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换脸,又黄又大又爽a片三年片,毛茸茸的撤尿,麻豆短视频传媒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踐行"碳中和"目標,探索新形勢下中國能源轉型之路

   2021-01-20 中國能源研究會8720
核心提示:中國大唐集團黨組副書記時家林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歷史性提出,中國的碳排放要力爭在2030年
中國大唐集團黨組副書記時家林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歷史性提出,中國的碳排放要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明確了實現“碳中和”的2030年階段性目標,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是當前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費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1%和43%,能源安全風險突出。同時,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長期以來高污染、高耗能的中低端產業布局,使我國的單位GDP能耗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年碳排放量超過100億噸,長期居于世界第一,已逼近環境承載能力極限。

在“碳中和”目標的倒逼之下,中國亟需加快摒棄原先粗放型、高污染的發展道路,加速推動能源領域深度變革,逐步構建綠電為核心的現代能源體系,走出能源轉型升級的“中國模式”,在全球能源秩序重構過程中徹底擺脫石油美元經濟體系,完成從跟跑者向領跑者的歷史性轉變。

一、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經濟技術條件日趨成熟,提出"碳中和"目標具有預見性、超前性

(一)技術創新驅動能源領域加速變革

當前,以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能源、智能電網、儲能、電動車和氫能產業的發展和落地加速實現,傳統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將發生革命性變革。

供給側,風能驅動葉片做功產生電能,光伏通過半導體直接將光能轉化成電能;需求側,電動車、電制冷/熱等電氣化技術不斷成熟推廣。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終端電氣化水平不斷提升,能源利用從“高碳”向“無碳”、從“黑色”向“綠色”,供需兩端的能量轉換都在逐步脫離“高溫高壓”,能源領域即將從“火藥時代”邁入“冷兵器時代”,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藍圖已呈現在眼前。

(二)能源供給側加速無碳化進程

我國風、光等新能源裝機已突破4億千瓦,相當于英、法兩國電力裝機總和。青海、西藏、內蒙古等西、北部地區風、光資源量豐富。青海柴達木盆地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理論上光伏裝機可達100億千瓦以上,年發電量可達20萬億千瓦時以上,完全可以滿足全國終端能源需求(目前終端消費電量約7萬億千瓦時,若交通、建筑用能等全部由電能替代,消費總量約10萬億千瓦時)。

目前,新能源裝機年增量約為6000萬千瓦。若增量按10%增速增長到2030年,新能源總裝機將達到15億千瓦,可以超額完成總書記提出的2030年12億千瓦目標;若隨后30年保持年增量不變,到2060年新能源總裝機約60億千瓦,每年可提供12萬億千瓦時清潔電量。新能源裝機以復利形式增長,“碳中和”戰略目標可以加速實現。

同時,風、光度電成本近10年內快速下降,在內蒙、青海等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已逼近0.2元/度,仍保持下降趨勢。利用西、北部閑置的荒漠、戈壁等區域規?;_發新能源大基地,打造高產量、零污染的新能源“電氣田”,可替代傳統“煤田、油田和氣田”。通過特高壓送到東部負荷中心(較輸油、輸氣、輸煤,特高壓輸電是最經濟、便捷、可靠的能源輸送方式),加上輸電成本,仍低于當地火電價格,替代化石能源的經濟性臨界點已經到來。

(三)能源消費側加速電氣化進程

電動車、氫能、儲能、熱泵、儲熱等技術快速發展,交通、供暖等用能終端電代油、代氣、代煤的步伐不斷加快。全面電氣化進程將引起能源消費結構的巨大變革,是一場效率革命、成本革命,電力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能效、成本和環保優勢逐步顯現。

交通領域,電動車市場快速推廣,行駛百公里約耗電15度,能耗僅為燃油車的1/4;使用低谷電充電時,成本僅為燃油車的10%;如使用綠電,行駛百公里相比燃油車可減少20kg碳排放,相當于一棵成年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建筑供暖領域,熱泵作為高效的電制熱技術,在提供相同熱量情況下,能耗僅為燃氣、燃煤鍋爐的30%,使用低谷電供熱時,成本僅為燃氣鍋爐的1/3,與燃煤鍋爐相當。例如北京某會議中心綜合智慧能源項目,采用熱泵技術,利用低谷電制、儲冷/熱,年節約能源費用約40%,減少碳排放量約85%。

