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氫能為原料制造電池已成為電池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氫能具有高效環保、應用豐富、可儲能運輸的顯著優勢,在能源需求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以來源廣、轉化高、零排放為特點的氫能制作電池,能有效避免污染物排放,并且保障供能的持久穩定。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電動汽車、無人機等的不斷發展,氫燃料電池也成為關鍵支撐。相比動力電池和其他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不需高溫轉化,而且轉化效率更高,基本無污染物排放,只要有氫供入便能持久提供電能,優勢相對明顯,因此成為續航的首要選擇。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加大對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的政策指引。例如2019年,氫能源便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同時2020年4月,《能源法》也將氫能首次寫入法律之中,使其成為與煤炭、石油、核能、風能等一樣的能源。這些頂層設計為產業發展提供利好。
緊跟號召,各省市地方也積極跟進相關規劃與紅利。例如天津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大連編制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北京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也提出要打造領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試點示范城市。
在此背景下,大量企業受到政府政策紅利支持與引導,參與到氫燃料電池的研發與布局當中。包括上汽、宇通等在內的車企,目前都已經推出相關氫燃料電池車。同時,豐田、一汽、東風、廣汽、北汽、億華通等六家企業還合作設立公司,共同推動氫燃料電池的普及。
天眼查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20萬家經營范圍含“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其中88%的相關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近3成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共新增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超過6.8萬家,較2019年同比增長85%。
根據相關數據,2018年我國市場已有40余家車企參與氫燃料電池汽車制造,市場上曾出現50多款相關車型,25家相關系統集成商,并有20多個省市發布相關政策與規劃,投入資金超過800多億元。預測未來十年,我國氫燃料市場空間還有望達到3000億元以上。
而面對如此廣闊的前景,近日我國也是再度釋放出政策紅利,加速產業發展走向風口期。12月21日,《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正式發布,其中提及要加速發展綠氫制取、儲運和應用等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專家們認為,全新政策對于我國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因為以質量,我國氫能源市場規模都非常大,但產業鏈、成本、核心技術和市場認可度等尚待突破。例如在氫能源儲運方面,就損耗、污染較大,且儲運困難,成本較高,對產業發展阻力大。
同時在電池系統的底層技術和系統集成領域,我國也處于追趕狀態。產業鏈上很多核心零部件無法實現國產,或是與國外水平相差甚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對技術不了解或不認同,行業與民眾普遍缺乏正確認識,這些也都制約了氫燃料電池產業的進程步伐。
在此背景下,新的利好政策重點聚焦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等方面,并強調電池技術與產業鏈突破發展,直指行業發展痛點,起到了有效根治和促進作用。截至2019年,我國已建成超60座加氫站,預計到2030年加氫站總量將超過1000座。未來發展將令人期待。
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電動汽車、無人機等的不斷發展,氫燃料電池也成為關鍵支撐。相比動力電池和其他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不需高溫轉化,而且轉化效率更高,基本無污染物排放,只要有氫供入便能持久提供電能,優勢相對明顯,因此成為續航的首要選擇。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加大對氫能和氫燃料電池的政策指引。例如2019年,氫能源便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同時2020年4月,《能源法》也將氫能首次寫入法律之中,使其成為與煤炭、石油、核能、風能等一樣的能源。這些頂層設計為產業發展提供利好。
緊跟號召,各省市地方也積極跟進相關規劃與紅利。例如天津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大連編制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北京在《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也提出要打造領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試點示范城市。
在此背景下,大量企業受到政府政策紅利支持與引導,參與到氫燃料電池的研發與布局當中。包括上汽、宇通等在內的車企,目前都已經推出相關氫燃料電池車。同時,豐田、一汽、東風、廣汽、北汽、億華通等六家企業還合作設立公司,共同推動氫燃料電池的普及。
天眼查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20萬家經營范圍含“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其中88%的相關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近3成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共新增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超過6.8萬家,較2019年同比增長85%。
根據相關數據,2018年我國市場已有40余家車企參與氫燃料電池汽車制造,市場上曾出現50多款相關車型,25家相關系統集成商,并有20多個省市發布相關政策與規劃,投入資金超過800多億元。預測未來十年,我國氫燃料市場空間還有望達到3000億元以上。
而面對如此廣闊的前景,近日我國也是再度釋放出政策紅利,加速產業發展走向風口期。12月21日,《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正式發布,其中提及要加速發展綠氫制取、儲運和應用等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專家們認為,全新政策對于我國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因為以質量,我國氫能源市場規模都非常大,但產業鏈、成本、核心技術和市場認可度等尚待突破。例如在氫能源儲運方面,就損耗、污染較大,且儲運困難,成本較高,對產業發展阻力大。
同時在電池系統的底層技術和系統集成領域,我國也處于追趕狀態。產業鏈上很多核心零部件無法實現國產,或是與國外水平相差甚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對技術不了解或不認同,行業與民眾普遍缺乏正確認識,這些也都制約了氫燃料電池產業的進程步伐。
在此背景下,新的利好政策重點聚焦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等方面,并強調電池技術與產業鏈突破發展,直指行業發展痛點,起到了有效根治和促進作用。截至2019年,我國已建成超60座加氫站,預計到2030年加氫站總量將超過1000座。未來發展將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