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公司羅蘭貝格與德國汽車研究機構亞琛汽車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近日共同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電動汽車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首次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整體排名中躍居全球第一,美國與德國分居第二、三位。
《報告》預測,未來中國將統領電動汽車的行業與市場,盡管政府對于新能源政策收緊,但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市場份額仍將保持強有力的增長,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報告》分析結果顯示:
在技術層面,法國超越德國,躍居首位、日本排名第三;
在行業層面,中國正逐步擴大其領先優勢;
在市場規模層面,中國的需求將急劇增長,但目前電動汽車所占市場份額仍略低于法國,排名第二,美國名列第三。
行業層面

在行業總量層面,中國正逐步擴大其領先優勢,這主要得益于市場高速增長、地區市場持續顯著分化而推動本土汽車需求擴大、中國整車廠產量隨需求增加而不斷提高三方面因素。在電池制造領域,中國的優勢也愈發明顯。
而與中國相比,日本在電動汽車產量和全球電池產量份額上都將處于不利地位,排名維持在第三。美國行業成績有所提升,在第二季度成功保持了第二的地位。
技術層面

法國超越德國,位居首位。這主要是由于有更多的德國整車廠大批量生產續航能力和最高電動時速都較低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導致其電動汽車技術能力略有下降。
日本排名第三,其整車廠的電動汽車技術水平較高且價格更加實惠。廠商對現有車型系列進行升級換代,并通過增加功能和擴大電池容量來進一步強化產品,但對研發的有限投資使其很難取得更高的排名。
中國整車廠技術上的進步不大。雖然未來幾年中將有大批新車型上市,但仍主要定位于技術含量較低的領域。然而,中國市場排名前五的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均由本土制造商生產,這一銷售數據證明,對中國市場而言,上述戰略非常明智。
市場層面
在市場規模層面,整體而言,2016年,僅有法國與中國兩個國家的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份額超過1%。

中國的需求進一步急劇增長,但電動汽車所占市場份額仍略低于法國,排名第二,美國名列第三。2016年,中國生產了超過35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乘用車,銷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市場占有率從0.8%上升至1.3%。
同年,德國、法國與美國電動汽車的注冊數量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日本電動汽車的絕對市場容量則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并因此落后于德國。韓國似乎已經擺脫了去年持續下滑的趨勢,其電動汽車市場容量正以將近100%的速度增長。