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懂太陽能行業,所以也只會做這個行業,不會去做房地產。
太陽能是一個朝陽行業,未來十年會有長期的增長。但是這不代表著一帆風順。”
阿特斯陽光電力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瞿曉鏵
“我只懂太陽能行業,所以也只會做這個行業,不會去做房地產。”江蘇常熟阿特斯陽光電力公司(NASQ:CSIQ)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瞿曉鏵如是說。
在蘇州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瞿曉鏵始終保持著不緊不慢的語速。碰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他并不回避,而是盯著前方,沉思片刻,再給出自己的看法。
這個成功“避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給中國光伏行業帶來的寒冬的企業家,從2002年幾乎白手起家,到如今擁有7家獨資企業、近1萬名員工;甚至在金融危機最盛時,手握一個多億美元的現金流。在今年第一季度IMS reserch發布的世界光伏企業排行榜中,阿特斯陽光電力位居第六。
他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我的個性比較拙”
瞿曉鏵,現年46歲,江蘇常熟人,出生于北京。
雖說打小在皇城根下長大,但因父親早年到清華大學任教,瞿曉鏵從出生到大學畢業,一直都在清華園度過。
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瞿曉鏵自稱個性比較“拙”。有段往事或許可以佐證這個“拙”字從1981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到1986年7月畢業,5年的清華生活,他基本上是在自習室度過的,從早上7點鐘沖出去“搶”大餅油條開始,到晚上10點半熄燈睡覺,幾乎每天重復著同樣的點和線。
不過,回顧他過去10年的創業史,這個“拙”字又無論如何難以對號無論是其創業時機的把握、切入的角度選擇,或是其后產品的轉型、對金融危機的應對,無不顯出其判斷能力。
1986年自清華畢業后,瞿曉鏵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半導體博士學位。“我的畢業論文就是關于半導體光學的。”瞿曉鏵回憶。從其在國內和海外的求學經歷來看,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從事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光伏特性的研究工作,而太陽能電池正是屬于半導體光電效應的具體運用。
獲得博士學位后,瞿曉鏵在加拿大一家公司里可謂做得風生水起。當他2001年“突然”孤身一人回國創業時,不少人大吃一驚。
當年,伴隨他回國的“行李”是:一張訂單,老東家空運來的五箱集裝箱設備以及抵押多倫多房產得來的貸款。
隨即,幾乎不停頓的是:火速組建團隊,在4個月內完成首張訂單,掘得第一桶金。公司也由此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從2006年上市至今,阿特斯的組件全球占有率從不到1%上升到了目前的5%以上,最近3年更是連續蟬聯德勤年度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
目前,讓瞿曉鏵引以為傲的還有,他是中國“千人計劃”(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制定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第一位光伏從業者,也是“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惟一名光伏專家。
來自德國大眾的創業機會
瞿曉鏵第一份工作是在加拿大安達略省電力公司。他參與籌建了當時的一個半導體開發項目SpheralSolarTM,是這個七人項目小組的帶頭人。這是他在光伏研發方面首次嶄露頭角。1997年,SpheralSolarTM被ATS公司收購,瞿曉鏵也隨之加盟ATS公司。
“世界上很少有如此造福人類的事業了,這是一個真正能夠為子孫后代做些事情的行業,它將為我們留下一個清潔美好的地球。”瞿曉鏵表示,自己剛工作時就很看好太陽能產業。
但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環保、氣候變遷等概念剛剛提出,并未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同。而《京都議定書》也是直到1997年才最終簽訂。在當時,太陽能還是一個相對冷門的行業。
根據Fuji Chimera的統計數據,在瞿曉鏵進入這一行業前的2001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市場規模僅有15億美元,規模大致是600兆瓦,還不及今年阿特斯半年的組件產量。
“當時ATS的太陽能只是一個小部門,而且不賺錢。不賺錢自然無法引起公司的重視。我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寫報告等文案工作上。自己的很多的想法、想做的事情在原公司都無法做到。”在這種背景下,瞿曉鏵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
瞿曉鏵創業的初步想法就是,太陽能的運用應該多元化,其中也包括將太陽能作為汽車電池充電器的運用,“很巧,大眾汽車也有這么一個需求。”
在美國和加拿大,從汽車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通常需要兩到三個月的停放,等到出售的時候,電池往往都已經沒電了。為此企業得重新為電池充電,費時又費力。德國大眾想通過太陽能充電器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在2001年就發出了一系列的邀請,正好瞿曉鏵所在的ATS就是一個汽車業的供應商,同時也擁有太陽能事業部,因此也就拿到了一張邀請。
太陽能汽車充電器是瞿曉鏵的第一個光伏產品。當年9月,瞿曉鏵帶著樣品和商業計劃書來到ATS老板面前。“我對他說,這個產品肯定會有很大風險,因為誰都沒做過,可一旦成功將為ATS太陽能事業部帶來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