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按照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規劃,其最終的產能規模將達50萬輛,屆時特斯拉上海工廠電動汽車每周的產量或將遠遠高于三千輛,而這也必將帶動著LG化學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增長,出現更多可能,從而影響到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格局。
(來源:微信公眾號“動力電池網” ID:sd-dldc 作者:行行)
截至目前,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銷量最高的是國內的比亞迪。近日比亞迪宣布,其在全球新能源車的總銷量已突破70萬輛。但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銷售的大部分新能源車都是大巴以及混動車型。而在乘用車范疇,特斯拉無疑是最占有優勢的,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新能源汽車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
正因為如此,特斯拉在華生產新能源車才會吸引到諸多關注的目光。去年7月,特斯拉公司的超級工廠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規劃純電動汽車年產能50萬輛。根據與上海市政府達成的租地協議,特斯拉必須在2023年底就開始繳納相關稅務,否則就得將土地歸還,這也直接加快了特斯拉的造車進程。
近日有消息傳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設又有新進展,有無人機拍攝到新款model 3已開上測試賽道,為即將到來的投產做最后的準備工作。除此之外,特斯拉工廠主體也已經全部完工,總裝、噴涂等重點車間已經具備生產能力,而首批試裝車的白車身已經下線,預示著國產版Model 3有望年底下線。
特斯拉正式投產,參與特斯拉產業鏈合作所涉及的130余家供應商無疑是利好。但是對于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合眾新能源等國內造車新勢力,以及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型恐怕要直面特斯拉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特斯拉國產,國內動力電池市場格局或將隨之改寫。
1或將被改寫的動力電池格局
據了解,特斯拉上海工廠首批車型為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根據特斯拉此前設定的生產目標,上海工廠到今年年底前的周產量將達到一千輛,2020年預計達到三千輛,未來規劃年產能達到50萬輛。但事實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更希望,在2019年年底時該工廠每周可以生產三千輛Model 3。
根據特斯拉此前透露的供應商名單,Model 3的座椅、保險杠、電池盒等配件將由華域汽車供應;底盤系統、內飾系統由拓普集團和寧波華翔供應;被動安全系統、BMS系統由均勝電子供應;高壓繼電器由宏發股份供應;熱管理零部件由三花汽零供應。而整車最核心的動力電池系統,則由LG化學提供。
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經在今年八月底與韓國LG化學達成動力電池供貨協議,同意向后者購買用于中國產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另據了解,LG化學為特斯拉提供的動力電池類型為21700電池,這種電池將在LG化學位于南京的工廠生產,相比18650等電池類型,該種類電池容量更大,成本更低。
根據規劃,LG化學提供的動力電池將首先用于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 3汽車。此外當特斯拉的緊湊型跨界車Model Y發布后,LG化學的電池還將用于支持這款車型。如果該消息屬實,意味著LG化學將成為繼松下之后,特斯拉第二家動力電池供應商,而這也或將改變國內動力電池現有的格局。
資料顯示,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電池包容量約為60kWh,如果特斯拉上海工廠年底周產量可以達到三千輛,那么當月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將超過720MWh。要知道,長期占據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名位置的比亞迪,今年7月和8月動力電池裝機量才分別為582.72MWh和335.04MWh。
而這也意味著,LG化學極有可能憑借著特斯拉的“抬愛”,超越比亞迪坐上國內動力電池第二把交椅,躋身國內動力電池第一梯隊陣營。而在此前,由于白名單的限制,LG化學在國內的裝機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數據顯示,今年1-8月LG化學在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僅為5.61MWh,排名第49位。
更加重要的是,每周三千輛只是馬斯克希望在今年年底能實現的產能規模。按照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規劃,2020年將實現15萬輛規模,而且最終的產能規模將達50萬輛,屆時特斯拉上海工廠電動汽車每周的產量或將遠遠高于三千輛,這必將帶動著LG化學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增長,出現更多可能。
