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探索電網側儲能發展,并探索電源側、用戶側合作開展用戶側、電源側儲能項目建設,推動省內儲能產業的發展。
8月2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儲能的多向互通,通過一體化管理模式聚合分布式電源、充電站和儲能等負荷側資源組成虛擬電網,參與市場交易,為電力系統提供調節支撐能力。
同一天,第九屆儲能國際峰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認為,“打造儲能產業為新經濟增長點”是“十四五”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數據顯示,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上半年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同比增長4.1%,其中化學儲能增長53.9%,中國儲能市場在疫情下呈現了穩中有升的良好發展勢頭。
從國家層面支持到行業認可,儲能產業近期再度成為能源行業議論的熱點。作為浙江能源的核心供應商,國網浙江電力今年年初提出建設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并將此作為能源互聯網的核心載體,初步形成了“四梁八柱”的體系架構,儲能則是重要的“四梁”之一。
雖然儲能受到國家相關部委、行業、企業的一致認可,但儲能產業春天卻遠未到來,目前國內儲能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諸多制約與不足。
既然受到一致認可,為何儲能產業的春天遠未到來?存在哪些制約?國網浙江電力又為何把發展儲能作為構建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的核心架構之一來謀劃?
發展儲能是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必然要求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提到,中國將在2020年全面啟動能源革命體系布局,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從根本上扭轉能源消費粗放增長方式。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不斷提高發電效率,降低發電成本。
數據顯示,浙江省內擁有火電、風電、水電等13類電源,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起到重要作用。但長久以來,需求側聯動手段匱乏,海量資源仍處于沉睡狀態,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因不參與調峰、穩定性不足等特征,造成系統調節能力下降,對電力平衡造成很大沖擊,亟待通過儲能等配套調節資源填補清潔能源不穩定造成的供電缺口。
實際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電力系統綜合效率不高、源網荷等環節協調不夠、各類電源互補互濟不足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亟待統籌優化。
以浙江為例,近年來,浙江新能源快速發展,新能源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18.3%,為了積極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助力浙江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為美麗中國賦能,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推動清潔能源100%全消納。
但清潔能源特別是分布式光伏、風電的不穩定性給電網造成的沖擊與日俱增。夏季白天用電高峰期間,風力較小,風電未能有效支持應對負荷高峰,晚上用電負荷較低時,風機卻迎來發電良機。為確保清潔能源100%消納,白天用電高峰時期,需通過燃煤機組等填補風電供電缺口,夜晚用電低谷時期,優先滿足風電接入,造成燃煤機組未能最大程度發揮效率,同時,增加低效率備用燃煤機組建設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而儲能產業的發展,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在電網側、電源側(特別清潔能源)、用戶側配套建設儲能設施,聚合分布式電源、充電站和儲能等負荷側資源組成虛擬電網,參與負荷調節,實現削峰填谷,推動電力供需平衡。
《關于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優先利用清潔能源資源、充分發揮水電和煤電調節性能、適度配置儲能設施、調動需求側靈活響應積極性,統籌各類資源的協調開發、科學配置,實現源網荷儲統籌協調發展,清潔電力大規模消納、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提升電源開發綜合效益,進而優化能源結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促進能源領域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而浙江在清潔能源利用、分布式電網和微電網方面形成示范效應,為整合儲能系統,推動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奠定了基礎。
新基建戰略拓展了儲能行業發展前景
今年年初,國家推出了“新基建”戰略,將5G、大數據中心、充電樁、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列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
疫情之下,國家層面提出發展“新基建”,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儲能在城際快軌道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5G等領域效果已然顯現,并已見證其有效性。
政策引導之下,各省陸續有儲能工程建設投運。
根據《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浙江計劃建成5G基站12萬個以上。但目前,由于5G自身特點,其對電能的消耗遠高于4G,影響了5G資費的下調空間。
在浙江,供電公司與新能源科技公司、電信運營商合作,推動區域內5G通訊基站儲能項目建設改造,在保供電的同時助力電網削峰填谷,減少電網投入和運營商成本。根據試點測試結果,單站每日可降低電費約20%。
