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PACK裝機量企業共有55家,其中動力電池企業最多,共有27家,其次為車企,共有17家,而第三方PACK企業只有11家。
動力電池PACK市場參與企業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車企、電池企業和專業第三方PACK廠,出于降成本和掌握核心技術的考慮,當前越來越多的車企和電池企業通過自研或者收購的方式布局PACK市場,第三方PACK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起點研究院(SPIR)數據顯示,2019年2月國內動力電池PACK裝機量約5.28萬套,同比增長了43.2%,其中車企提供配套的約有2.4萬套,占比46.2%,電池廠提供配套的約有1.8萬套,占比33.4%,第三方PACK企業配套的有1.1萬套,占比20.4%。
從企業數量來看,2月PACK裝機量企業共有55家,其中電池企業最多,共有27家,其次為車企,共有17家,而第三方PACK企業只有11家。
在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車企有比亞迪、長城汽車、上汽大眾、華晨寶馬、重慶長安5家,電池企業有寧德時代、卡耐、比克3家,由于捷新動力與車企和電池企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嚴格來說,在top10企業中真正的獨立第三方PACK廠只有普萊德一家。
對于第三方PACK廠來說,一面是捷新動力、普萊德等龍頭企業占據山頭,一面是車企及電池廠不斷蠶食市場,兩面夾擊下生存唯艱。
第三方PACK廠要想自救,第一條路是像普萊德一樣“求嫁”,通過與車企、電池廠的資本合作或借助大股東的強大資本力量迅速壯大;第二條是像欣旺達一樣向上延伸,從而形成電芯、電池一條龍的產業鏈;第三條是避開動力電池領域,在低速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工具、儲能等細分領域發力。
以下為2019年PACK裝機量top20榜:
上汽助力,捷新動力排名第三
捷新動力成立于2010年,由上汽與萬向投資成立,其中上汽投資51%,萬向集團49%。公司擁有上海與南京兩大制造基地,上海工廠目前擁有一條模組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達6萬臺,PACK線年產能最大可達12萬臺。2018年,捷新動力電池包銷售超10萬臺套。
今年1月捷新動力PACK裝機量為9457套,排名第三位,2月裝機量為6043套,排名仍然第三,市場占有率為11.4%,全部為上汽提供配套,其中為上汽榮威配套5734臺,為上汽名爵配套319臺。
數據顯示,2018年上汽新能源銷量約為9.7萬輛,其中榮威ei6 達到3.3萬輛,同比增長達到了273.6%。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2019年上汽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目標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受益于上汽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量,預計未來捷新動力PACK裝機量將進一步增長。
聯合CATL/北汽,普萊德穩坐第三方龍頭
普萊德是當前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PACK龍頭企業,公司成立于2010年,最初由北大先行、北汽集團、寧德時代和福田汽車合資成立,四家公司分別持股38%、24%、23%和10%,2016年普萊德被東方精工作價47.5億元收購100%股權。
今年1月,普萊德PACK裝機量為5113套,排名第4位,2月裝機量3968套,仍然排名第4,主要為北汽及北汽新能源的乘用車,北汽福田的客車、北京寶沃的的乘用車提供配套。
2月25日,普萊德與寧德時代、北汽新能源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2019年起后續5年進行業務深化合作,寧德時代將與北汽新能源將成立聯合研發團隊,在新型動力電池包方面開展深入合作,量產階段由普萊德負責該新型動力電池包的生產。
在去年年3月,普萊德還與北汽新能源簽訂了18.69億元的大單,北汽新能源在2018年1-6月向普萊德下發合計約3.8萬臺動力電池的采購訂單。
與北汽的合作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普萊德的業績,不過根據最新業績快報,普萊德母公司東方精工2018年營收66.7億元,同比增長42.32%,凈利潤虧損高達34.2億元,同比下滑了798.16%。
業績下滑原因是,東方精工認為收購北京普萊德100%股權而形成的商譽存在大額減值跡象,為此提計了約34.5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
當前車企、電池企業自建或投資建設PACK廠已成為趨勢,留給第三方PACK廠的機會已經不多了。東方精工提計大額商譽減值,也正是考慮到普萊德未來業績增長或存在較大變數。
此次普萊德通過與北汽、寧德時代合作,打通了上下游供應鏈,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腹背受敵的局面,可以在PACK群雄割據的戰場上獲得一杯羹,但第三方PACK廠未來的命運如何,還要看市場發展的需求。
