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潛需求側資源 為系統高效賦能
陳學婧
(能源情報研究中心)
《關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以電力市場化改革為契機,引導和激勵電力用戶挖掘調峰資源,參與系統調峰,形成占年度最大用電負荷3%左右的需求響應能力。
削減尖峰負荷、促進新能源消納、緩解供給側容量資源壓力、避免終端用電成本大幅提升……需求側靈活性資源幫助電力系統平衡,提高智能用電水平,為系統高效賦能。
伴隨著“互聯網+”智慧能源的培育、需求響應技術的革新、多能互補試點的推進、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的發展,需求側資源不斷拓展,需求側彈性負荷、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儲能、虛擬電廠等資源得以創新應用。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10個省(區、市)開展需求響應試點,其中8個省(市)發布了試點支持政策。
各試點省(區、市)結合電網運行特征和負荷特點,創新開展需求響應實施工作:江蘇2019年單次需求響應負荷量(402萬千瓦)再創歷史紀錄,其首個客戶側儲能自動需求響應項目正式投運。上海建成總可控容量10萬千瓦的國內首個負荷型虛擬電廠運營平臺,部分樓宇可實現1分鐘以內的自動需求響應功能。今年7月,山東創新推出基于電力現貨市場的新型需求響應機制試點,浙江明確將引入市場化競價機制,探索需求響應資源參與電力市場輔助服務交易。經試點地區的積極探索,需求響應負荷類型和手段均呈現出新特點,需求側資源成為一種良好的雙向調節資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但目前,需求側資源的深度開發還受到諸多掣肘:需求響應市場機制亟待探索、市場主體參與渠道不暢、信息交互門檻高、缺乏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需求響應效益評估等技術仍然欠缺。如何充分發揮需求側資源作用,仍需積極探索,重點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是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更好體現需求側資源價值。探索需求側資源市場準入、業務流程、效果評估等核心要素,按照需求響應負荷容量、速率、時長明確差異化標準,納入市場建設運營細則。完善價格機制,探索市場化競價模式,通過實時電價信號激發需求響應資源潛力。
二是積極擴展參與主體,重視負荷集成商“聚沙成塔”作用。改變當前參與主體范圍小、互動性不強的局面,明確需求響應各參與主體的定位,匯集儲能、充電樁、商業樓宇等多種負荷類型,培育需求響應負荷集成商,創新商業模式,形成電網企業、電能服務機構、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等多主體參與、多方共贏的市場局面。
三是提升配網智能化水平,打破數據壁壘。加強配電網智能化建設,加大先進計量設備與控制設備的投入,為需求側資源深度開發提供保障。打破源-網-荷-儲數據壁壘,整合系統運行、市場交易和用電數據,深化需求響應大數據分析,在響應潛力挖掘、響應行為分析、行業用電趨勢預測等領域深化大數據應用,實現需求響應資源的智能調控。
專家預計,“十四五”期間電力需求側資源開發潛力超過2億千瓦。構建源網荷儲友好互動的高效電力系統,靈活性、經濟性俱佳的需求側資源應發揮更大作用。
原文首發于《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20年7月31日第29、30期
陳學婧
(能源情報研究中心)
《關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以電力市場化改革為契機,引導和激勵電力用戶挖掘調峰資源,參與系統調峰,形成占年度最大用電負荷3%左右的需求響應能力。
削減尖峰負荷、促進新能源消納、緩解供給側容量資源壓力、避免終端用電成本大幅提升……需求側靈活性資源幫助電力系統平衡,提高智能用電水平,為系統高效賦能。
伴隨著“互聯網+”智慧能源的培育、需求響應技術的革新、多能互補試點的推進、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的發展,需求側資源不斷拓展,需求側彈性負荷、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儲能、虛擬電廠等資源得以創新應用。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10個省(區、市)開展需求響應試點,其中8個省(市)發布了試點支持政策。
各試點省(區、市)結合電網運行特征和負荷特點,創新開展需求響應實施工作:江蘇2019年單次需求響應負荷量(402萬千瓦)再創歷史紀錄,其首個客戶側儲能自動需求響應項目正式投運。上海建成總可控容量10萬千瓦的國內首個負荷型虛擬電廠運營平臺,部分樓宇可實現1分鐘以內的自動需求響應功能。今年7月,山東創新推出基于電力現貨市場的新型需求響應機制試點,浙江明確將引入市場化競價機制,探索需求響應資源參與電力市場輔助服務交易。經試點地區的積極探索,需求響應負荷類型和手段均呈現出新特點,需求側資源成為一種良好的雙向調節資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但目前,需求側資源的深度開發還受到諸多掣肘:需求響應市場機制亟待探索、市場主體參與渠道不暢、信息交互門檻高、缺乏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需求響應效益評估等技術仍然欠缺。如何充分發揮需求側資源作用,仍需積極探索,重點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是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更好體現需求側資源價值。探索需求側資源市場準入、業務流程、效果評估等核心要素,按照需求響應負荷容量、速率、時長明確差異化標準,納入市場建設運營細則。完善價格機制,探索市場化競價模式,通過實時電價信號激發需求響應資源潛力。
二是積極擴展參與主體,重視負荷集成商“聚沙成塔”作用。改變當前參與主體范圍小、互動性不強的局面,明確需求響應各參與主體的定位,匯集儲能、充電樁、商業樓宇等多種負荷類型,培育需求響應負荷集成商,創新商業模式,形成電網企業、電能服務機構、售電企業、電力用戶等多主體參與、多方共贏的市場局面。
三是提升配網智能化水平,打破數據壁壘。加強配電網智能化建設,加大先進計量設備與控制設備的投入,為需求側資源深度開發提供保障。打破源-網-荷-儲數據壁壘,整合系統運行、市場交易和用電數據,深化需求響應大數據分析,在響應潛力挖掘、響應行為分析、行業用電趨勢預測等領域深化大數據應用,實現需求響應資源的智能調控。
專家預計,“十四五”期間電力需求側資源開發潛力超過2億千瓦。構建源網荷儲友好互動的高效電力系統,靈活性、經濟性俱佳的需求側資源應發揮更大作用。
原文首發于《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20年7月31日第29、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