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分布式儲能與區域電網互動項目投運、上海虛擬電廠運營體系試運行,2019年,這十大綜合能源服務項目,您還記得嗎?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中國城市能源周刊
1.實現用能效率最優--全國首個綜合能源服務在線平臺上線
8月19日,全國首個綜合能源服務在線平臺——“江蘇能源云網平臺”正式上線。平臺集聚了各領域資本、技術、渠道、人才資源,匯聚能源用戶、能源供應與服務商、政府機關、高校與科研機構,為社會各界提供開放共享的綜合能源服務。
該平臺由能源數據及能效評價中心、能源服務互動及共享中心兩大板塊構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平臺推出的社會綜合能效評價體系為全國首創,其不同于過去僅針對單個設備或系統的能耗評價,而是貫穿能源生產、輸送、消費、存儲全過程,綜合考慮電、氣、冷、熱多能互補、梯次利用,從而挖掘企業節能降耗的關鍵節點,提供用能效率最優的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用能“體檢報告”。
目的就是以開展綜合能效評價為基礎,將分散在各環節、各區域的服務力量握指成拳,最終實現綜合能效水平提升。
2.可再生能源100%接入
--浙江建成全國首個城市能源互聯網項目
8月29日,浙江嘉興城市能源互聯網綜合試點示范項目通過浙江省能源局驗收。這標志著全國首個城市級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在浙江建成。
該項目落戶海寧,核心示范區實現可再生能源的100%接入與消納,通過打造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全業務數據共享融通,集成新能源規劃、建設、運營等一站式清潔能源服務,全環節互聯網+建筑節能服務,“一次都不跑”的智慧用能服務,車-樁-網交互的綠色交通服務,打通了綜合能源產業鏈,為各類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綠色便捷服務。
當下,綠色低碳化城市發展已成大趨勢。構建城市能源互聯網,通過深度融合互聯網與能源技術,提升終端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城市能源的合理配置,正為未來城市發展提供綠色方案。而海寧已然成為這樣的城市樣本。
3.助力大灣區建設
--首個國家級綜合能源服務項目通過驗收
3月15日,南方電網廣東珠海“支持能源消費革命的城市—園區雙級‘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通過了國家能源局“互聯網+”智慧能源項目驗收專家組驗收,這是國家能源局首批55個“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中首個通過驗收的項目。
該項目首次明確了能源互聯網建設思路和路徑,圍繞珠海全市及“唐家灣”“橫琴”兩個園區,提出了按物理層、信息層、應用層3個層面建設模式,按“唐家灣柔直配網工程、橫琴高可靠性配電網工程、智慧能源大數據云平臺項目、智慧能源運營管理項目”4個子項目實施管理。
項目的建成與深化應用,將持續推進我國配網智能化、提升能源信息化水平、促進能源互聯網生態的形成和發展,隨著項目進一步推廣,將更有效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
4.全方位追求節能環保
--大興機場建成綜合能源服務樣本
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9月25日正式投運。這是國內首個節能建筑3A級項目,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
航站樓除采用可開啟高側窗和自然采光帶外,還在室內空間采用高效過濾PM2.5措施,公共區域全面采用LED智能照明燈具,全方位追求實現節能環保。
光伏發電、淺層地熱、污水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總量占大興機場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12%,是目前全國運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
大興機場建設項目采用智能光伏分布式解決方案,融合了領先的數字信息技術,具有高收益、安全可靠、智能運維等特點,為機場的綠色能源供給保駕護航。對未來民航領域進一步推進光伏系統建設和可再生能源應用創新具有強有力的示范效應。
大興機場正是我國未來萬億級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樣本之一,實現了多能互補,將環保、節能的社會效益與降低能源成本的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5.閑散負荷直接參與電網調度