同時,大數據、物聯網、5G等信息與數字技術不斷進步,可以對每個發、用電單元進行精準控制,以數字化手段構建需求側智慧能源管控系統,實現荷隨源動、源荷互動的運行機制,提供了新能源間歇性問題的解決路徑。

二、實現"碳中和"目標,關鍵在于堅持系統思維,構建綠電為核心的現代能源體系

傳統能源體系下,煤、油、氣、電、核等各類能源形式相互割裂、各自為戰,行業與行業之間壁壘嚴重,能源體系的整體布局還是脫離不了缺煤找煤、缺油找油、缺氣找氣的思維模式,造成了綜合效率的低下。實現“碳中和”目標,亟需打破行業壁壘,堅持系統思維,立足整個能源系統全局,統一謀劃,全盤考慮,通過電的“空間轉移”和“時間轉移”,構建綠電為核心的“發輸儲用”一體化現代能源系統。

能源供應側,構建清潔化的能源供應系統,以風、光等非化石能源取代油、氣、煤等傳統化石能源,逐步成為電力系統的主導一次電源。特別是在風光資源優勢突出的西部、北部地區建設清潔能源基地,將廉價清潔能源送出,實現我國清潔能源更大范圍、更大規模的“空間轉移”。

能源消費側,構建高彈性的能源消費系統,加快推進能源消費終端的電氣化進程,從需求側改革做文章,通過合理電價機制引導需求側可中斷、可調節負荷有序調整,統一調度分布化的需求側資源,變散兵游勇為集團軍作戰。加快儲能、儲熱/冷、電動車及氫能的發展,在風、光等新能源出力高峰、電價較低時,將電能轉化各種形式能源“儲存”,在風、光等新能源出力不足、電價較高時,使用儲存的能源供能,從而實現能源的“時間轉移”。

綠電為核心的現代能源體系對傳統“發輸用”同時完成的電力系統而言是一次變革,將帶來若干重大轉變∶

系統向“發輸儲用”轉變。系統中的電制氫、電制熱/冷、電動車充放電等不僅承擔著替代煤油氣等化石能源的作用,更是系統負荷調節的“蓄能器”,使電力系統由“發輸用”向“發輸儲用”模式轉變,需求側的各個用能、儲能單元可以實時響應發電側出力,讓負荷跟隨發電側調節,適應新能源出力特點,徹底解決間歇性問題。預計2030年,我國電動車保有量或超1億輛,可達50億千瓦時以上的儲能規模,相當于北京市半個月的用電量,需求側將擁有海量“儲能”資源。

整體運行效率顯著提高。現有電力系統為滿足安全運行,預留較大的備用容量,導致運行效率較低(不超過50%)?,F代能源體系將通過電價機制,拉動低谷電使用,利用低價的電進行儲電、儲冷/熱、制氫,把更多負荷轉移到低谷時段,實現削峰填谷,大幅減少備用容量,提高整體運行效率。

社會總體用能成本下降。電能替代增量可以通過“時間轉移”實現在低谷時段消納,不會過多新增電網投資成本。新能源的規?;l展帶來供能成本的下降,終端電氣化的推進帶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這樣,現代能源體系不會推高能源利用成本,社會總體用能成本會呈下降趨勢。

變總量平衡為時空平衡。過去能源系統往往更關注能源供應與需求之間量的匹配問題,即發即用,就地平衡?,F代能源體系將通過電的“時間轉移”、“空間轉移”,打破原有能源供給的時空約束,推動多種能源互補利用,實現更大時間、空間尺度的系統性平衡。

