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剛過去十天,兄弟們一直擔心的海上風電搶裝會不會重蹈陸上風電覆轍,球哥認為,大家完全大可不必擔心,因為能搶的項目已經開始按計劃施工,搶不了的我想我們的海上風電業主們也不會開工建設。
為什么2021年的海上風電搶“裝”不存在?
根據過去幾年的數據統計,行業也初步預測了一下,2021年如果能夠實現最大并網風機規模在750萬千瓦左右,理由何在?關鍵點在目前在用和即將投入使用的海上風電施工平臺船舶數量。
施工工程船舶數量有限
我個人和行業專家及施工單位進行了交流,目前國內在役的海上施工船總共有39臺套,到2021年投產的不超過45臺套,原因在于海洋施工工程船舶的生產周期不會低于1年,根據目前25-40km的離岸距離估算,水深平均按照30m左右設計,一套施工船舶年均吊35-40臺風機,從現在開始滿負荷的吊裝,全年也就能吊裝1500臺風機左右,風機單機容量按4MW估算,所以年度并網的最大容量在750萬千瓦左右。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是沒有考慮任何其他意外情況的施工安裝與調試。
海上風機產能及其充足,生產準備充分
無論是上海電氣,還是明陽智能,以及金風科技,遠景,海裝,東氣及湘電,1500-1800臺風機的產能交付(最晚10月份交付,之后估計裝不了)分攤到5-6家主要廠家,我個人認為都不是問題。而其陸上風電的教訓讓這幾家主機上2020年就開始了準備工作,無論是產業鏈,還是施工調試人員,準備都非常充足,就擔心開發商不要貨,究竟海上風電的利潤和容量規模還有銷售額都極具吸引力。
海上風電場
海上施工船舶漲價,屬于個別現象
近期行業媒體傳出海洋施工船舶漲價,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無可厚非,供需矛盾決定了市場價格。由于稀缺,海上風電施工船漲價幅度超出個人想象,從原來的400萬/月漲到1000萬/月以上。問題在于海上風電的施工船舶都是提前預定,現在想要租施工船的話,至少要排到后年。唯一可能的就是部分企業根據施工計劃無法完成并網,放棄施工,轉租出去,彌補部分損失,承租企業因為有了增加的船舶可以確保并網,這個錢掏的也值。
海上風電施工船舶的租價大幅上漲,給海上風電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憑空增加了單位千瓦的投資,當前,國內海上風電項目造價成本也比以往平均每單位千瓦提升了2000到3000元,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成本暴漲。
施工方案和施工成本可能是未來海上風電的最大瓶頸
隨著風機的大型化,過去的4-6MW機型的吊裝施工未來無法滿足8-15MW單機容量機型的施工,看似施工船舶的保有量很大,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新增的船舶并沒有增加施工產能。重要的是,隨著機型容量和葉輪直徑的增大,吊裝效率也會下降,而且離岸距離越來越遠,水深越來越深,施工船舶造價越來越高,單位千瓦的施工造價并不一定隨著單機容量的增加呈現線性下降趨勢。因此,未來施工的效率如何從施工方案方面進行創新,如何從施工裝備方面優化降低造價,與風機,基礎,電纜,升壓站等同比下降造價,這是未來重點。
海上風電未來走向如何,不可參考日歐
海洋風電是未來風電發展的兩海戰略之一,向海洋要能源,毋庸置疑這是必然之路,但是不是學習歐洲,我個人值得商榷:歐洲整個大陸面積和中國差不多,我從行業媒體收集了有關國家海上風電的發展規劃(網絡收集):
德國政府提高海上風電發展目標,要求到2030年德國海上風電總裝機至少達到20GW;
法國政府積極推進能源轉型,并提出了在2023年之前實現風力發電量翻倍的目標;
英國政府發布海上風電“產業戰略”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在2030年前達到3000萬千瓦,為英國提供30%以上的電力;
日本政府計劃將可再生能源培育成主力電源,通過制定新法律和補貼制度來支持海上風力發電事業;
這幾個國家有一個什么特點,就是地皮不夠,看看英國,德國,法國,日幣,為什么大干海上風電,沒辦法,只有到海上干才有能源,核電的安全性雖然高,但是風險大。中國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是泱泱大國,地大物博,而中國面臨的復雜國際周邊環境,決定了中國的海上風電不可能像這幾個國家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海洋風電需要綜合考慮,海上風電的發展需要科學統籌,既要充分利用,又要有序開發,有規劃的開發有利于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過去陸上風電那么好的資源現在看來是低效開發(不是說做錯了,而是要反思),資源很好,發電小時數采用今天的技術與設備,無論是成本,還是效率,都是成倍的下降和成本的增加,你們說呢,我們不能為了開發而開發,而是高效開發。
前途艱難,未來可期
當然,風電發展到今天,尤其是海上風電,已經到了發展的轉折點,電價攔腰斬的下降,給行業的發展必然帶來陣痛,但從未來規模來看,前景依然很好。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紀錄地超過6GW,占全球新增裝機的10%,較2018年增加35.5%。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海上風電市場未來20年預計年增長率13%-15%。
船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方面,海上風電作為未來風電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市場潛力巨大;一方面市場機遇給行業提出的施工難題挑戰需要勇敢面對和解決。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各主要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廠都積極投入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研制工作,并且也有眼光的施工企業在聯合船廠,主機企業和業主,控股聯合開發施工船舶,共同降低行業發展風險,而且還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我想這或許是未來海上施工的發展方向之一。
為什么2021年的海上風電搶“裝”不存在?