大數據中心是用能大戶,在大數據中心附近配套儲能項目,利用峰谷電價差,為大數據中心提供低廉谷電,有利于降低大數據中心運營成本,推動大數據中心產業發展。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探索利用混合式抽水蓄能低價電力,支持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建設。
此外,國網浙江電力持續加快布局充電樁業務,目前已經實現省內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全覆蓋。今年,響應國家發展新基建戰略,國網浙江電力擬定投資超過2.5億元,全年新建2400個充電樁。目前,省內部分地區已經投運有序充電樁,未來,浙江將探索建設V2G充電樁,將海量的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分布式儲能電站,轉化為電網調峰的可研究力量,推動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實現電網側、負荷側、儲能側的高效互動。
儲能產業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雖然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出臺政策鼓勵儲能產業發展,但儲能產業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國網浙江電力《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專項工作方案》中提到:儲能側可利用設施配置少,難利用,無政策,點出了目前儲能發展的幾大難題,其中一點就是無政策。
2019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新修訂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第十條明確提出,與電網企業輸配電業務無關的費用,包括抽水蓄能電站、電儲能設施……不得計入輸配電定價成本。
行業人士認為,電儲能不計入輸配電定價成本可能會影響電網企業投資建設電儲能電站的積極性,一定程度延緩電網側儲能的發展步伐。
電網側儲能成本該如何疏導,成為影響電網企業發展電網側儲能項目的重要因素。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向大會提交了優化電網側儲能成本疏導機制的相關提案。他指出,我國電網側儲能尚處于早期開發階段,目前存在的一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儲能成本通過輸配電價進行疏導,影響了相關企業建設儲能電站的積極性,制約了儲能技術的擴散應用和產業持續發展。希望國家相關部門牽頭,電網企業配合設計更為合理的電網側儲能商業模式,建立基于市場化的開放型輸配電價格機制,推動儲能成本分攤疏導,有效推動電網側儲能發展。
國家電網公司在發布的《關于促進電化學儲能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推動政府主管部門將省級電力公司投資的電網側儲能計入有效資產,通過輸配電價疏導,將儲能作為改善新能源并網特性、平滑新能源出力的必要技術措施。
響應國家電網公司戰略目標,落實國家電網公司相關要求,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探索電網側儲能發展,并探索電源側、用戶側合作開展用戶側、電源側儲能項目建設,推動省內儲能產業的發展,為建設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浙江省內儲能設施在應對高負荷下局部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臺州市黃巖區,疫情緩解后,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步伐,帶動了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在高溫加持下,局部存在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在黃巖精誠模具廠,國網臺州市黃巖區供電公司采用總容量規劃為350kW/1060kWh的集裝箱式儲能系統,為企業供電,降低用戶高峰負荷,實現“削峰填谷”的同時,避免了用戶繼續增容造成“資源閑置”,又能有效降低供區用電負荷,提升電網彈性。
在政策的引導下,在行業的推動下,在國網浙江電力等電網企業的積極探索下,目前國內相關電力高等院校相繼開設儲能學科,鼓勵學生報考儲能專業,可以說在人才梯隊方面已經開始布局。
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人才的不斷充實、市場對儲能認可度的不斷增加,相信儲能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8月27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儲能的多向互通,通過一體化管理模式聚合分布式電源、充電站和儲能等負荷側資源組成虛擬電網,參與市場交易,為電力系統提供調節支撐能力。
同一天,第九屆儲能國際峰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認為,“打造儲能產業為新經濟增長點”是“十四五”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數據顯示,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上半年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同比增長4.1%,其中化學儲能增長53.9%,中國儲能市場在疫情下呈現了穩中有升的良好發展勢頭。
從國家層面支持到行業認可,儲能產業近期再度成為能源行業議論的熱點。作為浙江能源的核心供應商,國網浙江電力今年年初提出建設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并將此作為能源互聯網的核心載體,初步形成了“四梁八柱”的體系架構,儲能則是重要的“四梁”之一。
雖然儲能受到國家相關部委、行業、企業的一致認可,但儲能產業春天卻遠未到來,目前國內儲能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諸多制約與不足。
既然受到一致認可,為何儲能產業的春天遠未到來?存在哪些制約?國網浙江電力又為何把發展儲能作為構建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的核心架構之一來謀劃?
