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亞太區(除中國外)累計風電并網容量已達40.6GW,預計將于未來十年內新增72GW,成為全球范圍內最具發展規模之一的區域市場。印度市場仍將成為該區域市場的領軍人物,但其市場份額將從75%縮減至55%,日本、澳大利亞市場將實現強勢發展,遠東地區(日韓及臺灣)的海上風電產業也將進一步加速發展。馬來西亞、老撾與緬甸風電市場的發展盡管仍處于開發建設的初級階段,但也有望成為東南亞地區的增長點。尤其是在低風速風機技術有所提升的背景下,這些市場的項目開發可行性增加,加之風電開發成本降低,政府部門也正尋求可行的方案將風電技術作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主力技術之一。





印度:政策轉型至風電競拍會機制,支持長期穩定的大規模發展,但轉型期間或將面臨略有下滑趨勢
2016年度,印度市場新增3.6GW風電容量,國內累計容量現已達到29GW。隨之印度政府宣布宣布GBI政策(發電量激勵政策)、AD政策(加速折舊政策)折舊率分別于2017年4月停止實施、開始下調,開發商為此掀起了一陣“搶裝潮”。鑒于前期光伏容量暴增、開發價格銳減的良好發展,印度政府計劃開展由聯邦政府指導的GW級大型風電項目競拍會,旨在取得類似的發展效果。
(有關印度市場更多內容,詳見具體報告)
澳大利亞:REC價格較高、各州實施競拍會,促使新增容量增加,但2020年后的政策不明確將限制市場潛力
國家2020年大型可再生能源目標(LRET)的不明確性導致國內風電發展經歷了一段消極緩慢的發展過程,而目前的市場開始顯現出發展回升的苗頭。隨著能源目標的下調及政策目標日期來臨,開發商也掀起了風電項目“搶裝潮”,想要充分利用僅有REC價格此外,隨著天然氣出口量的增加、國內電力價格增加,風電價格的競爭力逐步顯現。將經濟規模與高質量風電場考慮在內,亞太區內部分市場的LCOE價格可實現70 USD/MWh的水平,這一低價優勢也將帶動澳大利亞市場的發展。此外,2017年簽署的530MW Stockyard Hill項目以45 USD/MWh的價格獲簽了PPA(購電協議),實現歷史最低價,也意味著風電開發成本不斷走低。盡管2020年后政策不明確,但國內風電價格競爭力不斷增強,即便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澳大利亞市場仍將非常具有投資與開發吸引力。
東南亞低風速市場潛力無限
東南亞地區人口規模已達6.3億,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促使各國政府開始考慮使用風力發電。泰國、菲律賓與越南在過去五年間已開發超過1.1GW的風電容量。相對穩定的政局,快速發展的經濟及對外國投資者、開發商展現出更大的包容性等諸多原因,共同推動了東南亞市場風電產業的不斷增長。由于東南亞市場暫無本土整機商數量,地理位置臨近中國風機制造廠,越來越多的外國整機商將東南亞市場作為其未來發展的目標市場,向其提供最適合當地地理環境的新型低風速風機。新型低風速風機技術將推動更多具有風電開發潛力市場的發展。
亞太海上風電市場將于2026年實現4.5GW容量
亞太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經過多年規劃及示范項目的建設后,將于2017年進軍大型風電項目。韓國30MW Tamra海上風場將于2017年并網,為更多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建設鋪平道路,也本土企業開發大型海上項目提供寶貴的發展經驗。臺灣、日本及韓國等主要風電市場為促使海上風電的發展,也正改善各國內的政策環境。臺灣政府計劃至2025年實現3GW海上風電開發計劃。日本政府正在制定公共海域風電開發的法律法規,逐步由港口項目向近海項目轉型。韓國新政府則計劃關閉所有核電站和火電廠,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上述舉措均是積極的發展趨勢,促使2016年至2026年內可再生能源的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到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