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是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企業,其在中國投資建廠,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既有競爭挑戰,也有合作機遇。在我看來,中外企業之間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將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能源報: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形勢如何?和國際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哪些優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還應有哪些實招?
劉利華: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7萬輛和126萬輛,同比增長59.9%和61.7%,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同時已經建立了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持體系。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已進入提速發展階段,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加大扶持力度,全球競爭格局日趨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要保持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繼續健康發展,在我看來,在技術水平、配套環境、政策體系等方面還要進一步優化完善。
一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步伐,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優化公共充電樁布局,研究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基礎上,給予更多使用環節的優惠措施,提升用戶使用體驗。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實施《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下稱《積分辦法》),建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長效機制,引導地方財政補貼從鼓勵購買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補貼充電服務費等使用環節過渡。四是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新能源汽車監管信息平臺,建立健全專門安全檢查制度、消防救援體系、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機制等,提高新能源汽車安全運行水平。
中國能源報:有分析稱,新能源車企的生產資質門檻依然過高,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雙積分制的推出是否是為了彌補這一不利影響?
劉利華:《積分辦法》于2017年9月27日發布,并于2018年4月1日起實施。我了解到,各主要汽車生產企業都在結合自身情況,加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布局,努力提高汽車節能水平。目前,2018年的積分交易已經結束,企業都反映通過交易促進了互相交流與合作。
中國能源報: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后,行業是否還會保持快速發展?支撐行業發展的動力是什么?
劉利華: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20萬輛,同比增長達60%,繼續保持良好勢頭。這么快的增長,是在財政補貼逐年退坡的基礎上完成的。
據我了解,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均取得長足進步,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促進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穩步實施。《積分辦法》順利實施,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在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結構逐步優化,乘用車銷售占比進一步提高,個人消費市場快速興起。這些都有力支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中國能源報: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市場出現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并存的現象。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40%。如何評價這一現象?
劉利華: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產能規模和出貨量不斷增長,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產業鏈體系不斷完善,產業布局日益合理。2018年,我國動力電池實際裝車量達56.9GWh,同比增長56.3%。從產品結構看,高性能、高質量的高端電池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產能不足,低端電池產品的產能過剩。從投資情況看逐漸回歸理性,據統計,2018年規劃或在建動力電池項目同比下降30%以上,新增產能以大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的產能擴建基本停滯;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2018年動力電池企業數量較2016年下降了一半,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的市場占比超過60%,前幾大動力電池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不少產品獲得國外整車企業的規模訂單。
面向未來,還應繼續將產品質量安全擺在首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引導社會資本理性投資,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整體競爭力,滿足新能源汽車健康持續發展需求。
中國能源報:2019年1月,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對國內自主新能源車企會產生什么影響?
劉利華:近年來,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升,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配套環境日益完善,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影響和帶動了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
特斯拉是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企業,其在中國投資建廠,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既有競爭挑戰,也有合作機遇。在我看來,中外企業之間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將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能源報: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形勢如何?和國際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哪些優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還應有哪些實招?
劉利華: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7萬輛和126萬輛,同比增長59.9%和61.7%,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同時已經建立了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持體系。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已進入提速發展階段,發達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加大扶持力度,全球競爭格局日趨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要保持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繼續健康發展,在我看來,在技術水平、配套環境、政策體系等方面還要進一步優化完善。
一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步伐,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優化公共充電樁布局,研究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基礎上,給予更多使用環節的優惠措施,提升用戶使用體驗。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實施《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下稱《積分辦法》),建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長效機制,引導地方財政補貼從鼓勵購買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補貼充電服務費等使用環節過渡。四是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新能源汽車監管信息平臺,建立健全專門安全檢查制度、消防救援體系、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機制等,提高新能源汽車安全運行水平。
中國能源報:有分析稱,新能源車企的生產資質門檻依然過高,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雙積分制的推出是否是為了彌補這一不利影響?
劉利華:《積分辦法》于2017年9月27日發布,并于2018年4月1日起實施。我了解到,各主要汽車生產企業都在結合自身情況,加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布局,努力提高汽車節能水平。目前,2018年的積分交易已經結束,企業都反映通過交易促進了互相交流與合作。
中國能源報: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后,行業是否還會保持快速發展?支撐行業發展的動力是什么?
劉利華: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20萬輛,同比增長達60%,繼續保持良好勢頭。這么快的增長,是在財政補貼逐年退坡的基礎上完成的。
據我了解,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均取得長足進步,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促進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穩步實施。《積分辦法》順利實施,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在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結構逐步優化,乘用車銷售占比進一步提高,個人消費市場快速興起。這些都有力支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中國能源報: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市場出現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并存的現象。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40%。如何評價這一現象?
劉利華: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產能規模和出貨量不斷增長,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產業鏈體系不斷完善,產業布局日益合理。2018年,我國動力電池實際裝車量達56.9GWh,同比增長56.3%。從產品結構看,高性能、高質量的高端電池產品市場供不應求、產能不足,低端電池產品的產能過剩。從投資情況看逐漸回歸理性,據統計,2018年規劃或在建動力電池項目同比下降30%以上,新增產能以大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的產能擴建基本停滯;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2018年動力電池企業數量較2016年下降了一半,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的市場占比超過60%,前幾大動力電池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不少產品獲得國外整車企業的規模訂單。
面向未來,還應繼續將產品質量安全擺在首位,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引導社會資本理性投資,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我國動力電池產業整體競爭力,滿足新能源汽車健康持續發展需求。
中國能源報:2019年1月,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對國內自主新能源車企會產生什么影響?
劉利華:近年來,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升,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配套環境日益完善,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影響和帶動了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
特斯拉是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企業,其在中國投資建廠,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既有競爭挑戰,也有合作機遇。在我看來,中外企業之間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將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