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以電為中心的終端能源解決方案,已成為綜合能源服務發展的重要趨勢。”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功成日前表示。
“十三五”以來,綜合能源服務取得初步發展成效,項目相繼落地,繼天津綜合能源專家服務站成立后,上海綜合能源專家服務站正式成立。各大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綜合能源服務這塊“蛋糕”市場。但綜合能源服務處于起步階段,針對多項短板,有專家建議綜合能源服務應尊重市場規律,避免走入發展誤區。
新基建打開新商機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其中以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能源設施轉型升級。
綜合能源服務發展離不開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業內一致認為,新基建打開了綜合能源的“商機”。
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西北事業部總經理白保華公開表示,綜合能源服務的市場空間,來自對原有供能、用能系統的改善補充,也離不開新興產業帶來的增長動力,新基建將催生綜合能源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
華東電力設計院智慧能源室主任吳俊宏表示,新一輪電改啟動后,一方面以市場需求電量為導向的發用電計劃改革制約了發電企業無序投資的沖動,另一方面以提升電網投資效率為目標的輸配電價改革減少了電網企業冗余投資的行為。因此,無論是過往經驗,還是新一輪電改對行業的要求,以前粗放式投資將不再適用。
“除滿足電力負荷增長和電網安全運行必要的電網項目和電源項目以外,新基建背景下更需要重視綜合能源新興業態的發展。”吳俊宏說。
中國大唐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郭婷婷表示,在推進現代能源體系中,技術和體制上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如何激勵供需兩側靈活性資源的調節作用,推動供需兩側智慧協同發力,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多項短板亟待補齊
前景雖好,但綜合能源發展還有多項短板代補。國家能源局在回復中表示,“十三五”以來,綜合能源服務取得了初步發展成效,但在發展方向、業務規范、項目管理、市場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規劃指導和引導,完善相關政策舉措,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積極有序發展。
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綜合智慧能源專家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綜合智慧能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綜合能源以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為基礎,目前供能成本明顯高于傳統燃煤供能成本,僅局限于環保要求高、經濟承受能力強的發達地區和工商業高端用戶,缺乏可復制的盈利模式,項目總體進展緩慢。
此外,入不敷出導致項目營收雪上加霜。以增量配網項目為例,政府為招商引資承諾園區內企業較低的用能價格,但又對配網建設自動化水平控制系統提出較高要求,導致整個項目成本太高,難以盈利。
“從行業發展需求看,‘十四五’期間,智慧電廠還將繼續鋪開,不斷深入;另一方面,能源革命轉型深入發展,現代能源體系構建依賴于能源物理系統和信息系統技術共同進步。其中,綜合能源需要更精準的規劃設計、更智能的運行調控、更靈活的交易服務。”郭婷婷說。
規范發展是關鍵
近年來,國家政策相繼出臺、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極大推動了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各地積極上馬相關項目。
國網能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湯芳表示,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近期是千億級市場,遠期是萬億級市場。各類企業紛紛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升級,市場競爭格局將快速演變。
千億市場,如何規范發展?吳俊宏表示,綜合服務涵蓋面較廣,既有供電、供氣等管制性非競爭業務,也有售電、節能等競爭性業務。在我國油氣和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政府對非競爭性業務的監管也在逐步加強,企業綜合能源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否適應政府未來監管就顯得格外重要。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的設立如果能夠在政府監管要求下做到彼此支撐卻又相對獨立,對降低企業未來經營風險將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能源服務‘藍圖’很美,但當下生存是關鍵。在企業綜合能源服務戰略發展定位的指導下,應圍繞其主營業務,從盈利能力更強的業務環節先行拓展。同時,綜合能源服務轉型應該以‘客戶價值實現為目標’,摒棄能源行業傳統的規模思維、投資思維。應該尊重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不宜盲目投資,以‘搶占地盤’為目標投資一大批盈利前景模糊的項目。更不宜‘唯技術論’,在部分能源新技術尚未成熟之前就盲目投資。”吳俊宏說。
