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結束,湖南風電裝機規模突破600萬千瓦,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給南方區域風電發展樹立標桿,從歷史來看,湖南的風電開發和資源利用屬于一般,規模居中,發電小時數2019年1960h,全國平均水平2082h,持平全國水平,由此可見,未來湖南風電的資源開發難度較大,比較2018年湖南的2054h發電小時數,資源趨于變差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回頭,我們再回顧2019年全國的風電總體數據,我把2019年裝機容量大于500萬千瓦的省市區單獨統計了一下,14個省市區,1.685億千瓦裝機,占總裝機的80.22%,平均小時數2071h(扣除河南平均小時數是2117h),低于全國平均的2082h。
很顯然,風電裝機規模較大的還在三北區域,但是規模大,資源好,但出力效果一般。三北中,除了內蒙,黑龍江,吉林發電小時數突破2300h外,其余省份發電小時數數據并不理想,屬于典型的大而不強,而這些身份的規模都是千萬千瓦級別,尤其是新疆,內蒙,寧夏,甘肅近幾年的裝機規模較少,都是早期風機,球哥就此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好資源未能好利用,這些風電場未來怎么處理?
數據來自國家能源局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些省市區早期限電嚴重,但近幾年限電也急劇下降,總體上對發電小時數影響區域平緩,限電比例逐步下降,問題是,這么好的風資源,發電小時數才2000h,按照現在風機技術,3000h都是最低的出力水平,如何解決?
退役改造:政策上還沒有先例
曾經我提出了有些風電場,風資源條件好,早期的電價政策不錯,已經實現了投資回收,但是退役后無法實現再建。內蒙古已經給出了答案,敏感區域的風電場到期服役后,不再續建,遼寧有個別風電場實現了改造,龍源在內蒙和新疆實現了兆瓦級以下風電場(單機容量低于1000kw)退出,問題在于新的風電場的用地問題,電網接入問題,規劃問題是不是都有了想法,實際上這一塊都是空白。
云南,新疆,內蒙,河北,東北等早期10-15年前投產的風電場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容量估計在10000萬千瓦左右,如何解決這批低產風電場的問題,同樣成為風電產業的難題。
現有風風電場的退出和新建:新能源的未來方向
可以肯定,采用新的風機,單機容量5-8MW,風資源條件極好,加上壽命延長20%以上,同時,投資單價是十年前的50%,這就I意味著老資源,完全可以實現更高收益(15%s以上)。盡管現在平價風電場,投資更低,電價更低,但是度電成本更低,單位千瓦造價更低,7-9m/s的平均風速,4-5k/kw的造價,和水電,火電,光伏比較起來,風電具備極強的優勢有,也就是說,未來風電暢通無阻。另外,還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增加裝機容量,原來1000萬千瓦的資源,現在2000-3000k 千瓦的裝機容量輕而易舉。
從這一點上分析,新能源,風電未來非常有競爭力,也就是說,風電無需考慮新增容量,想辦法把老的資源實現增值,這是新的方向,大家可以考慮,政府也得思考。
政策是前提:風電在老風電場的改造和再建方面需要深入思考
毋庸置疑,老的風電場是未來新能源(風電)的資源優勢,采用現有的技術和裝備,4000-5000小時的發電小時數都是指日可待,但是這種項目的實施需要開發商在政策方面去和業主溝通。當然,3060目標的決策,會加速這種導向,作為主機廠,尤其是風電主機廠,必須積極思考,如何在這種資源的升級中占據優勢,繼續持續獲得政策優勢。
新增風電資源顯然難度很大,如何從老資源的轉型升級中得到發展,必須開始考慮老的風電場的退役后處理問題,包括技術,政策等,否則再大的市場風口你可能都無法抓住。
努力吧,風電的兄弟們,新的市場無法把控,老的市場機會必須按住!
回頭,我們再回顧2019年全國的風電總體數據,我把2019年裝機容量大于500萬千瓦的省市區單獨統計了一下,14個省市區,1.685億千瓦裝機,占總裝機的80.22%,平均小時數2071h(扣除河南平均小時數是2117h),低于全國平均的2082h。

很顯然,風電裝機規模較大的還在三北區域,但是規模大,資源好,但出力效果一般。三北中,除了內蒙,黑龍江,吉林發電小時數突破2300h外,其余省份發電小時數數據并不理想,屬于典型的大而不強,而這些身份的規模都是千萬千瓦級別,尤其是新疆,內蒙,寧夏,甘肅近幾年的裝機規模較少,都是早期風機,球哥就此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好資源未能好利用,這些風電場未來怎么處理?

數據來自國家能源局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些省市區早期限電嚴重,但近幾年限電也急劇下降,總體上對發電小時數影響區域平緩,限電比例逐步下降,問題是,這么好的風資源,發電小時數才2000h,按照現在風機技術,3000h都是最低的出力水平,如何解決?
退役改造:政策上還沒有先例
曾經我提出了有些風電場,風資源條件好,早期的電價政策不錯,已經實現了投資回收,但是退役后無法實現再建。內蒙古已經給出了答案,敏感區域的風電場到期服役后,不再續建,遼寧有個別風電場實現了改造,龍源在內蒙和新疆實現了兆瓦級以下風電場(單機容量低于1000kw)退出,問題在于新的風電場的用地問題,電網接入問題,規劃問題是不是都有了想法,實際上這一塊都是空白。
云南,新疆,內蒙,河北,東北等早期10-15年前投產的風電場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容量估計在10000萬千瓦左右,如何解決這批低產風電場的問題,同樣成為風電產業的難題。
現有風風電場的退出和新建:新能源的未來方向
可以肯定,采用新的風機,單機容量5-8MW,風資源條件極好,加上壽命延長20%以上,同時,投資單價是十年前的50%,這就I意味著老資源,完全可以實現更高收益(15%s以上)。盡管現在平價風電場,投資更低,電價更低,但是度電成本更低,單位千瓦造價更低,7-9m/s的平均風速,4-5k/kw的造價,和水電,火電,光伏比較起來,風電具備極強的優勢有,也就是說,未來風電暢通無阻。另外,還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增加裝機容量,原來1000萬千瓦的資源,現在2000-3000k 千瓦的裝機容量輕而易舉。
從這一點上分析,新能源,風電未來非常有競爭力,也就是說,風電無需考慮新增容量,想辦法把老的資源實現增值,這是新的方向,大家可以考慮,政府也得思考。
政策是前提:風電在老風電場的改造和再建方面需要深入思考
毋庸置疑,老的風電場是未來新能源(風電)的資源優勢,采用現有的技術和裝備,4000-5000小時的發電小時數都是指日可待,但是這種項目的實施需要開發商在政策方面去和業主溝通。當然,3060目標的決策,會加速這種導向,作為主機廠,尤其是風電主機廠,必須積極思考,如何在這種資源的升級中占據優勢,繼續持續獲得政策優勢。
新增風電資源顯然難度很大,如何從老資源的轉型升級中得到發展,必須開始考慮老的風電場的退役后處理問題,包括技術,政策等,否則再大的市場風口你可能都無法抓住。
努力吧,風電的兄弟們,新的市場無法把控,老的市場機會必須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