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公司的產能規劃及市場歡迎度,預計其2020/21年總交付量約66萬、110萬輛,是全球產量擴張最快的整車企業之一。
2019 年,特斯拉公司的全球電動車交付量達 36.8 萬輛,再創新高,市值也一舉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傳統車企通用與福特市值之和,成為美國最有價值豪華車企之一。
由于垂直模式優勢明顯,特斯拉在細分市場也逐步開花。其中,其充電樁功率極高。全新一超級充電樁V3從2019下半年起在全球各地安裝,充電功率高達250kW,充電五分鐘續航121公里,打消續航里程焦慮。
暢銷行情下盈利水平提升,現金流改善明顯。2019年特斯拉公司營收245.78億美元,同比增加14.52%,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62億美元,同比收窄1.14億美元。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主要受益于Model 3的強勁市場需求。
三電技術方面繼續保持全球領先,自動駕駛技術為行業標桿。目前,特斯拉掌握最頂尖的三電技術,形成了較高的技術壁壘,目前還未有其他品牌電動汽車能打破2012年Model S的續航里程。Model 3使用的21700電池再創行業新高度。
高效供應體系保證全球市場需求。據4Q19財報,特斯拉上海工廠進度超預期,年產能約為15萬輛。柏林工廠正式落地,預計2021開始生產交付。此外,公司預計2020年年中Fremont工廠3+Y的年產能達到50萬輛。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馬斯克預計2020年總交付量將輕松超過50萬輛。鑒于公司的產能規劃及市場歡迎度,預計2020/21年總交付量約66萬、110萬輛,是全球產量擴張最快的整車企業之一。
極高的性價令特斯拉成為電動車首選
縱向對比,Model 3的價格與國產電動車價格接近,但具有最快的百公里加速度、最高時速、最長的電池續航、最高效的電耗與最高級的自動輔助駕駛技術,保持行業標桿水準。相比于ModelS/X,平民化Model 3銷量超預期的表現,一方面說明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高,另一方面說明價格也是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最為關心的點之一。合理的定價與高性價比使其成為電動車首選品牌。
橫向對比,駕駛體驗感為購買Model 3最主要原因。與主流歐美B級燃油車對比,Model 3在價格上并沒有占據優勢,主要突出在加速度上。據汽車之家統計,消費者對Model 3在測評中只有動力排名及油耗排名第一,操縱感排名第二,在空間、外觀以及內飾上并不具有吸引力。未來隨著自動駕駛功能的完全放開,附加值大幅提高,特斯拉產品的競爭力凸顯。
一線車企陸續加速電動化,特斯拉依舊占領先機
面對特斯拉已經趟出的新路,全球傳統車企紛紛奮起直追。隨著特斯拉的成功,以及各地政府對排放要求的提高,各傳統車企也開始部署電動化平臺,新能源汽車將于近兩年陸續投放。其中,奔馳、保時捷與奧迪均相繼推出旗艦款電動車,未來將對特斯拉產品帶來一定的競爭。
特斯拉搶占市場及"用戶心智"。據各家公司發布的公告,2019年寶馬集團新能源車銷量145815輛,同比增加2.24%。2020年計劃推出iNext為概念車,而非量產車。此外,i3、i8整體性價比不如特斯拉。大眾ID4美國上市時間一再推遲,具體產能還未知。奔馳EQC受制于供應鏈,2020年產能目標5萬輛,并且產品還需市場考驗。反觀特斯拉,0元廣告費創造超200億美元營收,其品牌已成為點電動車代表,牢牢占據"用戶心智"。此外,其技術領先且成熟,Model Y已確定2020年1季度末交付,搶占領市場先機。
中泰證券新能源汽車研究團隊預計,2020/21年特斯拉依舊為全球電動車市場領頭羊,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歐洲新碳排放規則下,傳統車企向電動化轉型,但電動車銷量市場反響一般,且部分車企行動緩慢;二是,美國缺乏其他具有吸引力車型,市場進一步向特斯拉集中;三是,中國雙積分政策驅動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國產Model 3售價將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四是,特斯拉電動車技術全球領先,交付量不斷創新高,并開始滿足差異化需求,細分市場逐步開花。