--上海虛擬電廠運營體系試運行
12月5日,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組織開展迎峰度冬需求響應暨虛擬電廠運營項目試點工作,共有226個客戶8.7萬千瓦負荷資源從單純的用電客戶變為一個個潛力巨大的虛擬電廠,直接參與大電網的調度,推動城市用能更高效、更經濟。
該項目利用先進信息通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將客戶用能設備進行深層連接和精準接入,實現對閑散負荷的聚合。同時在上海市經信委的幫助下,虛擬電廠從需求側響應起步,根據技術參數差異化設置收益激勵,為新市場主體的生根發芽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上海虛擬電廠可將碎片化的負荷重組,打造出全新電力負荷調度模式,根據大電網運行需求和自身情況主動調節,實現“需求彈性,供需協同”,讓客戶甚至社會整體的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最優化,為電網安全運行和清潔能源消納提供更好保障。
6.跨區域“源網荷”友好互動
--冀北電力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投運
12月11日,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泛在電力物聯網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投運啟動。該示范工程實現了秒級感傳算用,具備了億級用戶能力,打造了多級共享生態。
工程正式投運后,將實時接入與控制蓄熱式電采暖、可調節工商業、智能樓宇、智能家居、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站、分布式光伏等11類靈活性資源,容量約226兆瓦,涵蓋張家口、秦皇島、廊坊3個地市。
虛擬電廠的功效和定位將傳統的“源隨荷動”模式轉變為“荷隨源動、荷隨網動”的友好互動模式,優化用電行為和時序,發揮削峰填谷的作用,塑造靈活系統生態,改善電力系統運行特性,降低發輸供電環節投資,進一步提升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益,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等。
泛在電力物聯網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打造了泛在可調資源創新參與電力市場的市場機制,可以實現多方參與、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寫入IEC虛擬電廠國際標準用例的示范工程。
7.創新供電服務
--全國最大5G電網實驗網建成
10月22日,由青島電網、中國電信和華為聯手打造的全國最大規模國家級5G電力實驗網,在青島奧帆中心和青島國網調度中心大樓等地建設落成。從此,5G在電網領域的創新應用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5G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不僅具有更高的帶寬和更快的速度,而且還具有“超低延遲”和“大量連接”的特點,可以滿足不同業務的需要。
項目嘗試了5G基站的電力供應削峰填谷方案,通過在用電低峰時段儲存能源,在高峰時段使用所儲存能源為5G基站供電,從而降低了峰時段電網的整體負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峰時段工業用電對居民用電的影響,也提升了運營商的經濟效益。5G和電網的合作,將為老百姓提供更優質、高效、綠色和創新的供電服務。
隨著創新應用成果的孵化和成功,該實驗網的應用將擴展到青島全市。未來,三方將基于中國電信5G和云網融合的優勢,在輸電、配電、變電等電網全領域持續探索和創新,力求將更好的通信技術與電力輸送、電力保障相結合,為電網服務。
8.實現電源最優化控制
--重慶分布式儲能與區域電網互動項目投運
10月24日,重慶空港分布式儲能與區域電網互動試點項目順利完成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
該項目依托重慶2012年建成的首座大功率電動客車快充站,基于鈦酸鋰梯次利用電池和磷酸鐵鋰新電池,應用分布式儲能綜合管理系統,實現分布式儲能參與電網調度。項目解決了電池梯次利用過程中諸多技術困難,實現了對分布式儲能與電網互動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投運,為全面研究負荷時移、優化電能質量、提升供電可靠性、分時電價管理等奠定了基礎。
項目同時探索建立了在大型電動客車充電站環境中分布式儲能參與電力調度的通信路徑和通信方式。儲能調度人員可利用綜合管理系統對遠程接入系統進行身份認證,并根據電網狀態,實現對分布式儲能的遠程監控,并實現分布式電源集群化監測和最優化控制,對于推動新能源發展、提高電網靈活性和穩定性、提高電網運行經濟性和推動能源交易模式變革有重要作用。
