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衛春先生(左)代表TÜV 萊茵領取“年度儲能產業最佳認證檢測服務機構”獎杯
11月30日,第四屆中國儲能創新與技術峰會在深圳召開,峰會產業精英云集,堪稱儲能行業下半年最受關注的年度盛會。德國萊茵TÜV集團(下稱TÜV萊茵)受邀出席,并榮獲“年度儲能產業最佳認證檢測服務機構”獎,是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TÜV萊茵大中華區太陽能及燃料電池技術服務總經理李衛春先生代表德國萊茵TÜV上臺接受獎杯。
圍繞“聚焦全球商業創新,布局中國儲能市場”的核心主題,TÜV萊茵大中華區太陽能及燃料電池服務總經理李衛春、TÜV萊茵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產品服務周邊設備戰略規劃經理盧江波,代表TÜV萊茵與自北美、歐洲、亞太等全球主要儲能市場的70多位行業領袖、政策制定者、學者等海內外演講嘉賓一道,深入探討了儲能在中國的商業化發展及趨勢等話題,同時表達了作為專業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對儲能行業未來的期許。
TÜV萊茵,光伏產品全球標準先驅
去年儲能被列入中國“十三五”規劃百大工程項目, 2017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文,2017年5月《關于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名單的通知》中28個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獲批,2017年7月國家863計劃《基于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通過驗收,這都預示著我國儲能正迎來高速發展。儲能技術是支持傳統電力平穩運行,促進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支撐分布式能源、微電網、電動汽車和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在國家各項支持政策的逐漸落地、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儲能將迎來商業與技術的發展基礎。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標準的建設,儲能行業亦是如此。面對儲能行業的利好,李衛春認為,儲能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如何促進儲能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才是現在以及未來需要行業思考的首要任務,目前行業還處在產業政策不明晰且規范和標準缺失的階段,成本和可盈利的商業模式依舊是最大的痛點。企業若想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取得先機,可借助國際權威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的力量,了解國外的標準、應用和經驗,找準企業定位提前布局市場。
TÜV萊茵在全球新能源行業擁有雄厚的檢測認證和技術評估實力。早在三十五年前便率先開始了光伏技術的研究,是光伏產品全球標準的奠基人。正是TÜV萊茵對品質、規范和標準的嚴苛要求,將國外先進的經驗和國內的市場相結合,協助中國企業進軍全球市場,推動中國儲能產業朝規范化發展。
“PV+ESS”模式,助推儲能商業化實踐
那么,中國儲能產業全面商業化離我們有多遠?在CEO高峰對話環節,TÜV萊茵光伏及儲能領域專家李衛春作為主持人,國務院參事及原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樹松,漢能控股集團副總裁徐曉華等業內專家就該話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隨后,李衛春再次圍繞儲能商業化實踐,就“PV+ESS”服務模式進行了主題演講。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產業體系逐步完善,儲能的商業化應用機遇越發明顯。以電池儲能為例,去年全球電池儲能裝機規模超過百萬千瓦,國內化學儲能累計裝機已接近200兆瓦,我國液流電池等儲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鈉硫電池、鋰電池材料與關鍵技術發展與國際并行。為了助推儲能商業化進程,TÜV萊茵率先推出了儲能系統一站式技術服務解決方案,為企業打通進入全球市場的通道。

TÜV萊茵大中華區太陽能及燃料電池技術服務總經理李衛春發表主題演講
電池安全,儲能系統首要關注問題
峰會上,TÜV萊茵儲能電池領域專家盧江波著重分享了儲能電池測試認證方面的最新要求,從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視角為行業商業化進程提供新思路。

TÜV萊茵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產品服務周邊設備戰略規劃經理盧江波
事實上,電池產品已普遍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但對于各領域儲能系統應用而言,市場仍以新技術來看待,這有其自身商業化應用不足的原因,也有政策和市場支持力度不夠等因素。但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普及都要面臨安全評估,儲能電池也不例外,市場對電池的安全問題尤為關注,若不能很好的規范,將直接制約著儲能技術應用甚至是儲能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