業內人士稱,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鏈,這也可以看作是LG化學布局中國市場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去年7月,總投資20億美元的LG化學動力電池項目落戶中國;今年1月,LG化學追加投資73億元人民幣擴建在南京的電池生產線;今年6月,LG化學又與國內自主品牌吉利汽車成立電池合資公司等。
而最新的消息是,LG化學和吉利的合資公司將在2021年年底前建設10GWh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其產品將從2022年起供應給吉利的電動汽車。種種跡象表明,LG化學不僅看好中國市場,舍得投入巨資,更重要的是其在客戶開拓方面非常迅速。有了這些加持,其對國內動力電池格局的改寫幾無意外。
2國內電池企業仍然有機會
從表面上來看,LG化學供應特斯拉上海工廠只是搶了松下的“蛋糕”,似乎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但是Model 3作為特斯拉搶占市場的重要利器,Model 3在實現國產化后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特斯拉國產化后價格預計將大幅下降40%以上。
截至目前,Model 3在國內開放預訂的長續航電池版、高性能版在內的2款車型,指導售價分別為49.9萬元和56萬元起。如果順利實現國產化的話,其價格僅30萬元出頭,對消費者來說這個價格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可能會對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直接影響到自主品牌電動汽車的銷量。
自主品牌電動車銷量受到影響,對上游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必然下降。因此,LG化學供貨特斯拉不僅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錯失特斯拉這塊大蛋糕那么簡單。最直觀的例子是,就在媒體宣布特斯拉與LG化學合作的當日,LG化學股價上漲3.9%,松下股價跌幅為0.9%,CATL股價跌幅為4.9%,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錯失與特斯拉的合作,也錯失了提升自己名氣的機會。業內認為,和特斯拉合作利潤雖然重要,但提升名氣更加重要。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行業的標桿,能夠成為特斯拉的供應商,意味著自身電池技術獲得世界級電動車企業的認可。而在這樣的光環加持下,眾多車企的訂單自然也是手到擒來。
那么問題來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還會有機會打入特斯拉的供應鏈嗎?答案是肯定的。吃過松下電池產能的虧,特斯拉計劃尋找多個電池供應商為其上海工廠供貨,LG化學并非其獨家供應商。馬斯克曾在其某條推文中表示:“(中國工廠)電池的生產任務將委托給幾家公司來做,以便能夠及時滿足需求。”
而據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與LG化學簽訂的協議并非獨家供貨協議,特斯拉目前還與國內電池企業在接觸,這其中就包括天津力神與寧德時代。今年年初,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與中國天津力神電池股份公司簽署了初步協議,后者將為其在上海的工廠供應電池,不過特斯拉隨后對該消息進行澄清。
特斯拉方面表示,公司曾經收到過天津力神的報價,但之后沒有進展,特斯拉更沒有與他們簽署任何協議。該消息的傳出,或與天津力神在21700電池領域的耕耘相關。作為國內最早宣布21700電池量產的企業,力神技術總監韓彬表示,力神21700電池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三千萬顆,且已有成熟應用。
另有消息稱,特斯拉正在與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談判,希望向其采購其動力電池,為特斯拉在中國上海工廠開始組裝的Model 3汽車提供動力。知情人士稱,寧德時代一直在與特斯拉高管討論電池的規格問題,但不能保證雙方一定會達成合作協議。只不過,外界對于兩者之間最終能否順利合作并不看好。
畢竟從技術層面來講,雙方的交集點非常之少。首先從電池封裝種類來看,特斯拉采用的是圓柱電池,而寧德時代擅長的是方形電池,同時已經開始加速布局軟包電池,圓柱電池并不是其擅長的類型;從電池路線來看,特斯拉所走的是 NCA(鎳鈷鋁)路線,而寧德時代所選的是 NCM(鎳鈷錳)路線。
綜合來看,電池廠商對特斯拉感興趣,一方面是特斯拉訂單量巨大,如果國內電池企業能從特斯拉上海工廠分一杯羹,對于企業發展無疑將增添強勁動力;而另一方面,特斯拉也希望利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本土化優勢,切實降低自身成本。即使不是寧德時代,也會有其他電池供應商進入到特斯拉供應鏈。
早些時候,馬斯克曾在中南海紫光閣表示,“特斯拉接下來將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將產品本土化。”可見特斯拉在上海工廠正式投產后,當然也會投桃報李,采用更多中國本土電池供應商,給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帶來更多改變。但無論其最終選擇與誰合作,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都將會被特斯拉拉入新的時代。