根據過去幾年的數據統計,行業也初步預測了一下,2021年如果能夠實現最大并網風機規模在750萬千瓦左右,理由何在?關鍵點在目前在用和即將投入使用的海上風電施工平臺船舶數量。
施工工程船舶數量有限
我個人和行業專家及施工單位進行了交流,目前國內在役的海上施工船總共有39臺套,到2021年投產的不超過45臺套,原因在于海洋施工工程船舶的生產周期不會低于1年,根據目前25-40km的離岸距離估算,水深平均按照30m左右設計,一套施工船舶年均吊35-40臺風機,從現在開始滿負荷的吊裝,全年也就能吊裝1500臺風機左右,風機單機容量按4MW估算,所以年度并網的最大容量在750萬千瓦左右。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是沒有考慮任何其他意外情況的施工安裝與調試。
海上風機產能及其充足,生產準備充分
無論是上海電氣,還是明陽智能,以及金風科技,遠景,海裝,東氣及湘電,1500-1800臺風機的產能交付(最晚10月份交付,之后估計裝不了)分攤到5-6家主要廠家,我個人認為都不是問題。而其陸上風電的教訓讓這幾家主機上2020年就開始了準備工作,無論是產業鏈,還是施工調試人員,準備都非常充足,就擔心開發商不要貨,究竟海上風電的利潤和容量規模還有銷售額都極具吸引力。
海上風電場
海上施工船舶漲價,屬于個別現象
近期行業媒體傳出海洋施工船舶漲價,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無可厚非,供需矛盾決定了市場價格。由于稀缺,海上風電施工船漲價幅度超出個人想象,從原來的400萬/月漲到1000萬/月以上。問題在于海上風電的施工船舶都是提前預定,現在想要租施工船的話,至少要排到后年。唯一可能的就是部分企業根據施工計劃無法完成并網,放棄施工,轉租出去,彌補部分損失,承租企業因為有了增加的船舶可以確保并網,這個錢掏的也值。
海上風電施工船舶的租價大幅上漲,給海上風電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憑空增加了單位千瓦的投資,當前,國內海上風電項目造價成本也比以往平均每單位千瓦提升了2000到3000元,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成本暴漲。
施工方案和施工成本可能是未來海上風電的最大瓶頸
隨著風機的大型化,過去的4-6MW機型的吊裝施工未來無法滿足8-15MW單機容量機型的施工,看似施工船舶的保有量很大,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新增的船舶并沒有增加施工產能。重要的是,隨著機型容量和葉輪直徑的增大,吊裝效率也會下降,而且離岸距離越來越遠,水深越來越深,施工船舶造價越來越高,單位千瓦的施工造價并不一定隨著單機容量的增加呈現線性下降趨勢。因此,未來施工的效率如何從施工方案方面進行創新,如何從施工裝備方面優化降低造價,與風機,基礎,電纜,升壓站等同比下降造價,這是未來重點。
海上風電未來走向如何,不可參考日歐
海洋風電是未來風電發展的兩海戰略之一,向海洋要能源,毋庸置疑這是必然之路,但是不是學習歐洲,我個人值得商榷:歐洲整個大陸面積和中國差不多,我從行業媒體收集了有關國家海上風電的發展規劃(網絡收集):
德國政府提高海上風電發展目標,要求到2030年德國海上風電總裝機至少達到20GW;
法國政府積極推進能源轉型,并提出了在2023年之前實現風力發電量翻倍的目標;
英國政府發布海上風電“產業戰略”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在2030年前達到3000萬千瓦,為英國提供30%以上的電力;
日本政府計劃將可再生能源培育成主力電源,通過制定新法律和補貼制度來支持海上風力發電事業;
這幾個國家有一個什么特點,就是地皮不夠,看看英國,德國,法國,日幣,為什么大干海上風電,沒辦法,只有到海上干才有能源,核電的安全性雖然高,但是風險大。中國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是泱泱大國,地大物博,而中國面臨的復雜國際周邊環境,決定了中國的海上風電不可能像這幾個國家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海洋風電需要綜合考慮,海上風電的發展需要科學統籌,既要充分利用,又要有序開發,有規劃的開發有利于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過去陸上風電那么好的資源現在看來是低效開發(不是說做錯了,而是要反思),資源很好,發電小時數采用今天的技術與設備,無論是成本,還是效率,都是成倍的下降和成本的增加,你們說呢,我們不能為了開發而開發,而是高效開發。
前途艱難,未來可期
當然,風電發展到今天,尤其是海上風電,已經到了發展的轉折點,電價攔腰斬的下降,給行業的發展必然帶來陣痛,但從未來規模來看,前景依然很好。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紀錄地超過6GW,占全球新增裝機的10%,較2018年增加35.5%。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海上風電市場未來20年預計年增長率13%-15%。
船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方面,海上風電作為未來風電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市場潛力巨大;一方面市場機遇給行業提出的施工難題挑戰需要勇敢面對和解決。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各主要風電機組整機制造廠都積極投入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研制工作,并且也有眼光的施工企業在聯合船廠,主機企業和業主,控股聯合開發施工船舶,共同降低行業發展風險,而且還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我想這或許是未來海上施工的發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