特斯拉產能增長將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加速全球化進程,3+Y預計產能超50萬輛。特斯拉對工廠計劃總投入450億美元。據公司公告,上海工廠已于2020年1月7日正式交付第一輛國產Model 3,并且已具備產量超3000輛/周生產力,年產能15萬輛,Model Y預計21年開始生產,電池PACK產能將快速提升。德國柏林Gigafactory 4也正式落地,首批交付預計在2021年開始。
中泰證券新能源汽車研究團隊預計2020/21年特斯拉公司電動車交付量分別為65.8/110.2萬輛。隨著市場對Model 3的認可,特斯拉提高Model3和Y的產能。據4Q19財報,預計2020年年中Fremont工廠3+Y的年產能達到50萬輛。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馬斯克預計總交付量將輕松超過50萬輛。此外,在2019年2月和ARKInvest的談話報告中,馬斯克預計公司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別達到110萬和300萬的總產量。鑒于公司的產能規劃及市場歡迎度,預計2020/21年公司電動車交付量分別為65.8萬輛和110.2萬輛。
產能釋放帶動電池海量需求
動力電池方面,Gigafactory 1預計2020年二期工程完工時,電芯產能將達到35GWh/年,電池組產能達到50GWh/年。此外,公司表示將加大Model Y的產能,預計2020年年中達到3+Y年產能50萬輛。
據對產量的預計,假設未來平均電池容量為78-85kWh,預計2019/20年特斯拉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分別為27/51GWh,Gigafactory 1產能規劃尚能滿足。而到2021年對電池需求預計為88GWh,未來有較大可能需要擴產電池工廠或計劃電池外購。
電池需求又將帶動上游供應需求。根據目前NCM811技術路線,在平均單耗假設情況下,特斯拉電池需求對上游各個環節的產能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預計2020年三元正極需求約為7億噸,隔膜為7億平。2021年三元正極需求約為16億噸,隔膜約為15億平。
特斯拉國產化將為中國供應鏈帶來新契機
2019年4月11日《日經新聞》報道,松下與特斯拉暫停了繼續擴產Gigafactory1的計劃,同時松下也暫停了位于特斯拉上海工廠配套投資電池工廠的計劃。為滿足快速擴張的產能,據4Q19財報電話會議透露,特斯拉將引進LG以及CATL作為合作伙伴。CATL進入特斯拉供應體系進程超預期,CATL以及LG供應體系將充分受益于特斯拉產品需求爆發(恩捷股份、璞泰來、新宙邦、當升科技等)。此外,特斯拉在上海工廠加快提升PACK產能,對科達利以及長盈精密均有明顯帶動作用。
據特斯拉上海工廠制造總監宋鋼于2019年12月30透露,預計在2020年底國產特斯拉Model3就實現全部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零部件本地化率為30%左右,計劃到7月提升至70%-80%。預計特斯拉國產化后國內供應鏈將深度收益,原因有兩個:
一是,國產供應鏈價格壓力小。零部件成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均大幅下降,國產后可以拿國家補貼。特斯拉國產后,(一)減少關稅:部分中國零部件出口美國關稅加征25%,美國整車出口中國40%稅率(15%關稅稅率+25%加征關稅稅率);(二)減少運輸成本(零部件和整車均有運輸成本);(三)增加2.5萬的國家電動車補貼。此外,臨港生產成本預計比美國低50%。根據特斯拉披露,臨港第二代產線的Model3 單位成本支出將比Fremont第一代產線低50%左右。
二是,國內需求有望持續超預期。根據目前量產節奏,上海工廠年產量15萬臺,由于國產后大幅降本,價格具有較大下降空間,將激活國內潛在巨量的消費需求。特斯拉中期規劃50萬產能,Model Y作為SUV車型受歡迎程度有望超預期,預計未來市場將持續出現供不應求。根據統計,目前國內豪華車市場規模約300萬左右,未來幾年每年增速超過10%,BBA銷量均在60萬左右,作為智能電動豪華品牌的特斯拉,中性估計,在國內的銷量規模可能會達到100萬臺左右。