(來源:微信公眾號“動力電池網” ID:sd-dldc 作者:行行)
截至目前,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銷量最高的是國內的比亞迪。近日比亞迪宣布,其在全球新能源車的總銷量已突破70萬輛。但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銷售的大部分新能源車都是大巴以及混動車型。而在乘用車范疇,特斯拉無疑是最占有優勢的,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新能源汽車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
正因為如此,特斯拉在華生產新能源車才會吸引到諸多關注的目光。去年7月,特斯拉公司的超級工廠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規劃純電動汽車年產能50萬輛。根據與上海市政府達成的租地協議,特斯拉必須在2023年底就開始繳納相關稅務,否則就得將土地歸還,這也直接加快了特斯拉的造車進程。
近日有消息傳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設又有新進展,有無人機拍攝到新款model 3已開上測試賽道,為即將到來的投產做最后的準備工作。除此之外,特斯拉工廠主體也已經全部完工,總裝、噴涂等重點車間已經具備生產能力,而首批試裝車的白車身已經下線,預示著國產版Model 3有望年底下線。
特斯拉正式投產,參與特斯拉產業鏈合作所涉及的130余家供應商無疑是利好。但是對于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合眾新能源等國內造車新勢力,以及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型恐怕要直面特斯拉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特斯拉國產,國內動力電池市場格局或將隨之改寫。
1或將被改寫的動力電池格局
據了解,特斯拉上海工廠首批車型為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根據特斯拉此前設定的生產目標,上海工廠到今年年底前的周產量將達到一千輛,2020年預計達到三千輛,未來規劃年產能達到50萬輛。但事實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更希望,在2019年年底時該工廠每周可以生產三千輛Model 3。
根據特斯拉此前透露的供應商名單,Model 3的座椅、保險杠、電池盒等配件將由華域汽車供應;底盤系統、內飾系統由拓普集團和寧波華翔供應;被動安全系統、BMS系統由均勝電子供應;高壓繼電器由宏發股份供應;熱管理零部件由三花汽零供應。而整車最核心的動力電池系統,則由LG化學提供。
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經在今年八月底與韓國LG化學達成動力電池供貨協議,同意向后者購買用于中國產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另據了解,LG化學為特斯拉提供的動力電池類型為21700電池,這種電池將在LG化學位于南京的工廠生產,相比18650等電池類型,該種類電池容量更大,成本更低。
根據規劃,LG化學提供的動力電池將首先用于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 3汽車。此外當特斯拉的緊湊型跨界車Model Y發布后,LG化學的電池還將用于支持這款車型。如果該消息屬實,意味著LG化學將成為繼松下之后,特斯拉第二家動力電池供應商,而這也或將改變國內動力電池現有的格局。
資料顯示,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電池包容量約為60kWh,如果特斯拉上海工廠年底周產量可以達到三千輛,那么當月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將超過720MWh。要知道,長期占據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名位置的比亞迪,今年7月和8月動力電池裝機量才分別為582.72MWh和335.04MWh。
而這也意味著,LG化學極有可能憑借著特斯拉的“抬愛”,超越比亞迪坐上國內動力電池第二把交椅,躋身國內動力電池第一梯隊陣營。而在此前,由于白名單的限制,LG化學在國內的裝機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數據顯示,今年1-8月LG化學在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僅為5.61MWh,排名第49位。
更加重要的是,每周三千輛只是馬斯克希望在今年年底能實現的產能規模。按照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規劃,2020年將實現15萬輛規模,而且最終的產能規模將達50萬輛,屆時特斯拉上海工廠電動汽車每周的產量或將遠遠高于三千輛,這必將帶動著LG化學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增長,出現更多可能。
