仍將存在。
因此,廠家當務之急是做好應對寒冷天氣“套餐服務”。例如,在動力電池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要保證低能耗制熱,可以選擇熱泵空調技術,減少空調耗電量;利用遠程控制預熱技術,使電動汽車在充電期間車內就達到理想溫度,并研發新型保溫材料提升車內空間的保溫性能等。
正如工信部有關領導在研討會上指出的,汽車企業要加強售后服務,及時解決用戶訴求。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
工信部有關領導在研討會上還表示,工信部要組織相關單位制定技術規范,加快推廣應用中國工況(CATC),明確低溫環境產品性能和技術要求,加強產品準入和生產一致性檢查。
CATC指“中國汽車循環測試”,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制定的道路測試標準。有報道稱,CATC將增加高低溫下開啟空調的實驗,更客觀反映汽車的真實能耗水平。
筆者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利用更接近實戰的國標,倒逼電動汽車生產廠家實事求是地亮出技術短板,明示冬天低溫可能給電池性能帶來的衰減,讓消費者不再有被忽悠的感覺,讓敢吹牛的廠家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同時,應當依托更科學的能耗檢測和公示制度,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流通秩序。
據中汽協統計,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增速較上年實現了由負轉正。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0.5萬輛和111.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4%和11.6%。
由此可見,中國汽車社會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正在加速,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體驗是重要的政策導向制定參數。如果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感受口碑倒了,就很難開得平穩、長遠。因此,新能源汽車必須啃下消費者使用感受這塊硬骨頭。
對新能源汽車使用感受的關注,要貫穿其全生命周期。除了寒潮帶來的電池“感冒”問題,還有充電環境、車輛二手交易殘值、車輛年檢、電池報廢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關注。
例如,媒體注意到,有地方兩會政協委員提出,第一代新能源汽車6年免檢期限即將到來,應當盡快出臺新能源汽車檢測標準辦法。
筆者也贊成這個倡議,政府相關部門應當以用戶視角撬動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標準、稅費、法規體系的進化,在保有量、年產銷量桂冠之外,中國汽車社會也能早日戴上新能源汽車使用感受最佳的桂冠。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