未來供應鏈市場前景廣闊。如果采用2019年四季度平均單車成本,假設往后四年平均每年降低8%左右,隨著未來產能的提升,特斯拉供應鏈市場超過百億美元。其中,三電供應鏈市場規模占比最大。預計2020、2021年特斯拉三電供應鏈市場規模分別有望達130億美元和199億美元左右。
2019 年,特斯拉公司的全球電動車交付量達 36.8 萬輛,再創新高,市值也一舉超過1000億美元,超過傳統車企通用與福特市值之和,成為美國最有價值豪華車企之一。
由于垂直模式優勢明顯,特斯拉在細分市場也逐步開花。其中,其充電樁功率極高。全新一超級充電樁V3從2019下半年起在全球各地安裝,充電功率高達250kW,充電五分鐘續航121公里,打消續航里程焦慮。
暢銷行情下盈利水平提升,現金流改善明顯。2019年特斯拉公司營收245.78億美元,同比增加14.52%,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62億美元,同比收窄1.14億美元。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主要受益于Model 3的強勁市場需求。
三電技術方面繼續保持全球領先,自動駕駛技術為行業標桿。目前,特斯拉掌握最頂尖的三電技術,形成了較高的技術壁壘,目前還未有其他品牌電動汽車能打破2012年Model S的續航里程。Model 3使用的21700電池再創行業新高度。
高效供應體系保證全球市場需求。據4Q19財報,特斯拉上海工廠進度超預期,年產能約為15萬輛。柏林工廠正式落地,預計2021開始生產交付。此外,公司預計2020年年中Fremont工廠3+Y的年產能達到50萬輛。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馬斯克預計2020年總交付量將輕松超過50萬輛。鑒于公司的產能規劃及市場歡迎度,預計2020/21年總交付量約66萬、110萬輛,是全球產量擴張最快的整車企業之一。
極高的性價令特斯拉成為電動車首選
縱向對比,Model 3的價格與國產電動車價格接近,但具有最快的百公里加速度、最高時速、最長的電池續航、最高效的電耗與最高級的自動輔助駕駛技術,保持行業標桿水準。相比于ModelS/X,平民化Model 3銷量超預期的表現,一方面說明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高,另一方面說明價格也是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最為關心的點之一。合理的定價與高性價比使其成為電動車首選品牌。
橫向對比,駕駛體驗感為購買Model 3最主要原因。與主流歐美B級燃油車對比,Model 3在價格上并沒有占據優勢,主要突出在加速度上。據汽車之家統計,消費者對Model 3在測評中只有動力排名及油耗排名第一,操縱感排名第二,在空間、外觀以及內飾上并不具有吸引力。未來隨著自動駕駛功能的完全放開,附加值大幅提高,特斯拉產品的競爭力凸顯。
一線車企陸續加速電動化,特斯拉依舊占領先機
面對特斯拉已經趟出的新路,全球傳統車企紛紛奮起直追。隨著特斯拉的成功,以及各地政府對排放要求的提高,各傳統車企也開始部署電動化平臺,新能源汽車將于近兩年陸續投放。其中,奔馳、保時捷與奧迪均相繼推出旗艦款電動車,未來將對特斯拉產品帶來一定的競爭。
特斯拉搶占市場及"用戶心智"。據各家公司發布的公告,2019年寶馬集團新能源車銷量145815輛,同比增加2.24%。2020年計劃推出iNext為概念車,而非量產車。此外,i3、i8整體性價比不如特斯拉。大眾ID4美國上市時間一再推遲,具體產能還未知。奔馳EQC受制于供應鏈,2020年產能目標5萬輛,并且產品還需市場考驗。反觀特斯拉,0元廣告費創造超200億美元營收,其品牌已成為點電動車代表,牢牢占據"用戶心智"。此外,其技術領先且成熟,Model Y已確定2020年1季度末交付,搶占領市場先機。
中泰證券新能源汽車研究團隊預計,2020/21年特斯拉依舊為全球電動車市場領頭羊,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歐洲新碳排放規則下,傳統車企向電動化轉型,但電動車銷量市場反響一般,且部分車企行動緩慢;二是,美國缺乏其他具有吸引力車型,市場進一步向特斯拉集中;三是,中國雙積分政策驅動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國產Model 3售價將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四是,特斯拉電動車技術全球領先,交付量不斷創新高,并開始滿足差異化需求,細分市場逐步開花。