“十三五”以來,綜合能源服務取得初步發展成效,項目相繼落地,繼天津綜合能源專家服務站成立后,上海綜合能源專家服務站正式成立。各大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綜合能源服務這塊“蛋糕”市場。但綜合能源服務處于起步階段,針對多項短板,有專家建議綜合能源服務應尊重市場規律,避免走入發展誤區。
新基建打開新商機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其中以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能源設施轉型升級。
綜合能源服務發展離不開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業內一致認為,新基建打開了綜合能源的“商機”。
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西北事業部總經理白保華公開表示,綜合能源服務的市場空間,來自對原有供能、用能系統的改善補充,也離不開新興產業帶來的增長動力,新基建將催生綜合能源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
華東電力設計院智慧能源室主任吳俊宏表示,新一輪電改啟動后,一方面以市場需求電量為導向的發用電計劃改革制約了發電企業無序投資的沖動,另一方面以提升電網投資效率為目標的輸配電價改革減少了電網企業冗余投資的行為。因此,無論是過往經驗,還是新一輪電改對行業的要求,以前粗放式投資將不再適用。
“除滿足電力負荷增長和電網安全運行必要的電網項目和電源項目以外,新基建背景下更需要重視綜合能源新興業態的發展。”吳俊宏說。
中國大唐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郭婷婷表示,在推進現代能源體系中,技術和體制上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如何激勵供需兩側靈活性資源的調節作用,推動供需兩側智慧協同發力,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多項短板亟待補齊
前景雖好,但綜合能源發展還有多項短板代補。國家能源局在回復中表示,“十三五”以來,綜合能源服務取得了初步發展成效,但在發展方向、業務規范、項目管理、市場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規劃指導和引導,完善相關政策舉措,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積極有序發展。
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綜合智慧能源專家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綜合智慧能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綜合能源以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為基礎,目前供能成本明顯高于傳統燃煤供能成本,僅局限于環保要求高、經濟承受能力強的發達地區和工商業高端用戶,缺乏可復制的盈利模式,項目總體進展緩慢。
此外,入不敷出導致項目營收雪上加霜。以增量配網項目為例,政府為招商引資承諾園區內企業較低的用能價格,但又對配網建設自動化水平控制系統提出較高要求,導致整個項目成本太高,難以盈利。
“從行業發展需求看,‘十四五’期間,智慧電廠還將繼續鋪開,不斷深入;另一方面,能源革命轉型深入發展,現代能源體系構建依賴于能源物理系統和信息系統技術共同進步。其中,綜合能源需要更精準的規劃設計、更智能的運行調控、更靈活的交易服務。”郭婷婷說。
規范發展是關鍵
近年來,國家政策相繼出臺、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極大推動了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各地積極上馬相關項目。
國網能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湯芳表示,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近期是千億級市場,遠期是萬億級市場。各類企業紛紛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升級,市場競爭格局將快速演變。
千億市場,如何規范發展?吳俊宏表示,綜合服務涵蓋面較廣,既有供電、供氣等管制性非競爭業務,也有售電、節能等競爭性業務。在我國油氣和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政府對非競爭性業務的監管也在逐步加強,企業綜合能源服務的商業模式能否適應政府未來監管就顯得格外重要。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的設立如果能夠在政府監管要求下做到彼此支撐卻又相對獨立,對降低企業未來經營風險將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能源服務‘藍圖’很美,但當下生存是關鍵。在企業綜合能源服務戰略發展定位的指導下,應圍繞其主營業務,從盈利能力更強的業務環節先行拓展。同時,綜合能源服務轉型應該以‘客戶價值實現為目標’,摒棄能源行業傳統的規模思維、投資思維。應該尊重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不宜盲目投資,以‘搶占地盤’為目標投資一大批盈利前景模糊的項目。更不宜‘唯技術論’,在部分能源新技術尚未成熟之前就盲目投資。”吳俊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