業內人士稱,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鏈,這也可以看作是LG化學布局中國市場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去年7月,總投資20億美元的LG化學動力電池項目落戶中國;今年1月,LG化學追加投資73億元人民幣擴建在南京的電池生產線;今年6月,LG化學又與國內自主品牌吉利汽車成立電池合資公司等。
而最新的消息是,LG化學和吉利的合資公司將在2021年年底前建設10GWh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其產品將從2022年起供應給吉利的電動汽車。種種跡象表明,LG化學不僅看好中國市場,舍得投入巨資,更重要的是其在客戶開拓方面非常迅速。有了這些加持,其對國內動力電池格局的改寫幾無意外。
2國內電池企業仍然有機會
從表面上來看,LG化學供應特斯拉上海工廠只是搶了松下的“蛋糕”,似乎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但是Model 3作為特斯拉搶占市場的重要利器,Model 3在實現國產化后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特斯拉國產化后價格預計將大幅下降40%以上。
截至目前,Model 3在國內開放預訂的長續航電池版、高性能版在內的2款車型,指導售價分別為49.9萬元和56萬元起。如果順利實現國產化的話,其價格僅30萬元出頭,對消費者來說這個價格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可能會對對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直接影響到自主品牌電動汽車的銷量。
自主品牌電動車銷量受到影響,對上游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必然下降。因此,LG化學供貨特斯拉不僅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錯失特斯拉這塊大蛋糕那么簡單。最直觀的例子是,就在媒體宣布特斯拉與LG化學合作的當日,LG化學股價上漲3.9%,松下股價跌幅為0.9%,CATL股價跌幅為4.9%,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錯失與特斯拉的合作,也錯失了提升自己名氣的機會。業內認為,和特斯拉合作利潤雖然重要,但提升名氣更加重要。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行業的標桿,能夠成為特斯拉的供應商,意味著自身電池技術獲得世界級電動車企業的認可。而在這樣的光環加持下,眾多車企的訂單自然也是手到擒來。
那么問題來了,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還會有機會打入特斯拉的供應鏈嗎?答案是肯定的。吃過松下電池產能的虧,特斯拉計劃尋找多個電池供應商為其上海工廠供貨,LG化學并非其獨家供應商。馬斯克曾在其某條推文中表示:“(中國工廠)電池的生產任務將委托給幾家公司來做,以便能夠及時滿足需求。”
而據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與LG化學簽訂的協議并非獨家供貨協議,特斯拉目前還與國內電池企業在接觸,這其中就包括天津力神與寧德時代。今年年初,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與中國天津力神電池股份公司簽署了初步協議,后者將為其在上海的工廠供應電池,不過特斯拉隨后對該消息進行澄清。
特斯拉方面表示,公司曾經收到過天津力神的報價,但之后沒有進展,特斯拉更沒有與他們簽署任何協議。該消息的傳出,或與天津力神在21700電池領域的耕耘相關。作為國內最早宣布21700電池量產的企業,力神技術總監韓彬表示,力神21700電池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三千萬顆,且已有成熟應用。
另有消息稱,特斯拉正在與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談判,希望向其采購其動力電池,為特斯拉在中國上海工廠開始組裝的Model 3汽車提供動力。知情人士稱,寧德時代一直在與特斯拉高管討論電池的規格問題,但不能保證雙方一定會達成合作協議。只不過,外界對于兩者之間最終能否順利合作并不看好。
畢竟從技術層面來講,雙方的交集點非常之少。首先從電池封裝種類來看,特斯拉采用的是圓柱電池,而寧德時代擅長的是方形電池,同時已經開始加速布局軟包電池,圓柱電池并不是其擅長的類型;從電池路線來看,特斯拉所走的是 NCA(鎳鈷鋁)路線,而寧德時代所選的是 NCM(鎳鈷錳)路線。
綜合來看,電池廠商對特斯拉感興趣,一方面是特斯拉訂單量巨大,如果國內電池企業能從特斯拉上海工廠分一杯羹,對于企業發展無疑將增添強勁動力;而另一方面,特斯拉也希望利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本土化優勢,切實降低自身成本。即使不是寧德時代,也會有其他電池供應商進入到特斯拉供應鏈。
早些時候,馬斯克曾在中南海紫光閣表示,“特斯拉接下來將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將產品本土化。”可見特斯拉在上海工廠正式投產后,當然也會投桃報李,采用更多中國本土電池供應商,給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帶來更多改變。但無論其最終選擇與誰合作,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都將會被特斯拉拉入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