9.改變傳統變電站模式
--河北首個“負能耗”智慧能源綜合體投運
12月初,位于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定片區的河北省首個多功能智慧能源綜合體——朱河城市多功能智慧能源綜合體正式投運。這是河北省首個集變電站、充電站、數據中心站為一站,集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為一體的城市能源綜合體,將為河北自貿試驗區正定片區提供智慧能源服務。該綜合體項目在傳統變電站的基礎上,實現了多站融合及多項社會化服務功能。項目配備28.8千瓦功率地源熱泵,除滿足變電站自身供冷供熱外,還能夠向周邊用戶提供富裕供暖能力。同時,該綜合體在建筑物屋頂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讓該綜合體成為站內能源自給自足、余能外供的“負能耗”能源站。
朱河城市多功能智慧能源綜合體改變了傳統變電站模式,實現了一站多功能服務,有望成為雄安新區與河北建設環境友好、智慧管控、共享共贏新型城市變電站的樣板。
10.降低“煤改電”高昂運營成本
--北京熱力“新型熔鹽蓄熱”項目獲創新大獎
6月,北京熱力集團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型項目——“新型熔鹽蓄熱清潔供熱/供蒸汽”項目榮獲國務院國資委主辦的“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一等獎,該項目也是北京市國資委報送項目中唯一的獲獎項目。
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北京市熱力集團朝陽第一分公司花家地供熱廠成功運行。項目利用現有電力容量,在低谷電時段內以電加熱熔鹽的形式儲存熱量,供應采暖季供熱和非采暖季生活熱水需求,具有安全、環保、經濟等特性,可降低“煤改電”高昂的運營成本。
熔鹽蓄熱技術是新興的供暖技術,是引導清潔供暖、改善環境、提高電網穩定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傳統燃氣鍋爐和蓄熱水罐相比,該系統裝置可采用清潔電力、低谷電或蒸汽加熱,不僅可替代天然氣鍋爐,還可以作為應急熱源,保障臨時停熱用戶的生活熱水需求,同時也可將東郊廠多余的蒸汽進行蓄熱和放熱,調節蒸汽運行的不平衡。項目不僅有利于清潔能源消納,特別是在我國天然氣供應相對緊缺的背景下,還能夠節約天然氣消耗,提升能源供應安全性。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中國城市能源周刊
1.實現用能效率最優--全國首個綜合能源服務在線平臺上線

8月19日,全國首個綜合能源服務在線平臺——“江蘇能源云網平臺”正式上線。平臺集聚了各領域資本、技術、渠道、人才資源,匯聚能源用戶、能源供應與服務商、政府機關、高校與科研機構,為社會各界提供開放共享的綜合能源服務。
該平臺由能源數據及能效評價中心、能源服務互動及共享中心兩大板塊構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平臺推出的社會綜合能效評價體系為全國首創,其不同于過去僅針對單個設備或系統的能耗評價,而是貫穿能源生產、輸送、消費、存儲全過程,綜合考慮電、氣、冷、熱多能互補、梯次利用,從而挖掘企業節能降耗的關鍵節點,提供用能效率最優的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用能“體檢報告”。
目的就是以開展綜合能效評價為基礎,將分散在各環節、各區域的服務力量握指成拳,最終實現綜合能效水平提升。
2.可再生能源100%接入
--浙江建成全國首個城市能源互聯網項目
8月29日,浙江嘉興城市能源互聯網綜合試點示范項目通過浙江省能源局驗收。這標志著全國首個城市級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在浙江建成。
該項目落戶海寧,核心示范區實現可再生能源的100%接入與消納,通過打造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全業務數據共享融通,集成新能源規劃、建設、運營等一站式清潔能源服務,全環節互聯網+建筑節能服務,“一次都不跑”的智慧用能服務,車-樁-網交互的綠色交通服務,打通了綜合能源產業鏈,為各類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綠色便捷服務。
當下,綠色低碳化城市發展已成大趨勢。構建城市能源互聯網,通過深度融合互聯網與能源技術,提升終端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城市能源的合理配置,正為未來城市發展提供綠色方案。而海寧已然成為這樣的城市樣本。
3.助力大灣區建設
--首個國家級綜合能源服務項目通過驗收