特斯拉產能增長將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加速全球化進程,3+Y預計產能超50萬輛。特斯拉對工廠計劃總投入450億美元。據公司公告,上海工廠已于2020年1月7日正式交付第一輛國產Model 3,并且已具備產量超3000輛/周生產力,年產能15萬輛,Model Y預計21年開始生產,電池PACK產能將快速提升。德國柏林Gigafactory 4也正式落地,首批交付預計在2021年開始。
中泰證券新能源汽車研究團隊預計2020/21年特斯拉公司電動車交付量分別為65.8/110.2萬輛。隨著市場對Model 3的認可,特斯拉提高Model3和Y的產能。據4Q19財報,預計2020年年中Fremont工廠3+Y的年產能達到50萬輛。在財報電話會議中,馬斯克預計總交付量將輕松超過50萬輛。此外,在2019年2月和ARKInvest的談話報告中,馬斯克預計公司于2021年和2023年分別達到110萬和300萬的總產量。鑒于公司的產能規劃及市場歡迎度,預計2020/21年公司電動車交付量分別為65.8萬輛和110.2萬輛。
產能釋放帶動電池海量需求
動力電池方面,Gigafactory 1預計2020年二期工程完工時,電芯產能將達到35GWh/年,電池組產能達到50GWh/年。此外,公司表示將加大Model Y的產能,預計2020年年中達到3+Y年產能50萬輛。
據對產量的預計,假設未來平均電池容量為78-85kWh,預計2019/20年特斯拉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分別為27/51GWh,Gigafactory 1產能規劃尚能滿足。而到2021年對電池需求預計為88GWh,未來有較大可能需要擴產電池工廠或計劃電池外購。
電池需求又將帶動上游供應需求。根據目前NCM811技術路線,在平均單耗假設情況下,特斯拉電池需求對上游各個環節的產能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們預計2020年三元正極需求約為7億噸,隔膜為7億平。2021年三元正極需求約為16億噸,隔膜約為15億平。
特斯拉國產化將為中國供應鏈帶來新契機
2019年4月11日《日經新聞》報道,松下與特斯拉暫停了繼續擴產Gigafactory1的計劃,同時松下也暫停了位于特斯拉上海工廠配套投資電池工廠的計劃。為滿足快速擴張的產能,據4Q19財報電話會議透露,特斯拉將引進LG以及CATL作為合作伙伴。CATL進入特斯拉供應體系進程超預期,CATL以及LG供應體系將充分受益于特斯拉產品需求爆發(恩捷股份、璞泰來、新宙邦、當升科技等)。此外,特斯拉在上海工廠加快提升PACK產能,對科達利以及長盈精密均有明顯帶動作用。
據特斯拉上海工廠制造總監宋鋼于2019年12月30透露,預計在2020年底國產特斯拉Model3就實現全部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的零部件本地化率為30%左右,計劃到7月提升至70%-80%。預計特斯拉國產化后國內供應鏈將深度收益,原因有兩個:
一是,國產供應鏈價格壓力小。零部件成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均大幅下降,國產后可以拿國家補貼。特斯拉國產后,(一)減少關稅:部分中國零部件出口美國關稅加征25%,美國整車出口中國40%稅率(15%關稅稅率+25%加征關稅稅率);(二)減少運輸成本(零部件和整車均有運輸成本);(三)增加2.5萬的國家電動車補貼。此外,臨港生產成本預計比美國低50%。根據特斯拉披露,臨港第二代產線的Model3 單位成本支出將比Fremont第一代產線低50%左右。
二是,國內需求有望持續超預期。根據目前量產節奏,上海工廠年產量15萬臺,由于國產后大幅降本,價格具有較大下降空間,將激活國內潛在巨量的消費需求。特斯拉中期規劃50萬產能,Model Y作為SUV車型受歡迎程度有望超預期,預計未來市場將持續出現供不應求。根據統計,目前國內豪華車市場規模約300萬左右,未來幾年每年增速超過10%,BBA銷量均在60萬左右,作為智能電動豪華品牌的特斯拉,中性估計,在國內的銷量規模可能會達到100萬臺左右。
未來供應鏈市場前景廣闊。如果采用2019年四季度平均單車成本,假設往后四年平均每年降低8%左右,隨著未來產能的提升,特斯拉供應鏈市場超過百億美元。其中,三電供應鏈市場規模占比最大。預計2020、2021年特斯拉三電供應鏈市場規模分別有望達130億美元和199億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