動力電池PACK市場參與企業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車企、電池企業和專業第三方PACK廠,出于降成本和掌握核心技術的考慮,當前越來越多的車企和電池企業通過自研或者收購的方式布局PACK市場,第三方PACK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起點研究院(SPIR)數據顯示,2019年2月國內動力電池PACK裝機量約5.28萬套,同比增長了43.2%,其中車企提供配套的約有2.4萬套,占比46.2%,電池廠提供配套的約有1.8萬套,占比33.4%,第三方PACK企業配套的有1.1萬套,占比20.4%。
從企業數量來看,2月PACK裝機量企業共有55家,其中電池企業最多,共有27家,其次為車企,共有17家,而第三方PACK企業只有11家。
在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車企有比亞迪、長城汽車、上汽大眾、華晨寶馬、重慶長安5家,電池企業有寧德時代、卡耐、比克3家,由于捷新動力與車企和電池企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嚴格來說,在top10企業中真正的獨立第三方PACK廠只有普萊德一家。

對于第三方PACK廠來說,一面是捷新動力、普萊德等龍頭企業占據山頭,一面是車企及電池廠不斷蠶食市場,兩面夾擊下生存唯艱。
第三方PACK廠要想自救,第一條路是像普萊德一樣“求嫁”,通過與車企、電池廠的資本合作或借助大股東的強大資本力量迅速壯大;第二條是像欣旺達一樣向上延伸,從而形成電芯、電池一條龍的產業鏈;第三條是避開動力電池領域,在低速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工具、儲能等細分領域發力。
以下為2019年PACK裝機量top20榜:

上汽助力,捷新動力排名第三
捷新動力成立于2010年,由上汽與萬向投資成立,其中上汽投資51%,萬向集團49%。公司擁有上海與南京兩大制造基地,上海工廠目前擁有一條模組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達6萬臺,PACK線年產能最大可達12萬臺。2018年,捷新動力電池包銷售超10萬臺套。
今年1月捷新動力PACK裝機量為9457套,排名第三位,2月裝機量為6043套,排名仍然第三,市場占有率為11.4%,全部為上汽提供配套,其中為上汽榮威配套5734臺,為上汽名爵配套319臺。
數據顯示,2018年上汽新能源銷量約為9.7萬輛,其中榮威ei6 達到3.3萬輛,同比增長達到了273.6%。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2019年上汽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目標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受益于上汽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量,預計未來捷新動力PACK裝機量將進一步增長。
聯合CATL/北汽,普萊德穩坐第三方龍頭
普萊德是當前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PACK龍頭企業,公司成立于2010年,最初由北大先行、北汽集團、寧德時代和福田汽車合資成立,四家公司分別持股38%、24%、23%和10%,2016年普萊德被東方精工作價47.5億元收購100%股權。
今年1月,普萊德PACK裝機量為5113套,排名第4位,2月裝機量3968套,仍然排名第4,主要為北汽及北汽新能源的乘用車,北汽福田的客車、北京寶沃的的乘用車提供配套。
2月25日,普萊德與寧德時代、北汽新能源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2019年起后續5年進行業務深化合作,寧德時代將與北汽新能源將成立聯合研發團隊,在新型動力電池包方面開展深入合作,量產階段由普萊德負責該新型動力電池包的生產。
在去年年3月,普萊德還與北汽新能源簽訂了18.69億元的大單,北汽新能源在2018年1-6月向普萊德下發合計約3.8萬臺動力電池的采購訂單。
與北汽的合作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普萊德的業績,不過根據最新業績快報,普萊德母公司東方精工2018年營收66.7億元,同比增長42.32%,凈利潤虧損高達34.2億元,同比下滑了798.16%。
業績下滑原因是,東方精工認為收購北京普萊德100%股權而形成的商譽存在大額減值跡象,為此提計了約34.5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
當前車企、電池企業自建或投資建設PACK廠已成為趨勢,留給第三方PACK廠的機會已經不多了。東方精工提計大額商譽減值,也正是考慮到普萊德未來業績增長或存在較大變數。
此次普萊德通過與北汽、寧德時代合作,打通了上下游供應鏈,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腹背受敵的局面,可以在PACK群雄割據的戰場上獲得一杯羹,但第三方PACK廠未來的命運如何,還要看市場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