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工信部、發改委、環保部等十六個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嚴厲打擊違法生產和銷售“地條鋼”行為,依法全面拆除生產建筑用鋼的工頻爐、中頻爐等裝備。
此次整頓,推動了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一件值得大家拍手稱好的事情。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該舉措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給鋰電負極材料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因為鋼鐵企業將中頻爐、低頻爐等裝備拆除后,由電弧爐取代,而電弧爐煉鋼需要消耗大量的石墨電極以及優質的石油焦和針狀焦,從而導致人造石墨原料市場需求驟增,價格暴漲。

上半年石墨電極基本處于供不應求
“上半年,我們的石墨電極基本是供不應求。”國內石墨電極龍頭方大炭素董秘寧慶曾對外表示,由于今年市場缺口約10萬噸左右,預計這一供求緊張關系還會持續。這種市場供需的長期失衡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發布突然,市場需求驟增,上游原料市場沒有充足的緩沖期來平抑供需;另一方面出于環保整頓的要求,一些低端小型原料生產企業被關停等。
目前包括針狀焦、煤焦油、石油焦和煤瀝青等負極原料漲幅達到200%~700%。尤其是針狀焦,受制于國內環保壓力,設備檢修,產能無法轉化為產量,價格有進一步上漲可能。杉杉科技研發總監喬永民指出,針狀焦、煤焦油等負極原料屬于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副產品,目前石油和煤炭價格并沒有上漲,而副產品卻價格暴漲,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
截止到目前,原料價格漲幅仍然有增無減,負極材料企業面臨成本壓力可想而知。部分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企業已提價20%~30%,多數企業也正在研究將產品價格進行上調,顯然下半年負極材料的市場價格必將迎來階段性上調。

堅持半年負極材料終漲價
相關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針狀焦價格瘋狂上漲,報價從年初的4000元/噸上不斷攀升至7月份的20000元/噸。盡管上游原料價格不斷攀升,但負極材料企業卻頂住壓力,上半年負極材料價格不升反降。
負極材料企業看似意料之外的舉措背后,有著市場背景、產業結構和戰略考量。從企業戰略來看,此次負極材料市場價格不升反降,與龍頭企業對市場的控制有直接關系。首先表現在,此次負極原料價格雖然大漲,但是在貝特瑞和上海杉杉這兩大行業巨頭都沒有提價的前提下,其他負極材料企業為穩定市場份額,只能選擇觀望,并未將產品價格上調。
其次近年來,負極材料市場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擴產潮,市場競爭激烈,龍頭企業相對來說具備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面對此次原料價格上漲,抗壓能力遠高于其他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產品價格不升反降,借此擠壓其他負極材料企業份額,也就不難理解了。

今年以來針狀焦價格已翻4倍
從產業結構來看,負極材料市場較為成熟,產業鏈結構較為完善鞏固,市場供需比較穩定,供應商和負極材料企業的庫存都較為充足,短期內可以平抑原料上漲帶來的壓力;同時主流負極材料企業一般會與針狀焦等原料供應商簽訂長期的采購合同,合同期內可以確保原料價格平穩,因此上半年負極材料企業才能頂住壓力,穩定負極材料價格。
從市場背景來看,一方面負極材料面臨來自下游動力電池市場傳導的成本壓力,2017年以來,降低成本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為緩解補貼退坡帶來的成本壓力,車企倒逼電池企業降價,而正極材料也價格大漲,動力電池企業為緩解空前的成本壓力,自然會選擇將降價壓力傳導至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上游產業。
另一方面,此前正極材料已經漲幅過高,加上補貼退坡給和車企倒逼,動力電池企業已經面臨成本失控的風險,此時負極材料再漲價必然面對來自電池企業的強大阻力,為鞏固與電池企業良好的合作關系,負極材料企業自行消化了原料上漲帶來的壓力,維持材料價格的平穩態勢。
進入下半年,負極原料市場的供需失衡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目前針狀焦的采購價相比于年初,漲幅達到7倍。總監喬永明指出,從目前負極原料價格的漲幅來看,單獨靠負極材料企業無法消化原料上漲的壓力。
當前,企業原料庫存基本消耗一空,負極材料企業面臨的高價采購壓力,已經觸及到企業承受的極限。以杉杉股份為例,8月15日,杉杉股份發布的2017半年報中,負極材料上半年實現銷量15295噸,同比上升50.8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534.15萬元,同比增長僅10.31%。
原材料漲價負極材料企業利潤縮水
針對負極材料凈利潤增長過低,杉杉股份指出,負極材料凈利潤的增長低于銷售量的增長,主要原因為上半年負極材料價格及毛利率下降,導致產品盈利空間受到壓縮。
目前部分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企業已提價20%~30%,多數企業也正在研究將產品價格進行上調。某負極材料生產廠家表示,鑒于目前瘋狂的原料漲勢,在執行完老合同后,新的訂單將重新商談價格,產品打算調漲20%左右,如果下游廠家無法接受新的定價,公司將停止供應相應產品。
顯然,負極材料迎來價格上漲的趨勢已不可避免,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供需也會趨于更加緊張,不過在談到負極材料和原料的價格走勢時,負極材料企業都一致認可前景樂觀。
長沙星城總經理皮濤指出,負極材料的市場增量仍保持快速增長,此次原料價格大漲并不正常,也不會對公司整體戰略造成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原料價格肯定會回落,短期內價格漲幅也會逐漸趨于平緩。
格局生變技術成致勝關鍵
數據顯示,截止目前中國負極材料企業55家,2016年,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仍占據行業前三位置,三者產量占比超過55%。
當前負極材料市場高度集中,前三家企業已經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在此壓力下,其他負極材料企業的市場空間將不斷被壓縮。對此,深圳斯諾董事長鮑海友表示,負極材料領域強者恒強,兩極分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2017上半年,主流負極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強化,包括杉杉股份2.4億元收購湖州創亞,雪萊特擬收購深圳斯諾。同時為應對負極材料市場增量的快速增長,璞泰來、杉杉股份和寶泰隆紛紛對負極材料進行了新一輪投擴產。
鮑海友指出,這些主流負極企業在綁定大客戶、市場占有率方面已經占據先發優勢,后來者重新打破市場格局的機會并不大,突破點主要圍繞對新型負極材料研發的競爭。
在下一代負極材料的技術研發上,高比容量一直是主要方向,目前已知的鋰離子負極材料中,硅的比容量最高可以達到4200mAh/g,同時具有成本低和環境友好的優勢。雖然硅在充放電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體積膨脹,但通過與碳質材料復合可以消除這種不利影響。
近年來,硅碳負極材料相關技術發展迅速,迄今已有少量產品實現實用化,日本日立集團Maxell公司已開發出一種以“SiO-C”材料為負極的新式鋰電池,并成功地應用到諸如智能手機等商業化產品中。

硅碳負極因高比能量成主要研發方向
當前幾乎所有的動力電池企業都在進行以高鎳三元+硅碳負極材料為體系的新一代電池的研發,并共同認為硅碳負極將成為下一代負極材料的主流。業內人士指出,硅碳負極材料有望在兩年以后在動力電池領域大規模應用并成為主流。
面對技術快速更迭和產業不斷推進的市場機遇,許多發展勢頭迅猛的后進負極材料企業紛紛涌現,如深圳斯諾、湖州創亞、長沙星城、江西正拓和深圳翔豐華等企業,在動力電池市場的推動下,市場份額快速攀升,直逼一線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