3月15日,南方電網廣東珠海“支持能源消費革命的城市—園區雙級‘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通過了國家能源局“互聯網+”智慧能源項目驗收專家組驗收,這是國家能源局首批55個“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中首個通過驗收的項目。
該項目首次明確了能源互聯網建設思路和路徑,圍繞珠海全市及“唐家灣”“橫琴”兩個園區,提出了按物理層、信息層、應用層3個層面建設模式,按“唐家灣柔直配網工程、橫琴高可靠性配電網工程、智慧能源大數據云平臺項目、智慧能源運營管理項目”4個子項目實施管理。
項目的建成與深化應用,將持續推進我國配網智能化、提升能源信息化水平、促進能源互聯網生態的形成和發展,隨著項目進一步推廣,將更有效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
4.全方位追求節能環保
--大興機場建成綜合能源服務樣本
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9月25日正式投運。這是國內首個節能建筑3A級項目,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
航站樓除采用可開啟高側窗和自然采光帶外,還在室內空間采用高效過濾PM2.5措施,公共區域全面采用LED智能照明燈具,全方位追求實現節能環保。
光伏發電、淺層地熱、污水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總量占大興機場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12%,是目前全國運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
大興機場建設項目采用智能光伏分布式解決方案,融合了領先的數字信息技術,具有高收益、安全可靠、智能運維等特點,為機場的綠色能源供給保駕護航。對未來民航領域進一步推進光伏系統建設和可再生能源應用創新具有強有力的示范效應。
大興機場正是我國未來萬億級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樣本之一,實現了多能互補,將環保、節能的社會效益與降低能源成本的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5.閑散負荷直接參與電網調度
--上海虛擬電廠運營體系試運行
12月5日,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組織開展迎峰度冬需求響應暨虛擬電廠運營項目試點工作,共有226個客戶8.7萬千瓦負荷資源從單純的用電客戶變為一個個潛力巨大的虛擬電廠,直接參與大電網的調度,推動城市用能更高效、更經濟。
該項目利用先進信息通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將客戶用能設備進行深層連接和精準接入,實現對閑散負荷的聚合。同時在上海市經信委的幫助下,虛擬電廠從需求側響應起步,根據技術參數差異化設置收益激勵,為新市場主體的生根發芽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上海虛擬電廠可將碎片化的負荷重組,打造出全新電力負荷調度模式,根據大電網運行需求和自身情況主動調節,實現“需求彈性,供需協同”,讓客戶甚至社會整體的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最優化,為電網安全運行和清潔能源消納提供更好保障。
6.跨區域“源網荷”友好互動
--冀北電力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投運
12月11日,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泛在電力物聯網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投運啟動。該示范工程實現了秒級感傳算用,具備了億級用戶能力,打造了多級共享生態。
工程正式投運后,將實時接入與控制蓄熱式電采暖、可調節工商業、智能樓宇、智能家居、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站、分布式光伏等11類靈活性資源,容量約226兆瓦,涵蓋張家口、秦皇島、廊坊3個地市。
虛擬電廠的功效和定位將傳統的“源隨荷動”模式轉變為“荷隨源動、荷隨網動”的友好互動模式,優化用電行為和時序,發揮削峰填谷的作用,塑造靈活系統生態,改善電力系統運行特性,降低發輸供電環節投資,進一步提升電力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益,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等。
泛在電力物聯網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打造了泛在可調資源創新參與電力市場的市場機制,可以實現多方參與、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寫入IEC虛擬電廠國際標準用例的示范工程。