發展儲能是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必然要求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提到,中國將在2020年全面啟動能源革命體系布局,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從根本上扭轉能源消費粗放增長方式。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不斷提高發電效率,降低發電成本。
數據顯示,浙江省內擁有火電、風電、水電等13類電源,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起到重要作用。但長久以來,需求側聯動手段匱乏,海量資源仍處于沉睡狀態,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因不參與調峰、穩定性不足等特征,造成系統調節能力下降,對電力平衡造成很大沖擊,亟待通過儲能等配套調節資源填補清潔能源不穩定造成的供電缺口。
實際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電力系統綜合效率不高、源網荷等環節協調不夠、各類電源互補互濟不足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亟待統籌優化。
以浙江為例,近年來,浙江新能源快速發展,新能源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18.3%,為了積極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助力浙江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為美麗中國賦能,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推動清潔能源100%全消納。
但清潔能源特別是分布式光伏、風電的不穩定性給電網造成的沖擊與日俱增。夏季白天用電高峰期間,風力較小,風電未能有效支持應對負荷高峰,晚上用電負荷較低時,風機卻迎來發電良機。為確保清潔能源100%消納,白天用電高峰時期,需通過燃煤機組等填補風電供電缺口,夜晚用電低谷時期,優先滿足風電接入,造成燃煤機組未能最大程度發揮效率,同時,增加低效率備用燃煤機組建設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而儲能產業的發展,將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在電網側、電源側(特別清潔能源)、用戶側配套建設儲能設施,聚合分布式電源、充電站和儲能等負荷側資源組成虛擬電網,參與負荷調節,實現削峰填谷,推動電力供需平衡。
《關于開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優先利用清潔能源資源、充分發揮水電和煤電調節性能、適度配置儲能設施、調動需求側靈活響應積極性,統籌各類資源的協調開發、科學配置,實現源網荷儲統籌協調發展,清潔電力大規模消納、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提升電源開發綜合效益,進而優化能源結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促進能源領域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而浙江在清潔能源利用、分布式電網和微電網方面形成示范效應,為整合儲能系統,推動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奠定了基礎。
新基建戰略拓展了儲能行業發展前景
今年年初,國家推出了“新基建”戰略,將5G、大數據中心、充電樁、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列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
疫情之下,國家層面提出發展“新基建”,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儲能在城際快軌道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5G等領域效果已然顯現,并已見證其有效性。
政策引導之下,各省陸續有儲能工程建設投運。
根據《浙江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浙江計劃建成5G基站12萬個以上。但目前,由于5G自身特點,其對電能的消耗遠高于4G,影響了5G資費的下調空間。
在浙江,供電公司與新能源科技公司、電信運營商合作,推動區域內5G通訊基站儲能項目建設改造,在保供電的同時助力電網削峰填谷,減少電網投入和運營商成本。根據試點測試結果,單站每日可降低電費約20%。
大數據中心是用能大戶,在大數據中心附近配套儲能項目,利用峰谷電價差,為大數據中心提供低廉谷電,有利于降低大數據中心運營成本,推動大數據中心產業發展。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探索利用混合式抽水蓄能低價電力,支持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建設。
此外,國網浙江電力持續加快布局充電樁業務,目前已經實現省內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全覆蓋。今年,響應國家發展新基建戰略,國網浙江電力擬定投資超過2.5億元,全年新建2400個充電樁。目前,省內部分地區已經投運有序充電樁,未來,浙江將探索建設V2G充電樁,將海量的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分布式儲能電站,轉化為電網調峰的可研究力量,推動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實現電網側、負荷側、儲能側的高效互動。
儲能產業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雖然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出臺政策鼓勵儲能產業發展,但儲能產業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國網浙江電力《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專項工作方案》中提到:儲能側可利用設施配置少,難利用,無政策,點出了目前儲能發展的幾大難題,其中一點就是無政策。
2019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新修訂的《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第十條明確提出,與電網企業輸配電業務無關的費用,包括抽水蓄能電站、電儲能設施……不得計入輸配電定價成本。
行業人士認為,電儲能不計入輸配電定價成本可能會影響電網企業投資建設電儲能電站的積極性,一定程度延緩電網側儲能的發展步伐。
電網側儲能成本該如何疏導,成為影響電網企業發展電網側儲能項目的重要因素。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向大會提交了優化電網側儲能成本疏導機制的相關提案。他指出,我國電網側儲能尚處于早期開發階段,目前存在的一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儲能成本通過輸配電價進行疏導,影響了相關企業建設儲能電站的積極性,制約了儲能技術的擴散應用和產業持續發展。希望國家相關部門牽頭,電網企業配合設計更為合理的電網側儲能商業模式,建立基于市場化的開放型輸配電價格機制,推動儲能成本分攤疏導,有效推動電網側儲能發展。
國家電網公司在發布的《關于促進電化學儲能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推動政府主管部門將省級電力公司投資的電網側儲能計入有效資產,通過輸配電價疏導,將儲能作為改善新能源并網特性、平滑新能源出力的必要技術措施。
響應國家電網公司戰略目標,落實國家電網公司相關要求,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探索電網側儲能發展,并探索電源側、用戶側合作開展用戶側、電源側儲能項目建設,推動省內儲能產業的發展,為建設能源互聯網形態下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浙江省內儲能設施在應對高負荷下局部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臺州市黃巖區,疫情緩解后,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步伐,帶動了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在高溫加持下,局部存在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在黃巖精誠模具廠,國網臺州市黃巖區供電公司采用總容量規劃為350kW/1060kWh的集裝箱式儲能系統,為企業供電,降低用戶高峰負荷,實現“削峰填谷”的同時,避免了用戶繼續增容造成“資源閑置”,又能有效降低供區用電負荷,提升電網彈性。

在政策的引導下,在行業的推動下,在國網浙江電力等電網企業的積極探索下,目前國內相關電力高等院校相繼開設儲能學科,鼓勵學生報考儲能專業,可以說在人才梯隊方面已經開始布局。
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人才的不斷充實、市場對儲能認可度的不斷增加,相信儲能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