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威馬電動汽車頻繁自燃甚至爆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僅在一個月時間內,威馬電動汽車就發生4次自燃,將電動汽車安全性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10月27日晚,北京海淀區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內一輛威馬EX5起火“自燃”,隨后疑似發生爆炸;10月5日,福建邵武一輛威馬EX5在靜止未啟動的狀態下“自燃”,整車燒毀;10月13日,同樣是在邵武,又一輛威馬EX5在充電96%的狀態下起火“自燃”;而在稍早前的9月23日,威馬EX5還曾被曝在浙江溫州發生“自燃”。
對此,威馬在10月28日的公告中稱,電動汽車起火系電芯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混入了雜質,導致動力電池產生異常析鋰,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電芯短路,引發動力電池熱失控并產生起火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由此,這一系列“自燃”事故的矛頭直指威馬汽車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中興高能。中興高能在隨后的公告中表示,雖然福建邵武發生的兩起起火事件中,威馬汽車搭載的是其生產的電池,但10月27日在北京起火的威馬汽車搭載的并非這一品牌的電池。這一公告也間接證明了中興高能電池確與威馬汽車近期頻發自燃“難逃干系”。
事件發酵至今,無論是威馬汽車還是中興高能,都飽受負面影響。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一員,威馬汽車一直被業內視為低調有實力的企業,且已在沖刺IPO。此次事件中,威馬雖已表示將召回1282輛存在類似安全隱患的汽車,并對召回車輛的車主提供“合理補償”,但其上市之路無疑因此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中興高能更不必說,有消息稱,其已“向供應商告知運營風險并叫停采購”,雖然中興高能否認了此事,但部分供應商在其工廠門口拉起“中興蓄意破產、欺騙供應商供貨”橫幅的視頻卻在網上瘋傳。
安全問題一直是電動汽車的“命門”。多年來,在阻礙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諸多因素中,安全性不足一直是重要原因。其中,動力電池熱失控是導致電動汽車起火、“自燃”的主因,且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尚無法完全攻克這一難題。但是,如此大概率的電池故障,如此頻繁的電動汽車自燃,仍讓人瞠目。
事實上,由于動力電池被視為電動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企業在盈利之外,更多了一份責任。雖然目前還難以判斷此次中興高能究竟是因何導致電池在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但生產不規范、管理不嚴格的問題已顯露無遺。當前,動力電池企業間的競爭逐漸白熱化,洗牌加劇,部分企業急于謀求高裝機量,卻忽視對電池質量的把控,亟需引起重視。
而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在選擇動力電池供應商時也應“擦亮雙眼”。當前,電動汽車生產成本偏高,動力電池占其中絕大比重。為降低成本,整車企業難免會選擇議價能力較弱的中小電池企業作為供應商。但質量是根本,一味追求低價電池顯然會埋下安全隱患。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作為國家重點部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肩負著我國建設“汽車強國”的重任,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放松都可能導致整個行業受到影響。企業與行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當前技術條件下,企業更應加強責任感,最大限度提升電動汽車安全。
10月27日晚,北京海淀區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內一輛威馬EX5起火“自燃”,隨后疑似發生爆炸;10月5日,福建邵武一輛威馬EX5在靜止未啟動的狀態下“自燃”,整車燒毀;10月13日,同樣是在邵武,又一輛威馬EX5在充電96%的狀態下起火“自燃”;而在稍早前的9月23日,威馬EX5還曾被曝在浙江溫州發生“自燃”。
對此,威馬在10月28日的公告中稱,電動汽車起火系電芯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混入了雜質,導致動力電池產生異常析鋰,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電芯短路,引發動力電池熱失控并產生起火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由此,這一系列“自燃”事故的矛頭直指威馬汽車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中興高能。中興高能在隨后的公告中表示,雖然福建邵武發生的兩起起火事件中,威馬汽車搭載的是其生產的電池,但10月27日在北京起火的威馬汽車搭載的并非這一品牌的電池。這一公告也間接證明了中興高能電池確與威馬汽車近期頻發自燃“難逃干系”。
事件發酵至今,無論是威馬汽車還是中興高能,都飽受負面影響。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一員,威馬汽車一直被業內視為低調有實力的企業,且已在沖刺IPO。此次事件中,威馬雖已表示將召回1282輛存在類似安全隱患的汽車,并對召回車輛的車主提供“合理補償”,但其上市之路無疑因此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中興高能更不必說,有消息稱,其已“向供應商告知運營風險并叫停采購”,雖然中興高能否認了此事,但部分供應商在其工廠門口拉起“中興蓄意破產、欺騙供應商供貨”橫幅的視頻卻在網上瘋傳。
安全問題一直是電動汽車的“命門”。多年來,在阻礙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諸多因素中,安全性不足一直是重要原因。其中,動力電池熱失控是導致電動汽車起火、“自燃”的主因,且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尚無法完全攻克這一難題。但是,如此大概率的電池故障,如此頻繁的電動汽車自燃,仍讓人瞠目。
事實上,由于動力電池被視為電動汽車的心臟,動力電池企業在盈利之外,更多了一份責任。雖然目前還難以判斷此次中興高能究竟是因何導致電池在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但生產不規范、管理不嚴格的問題已顯露無遺。當前,動力電池企業間的競爭逐漸白熱化,洗牌加劇,部分企業急于謀求高裝機量,卻忽視對電池質量的把控,亟需引起重視。
而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在選擇動力電池供應商時也應“擦亮雙眼”。當前,電動汽車生產成本偏高,動力電池占其中絕大比重。為降低成本,整車企業難免會選擇議價能力較弱的中小電池企業作為供應商。但質量是根本,一味追求低價電池顯然會埋下安全隱患。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作為國家重點部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肩負著我國建設“汽車強國”的重任,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放松都可能導致整個行業受到影響。企業與行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當前技術條件下,企業更應加強責任感,最大限度提升電動汽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