7.創新供電服務
--全國最大5G電網實驗網建成
10月22日,由青島電網、中國電信和華為聯手打造的全國最大規模國家級5G電力實驗網,在青島奧帆中心和青島國網調度中心大樓等地建設落成。從此,5G在電網領域的創新應用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5G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不僅具有更高的帶寬和更快的速度,而且還具有“超低延遲”和“大量連接”的特點,可以滿足不同業務的需要。
項目嘗試了5G基站的電力供應削峰填谷方案,通過在用電低峰時段儲存能源,在高峰時段使用所儲存能源為5G基站供電,從而降低了峰時段電網的整體負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峰時段工業用電對居民用電的影響,也提升了運營商的經濟效益。5G和電網的合作,將為老百姓提供更優質、高效、綠色和創新的供電服務。
隨著創新應用成果的孵化和成功,該實驗網的應用將擴展到青島全市。未來,三方將基于中國電信5G和云網融合的優勢,在輸電、配電、變電等電網全領域持續探索和創新,力求將更好的通信技術與電力輸送、電力保障相結合,為電網服務。
8.實現電源最優化控制
--重慶分布式儲能與區域電網互動項目投運
10月24日,重慶空港分布式儲能與區域電網互動試點項目順利完成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
該項目依托重慶2012年建成的首座大功率電動客車快充站,基于鈦酸鋰梯次利用電池和磷酸鐵鋰新電池,應用分布式儲能綜合管理系統,實現分布式儲能參與電網調度。項目解決了電池梯次利用過程中諸多技術困難,實現了對分布式儲能與電網互動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投運,為全面研究負荷時移、優化電能質量、提升供電可靠性、分時電價管理等奠定了基礎。
項目同時探索建立了在大型電動客車充電站環境中分布式儲能參與電力調度的通信路徑和通信方式。儲能調度人員可利用綜合管理系統對遠程接入系統進行身份認證,并根據電網狀態,實現對分布式儲能的遠程監控,并實現分布式電源集群化監測和最優化控制,對于推動新能源發展、提高電網靈活性和穩定性、提高電網運行經濟性和推動能源交易模式變革有重要作用。
9.改變傳統變電站模式
--河北首個“負能耗”智慧能源綜合體投運
12月初,位于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定片區的河北省首個多功能智慧能源綜合體——朱河城市多功能智慧能源綜合體正式投運。這是河北省首個集變電站、充電站、數據中心站為一站,集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為一體的城市能源綜合體,將為河北自貿試驗區正定片區提供智慧能源服務。該綜合體項目在傳統變電站的基礎上,實現了多站融合及多項社會化服務功能。項目配備28.8千瓦功率地源熱泵,除滿足變電站自身供冷供熱外,還能夠向周邊用戶提供富裕供暖能力。同時,該綜合體在建筑物屋頂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讓該綜合體成為站內能源自給自足、余能外供的“負能耗”能源站。
朱河城市多功能智慧能源綜合體改變了傳統變電站模式,實現了一站多功能服務,有望成為雄安新區與河北建設環境友好、智慧管控、共享共贏新型城市變電站的樣板。
10.降低“煤改電”高昂運營成本
--北京熱力“新型熔鹽蓄熱”項目獲創新大獎
6月,北京熱力集團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型項目——“新型熔鹽蓄熱清潔供熱/供蒸汽”項目榮獲國務院國資委主辦的“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一等獎,該項目也是北京市國資委報送項目中唯一的獲獎項目。
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北京市熱力集團朝陽第一分公司花家地供熱廠成功運行。項目利用現有電力容量,在低谷電時段內以電加熱熔鹽的形式儲存熱量,供應采暖季供熱和非采暖季生活熱水需求,具有安全、環保、經濟等特性,可降低“煤改電”高昂的運營成本。
熔鹽蓄熱技術是新興的供暖技術,是引導清潔供暖、改善環境、提高電網穩定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傳統燃氣鍋爐和蓄熱水罐相比,該系統裝置可采用清潔電力、低谷電或蒸汽加熱,不僅可替代天然氣鍋爐,還可以作為應急熱源,保障臨時停熱用戶的生活熱水需求,同時也可將東郊廠多余的蒸汽進行蓄熱和放熱,調節蒸汽運行的不平衡。項目不僅有利于清潔能源消納,特別是在我國天然氣供應相對緊缺的背景下,還能夠節約天然氣消耗,提升能源供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