此外,在推動新能源基地建設時,同樣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能源、經濟、生態的協同發展。如在內蒙地區發展新能源,1億千瓦的風電裝機每年可提供3000億千瓦時清潔電量,可替代1.5億噸產能的煤礦,減排二氧化碳2.3億噸。同步開發新能源基地與現代農牧業基地,開展荒漠治理、治沙,可以減輕草原放牧強度,變革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從未來發展路徑看,中國目前以煤為主、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決定了能源轉型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依次完成由煤炭到油氣,再到可再生能源的兩次更迭,而應直接向可再生能源轉變,實現跨越式、創造式發展。為此,應分為兩個階段推進“碳中和”目標∶第一階段∶到2030年,著力推動綠電對油、氣等化石能源的替代,存量火電全面參與調峰,消費側大量布局儲熱、儲冷、電動車、電制氫等靈活性產業,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終端電氣化率繼續快速提升,大幅減少對國際油、氣資源依賴。第二階段∶到2060年,著力推動綠電對煤炭的替代,儲能、氫能技術實現大規模成熟應用,綠電為核心的能源體系成為我國能源優化配置的主要平臺,存量火電替換基本完成。

三、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推動"碳中和"目標加快實現

從目前看,實現“碳中和”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技術的進步,也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保障。

一是進一步加強電價機制研究,普及峰谷電價政策,真實反映電的商品屬性和時間價值,拉大峰谷電價差,拉動低谷用電,提高設備閑置時段的利用率,實現電能“時間轉移”,提升電力系統整體效率。

二是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加快碳交易市場建設,將碳減排指標分解到各省市,在稅收、土地等政策方面加大對新能源和電氣化的傾斜力度。鼓勵和支持谷電及新能源制氫、制熱、制冷、充電等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打破省間壁壘,讓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形成“全國一盤棋”的能源供給格局。突破現有部分地區土地、環保政策一刀切問題,統籌處理好局部與全局利益關系,充分利用西、北部風、光資源。

四是鼓勵支持電動車的推廣使用,加快推進公共停車位充電樁建設,引導居民區變壓器放開容量限制,建立充電樁公平就近接入的新機制,使用低谷時段資源閑置期進行充電,不增加電網設施投資費用。

四、展望

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對內而言,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和生態環保問題的重要舉措,非化石能源將進入“倍速”發展階段,帶動新能源、儲能、制氫等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發展進入“快車道”,為“后疫情”時代推動構建雙循環格局注入新動能。對外而言,可以樹立大國形象,展示我國對全球生態環境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擔當,進一步增加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引領全球能源共同體建設。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從薪柴到煤炭、從煤炭到油氣兩次能源革命,其間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化等重大技術創新,直接驅動了能源行業發生變革。目前來看,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5G等重大技術革新,已經為實現“碳中和”奠定了基礎。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重大技術創新給行業帶來的變革往往是漸進過程中的一個突變。我們要充分看到技術進步與創新給新能源、電氣化發展帶來的“加速度”。

近日,國內各能源企業積極響應總書記要求,紛紛提出“碳達峰”及清潔能源發展愿景。大唐集團正積極由發電商向清潔能源提供商、服務商轉型,業務將覆蓋從清潔能源供應到需求側電氣化替代的全過程,初步計劃在內蒙、青海等省區推動大規模新能源基地建設,在浙江、江蘇等東部負荷中心開展清潔電代油、代氣、代煤試點,積極探索能源轉型的新路徑。

結語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過程就是我國能源革命逐步邁向深入的過程。中國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市場、體制優勢以及日益凸顯的技術、人才優勢。我們將在習總書記清潔能源轉型新戰略的指導下,進一步提振雄心、增強信心,加速構建“綠電為核心的現代能源體系”,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能源高質量發展道路,立志做全球氣候治理和能源綠色轉型的引領者、推動者,為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无锡市| 专栏| 大埔区| 庆安县| 同江市| 社旗县| 许昌县| 明溪县| 长治市| 车险| 阳新县| 文昌市| 如东县| 长顺县| 慈利县| 获嘉县| 平安县| 林口县| 台南县| 勐海县| 岫岩| 定襄县| 扬中市| 平昌县| 大姚县| 和硕县| 东阳市| 靖宇县| 涞水县| 神池县| 建平县| 西林县| 黄梅县| 阜阳市| 阿巴嘎旗| 察哈| 龙南县| 富川| 彭州市|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